郝振強,趙麗杰
(1.東營市水文中心,山東 東營 257000;2.東營市統計局,山東 東營 257000)
黃河流域橫跨9 省(自治區)(含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包括8個省會城市(含西寧、蘭州、銀川、呼和浩特、太原、西安、鄭州、濟南)、61個地級市(州、盟)。干流河道全長5 464 km,流域面積79.5萬km2[1]。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滋養著億萬中華兒女,根植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自古以來,保護黃河、守護河海安瀾既是興國安邦的一件大事,也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對黃河的治理從未停歇,平治水患、破除水害、興修水利、疏堵結合,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讓中華民族母親河奔騰入海、永葆生機活力,創造了歲歲安瀾的歷史奇跡,奏響了人水和諧的時代強音。新時代、新征程、新夢想、新起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高瞻遠矚、立足全局,為我們打造黃河流域永續發展生態帶、黃河文化歷史傳承弘揚帶、黃河流域經濟轉型發展示范帶,最終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吹響了沖鋒號。
1.1.1 流域極度缺水,供需嚴重不匹配
黃河流域人均水資源不足全國的30%,流域面積占全國的8.3%,年徑流量僅占全國的2%,卻承擔著全國15%耕地面積和12%人口的供水任務,屬于嚴重缺水地區;地表水資源不足,導致地下水超采嚴重,大大小小的地下漏斗超采區觸目驚心,沿海地區出現海水倒灌;黃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超過80%,遠超國際公認的40%生態警戒線;用水效率低,浪費水的現象十分嚴重。
1.1.2 水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流域內礦區開采集中,重化工、重工業、高污染企業密集,重化工和重工業廢水處理不達標直排入河、城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低且亂排放、農業生產水污染等問題依然存在,黃河三角洲地區還存在海水倒灌及土地鹽堿化問題。伴隨水污染問題,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環境保護問題也干擾黃河流域發展。
1.1.3 生態破壞問題未徹底根治
黃河流域上游通過水源地涵養,土壤沙化問題持續改善,但土地沙化存量依然較大;中游通過持續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但任重道遠[2];下游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雖見成效,但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強。
1.2.1 經濟總量、人均GDP南北差距拉大
黃河流域各省份不管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GDP,近幾年與南方省份差距不斷拉大,有些省份人均GDP 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黃河流域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大,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產業升級轉型、供給側改革方面阻力重重,營商環境、政策支持配套等不足[3]。
1.2.2 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不足
黃河流域省會城市,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南京、杭州、重慶、成都等城市相比,在城市現代化建設、未來規劃、配套設施、人才儲備、目標定位、土地利用、宜居環境建設等方面差距巨大,存在盲目擴張、貪大求全的現狀,人口南下、人才外流現象嚴重。基層城鎮化建設緩慢,農村發展基本陷于停滯。
1.2.3 交通發展跟不上步伐
在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群、長江經濟帶、東部沿海城市、大型港口等聯通上,形式單一、有效性欠缺;黃河流域大中型城市之間交通聯通性不足,部分東部沿海地市級城市至今甚至未通高鐵,交通發展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制約流域整體發展。
1.3.1 黃河文化遺產豐富復雜,傳承挖掘難度大
黃河流域歷經中華民族整個發展史,不同時期和形態的文化遺產資源疊加交錯,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保護難度大;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過分注重黃河經濟價值,對黃河文化價值內涵的認識和保護力度不夠。
1.3.2 黃河文化傳承創新發展不足
對黃河文化的整體認知、系統性開發、深層次研究不足,還停留在淺層大面上的了解,沒有形成黃河文化體系,區域性、碎片式黃河文化盛行。對黃河文化的二次轉化水平低,黃河文化附加值挖掘開發不足。
1.3.3 黃河文化影響力有待加強
黃河文化蘊涵的時代精神挖掘不深,價值研究和宣傳力度不夠;黃河文化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較少。
2.1.1 涵水——上下游聯動,不斷提升水源涵養力
(1)加強上游水源涵養。筑牢三江源中華水塔,不斷提升水源地水源涵養能力;加大三北防護林和草原退化建設治理力度,退牧還草,退耕還林。
(2)加強中游水土流失治理。重點對黃土高原地區進行水土流失治理,減少泥沙入河量。
(3)加強黃河灘區綜合治理和黃河三角洲地區濕地生態修復。
2.1.2 治水——一體化推進,全流域發力
(1)優化產業布局,加強污染治理。對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進行升級改造,清理整頓黃河沿線污廢水排放大戶,嚴格控制污廢水排放標準;不斷完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確保排放達標;對城市黑臭水體進行全面整治,避免治而又返。
(2)提升全要素一體化整治水平。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開展人造湖、人造濕地專項整治[4];推進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不斷修復黃河口濕地。
(3)加強城鎮風險防控建設。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強中上游城鎮地質災害防控與治理,加強中下游城鎮內澇防控與治理,加強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風險防控和整治,構建黃河流域城鎮安全一體化防范體系。
2.1.3 節水——紅線約束,高效用水,全面節水
(1)要強化水資源紅線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和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嚴格限制水資源短缺城市發展規模、高耗水項目。
(2)要加大農業節水力度。嚴控沿黃地區高耗水作物種植規模,實施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打造國家高效節水示范區;推廣噴灌、滴灌等高效灌溉技術,不斷提升用水效率[5]。
(3)要全面加強城市節水,建設節水型城市。加大節水宣傳,推廣城市生活生產節水裝置,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節水型單位、節水型家庭建設。深挖工業節水潛力,嚴控高耗水行業新增產。
(4)綜合治理地下水超采,提升地下水水位,嚴控地下水超采漏斗區用水規模。
2.1.4 生水——多措并舉,開源節流,重視非傳統水源的開發
(1)全面系統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建設推廣一批污水資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污水資源利用體系。提高城市再生水利用效率,緩解城市水資源缺口。
(2)普及雨水集蓄利用設施。城市新建小區應設計雨水利用設施,老舊小區改造應盡量增加雨水利用途徑,道路及公共綠地等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集蓄利用設施。
(3)積極推動非常規水“第二水資源”利用。加大對再生水、集蓄雨水、淡化海水、微咸水、礦坑水的有效利用,中上游地區城市積極探索苦咸水利用途徑,下游沿海地區城市因地制宜提升海水淡化能力,增加水資源有效供給量。綜合運用行政、法治、經濟、科技等手段,推進非常規水源工作邁上新臺階,促進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2.2.1 系統保護黃河流域歷史文化資源,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要加強對黃河文化資源的保護工作,黃河流域由國家層面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各地因地制宜、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讓靜止的歷史文物講述生動的“黃河故事”,讓久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生機活力。要從中華文明的整體歷史脈絡入手,突出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中的獨一無二地位和價值。全面保護承載著中華文明起源及形成的歷史文化資源,全面保護黃河流域內古都名城,全面保護凝聚中華民族情感認同的文化標識等,全面保護體現著黃河流域對外交流融合的歷史文化資源。
2.2.2 一衣帶水,整體打造黃河文化宣傳旅游帶
創新黃河文化傳承弘揚,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發展黃河文化旅游。一衣帶水,各省(自治區)應創新時代黃河大合唱,聯手打造黃河文化旅游帶,攜手向世界講好中國“黃河故事”。探索建立黃河文化旅游全景地圖,開發沿黃文化旅游宣傳帶,以沿黃河展示帶串聯黃河流域的歷史文化資源,完善沿黃游覽公路,建立連貫的沿黃游覽線路。綜合運用線上線下宣傳手段,全面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重點挖掘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老官臺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及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黃河記憶,以西安古城、洛陽古城、開封古城、鄭州、東營等黃河地標城市為串聯,形成黃河文化核心展示區,形成有點有面、點面結合的黃河文化旅游長廊,建設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以絲綢之路、大運河、秦直道-蜀道、萬里茶道等文化線路為紐帶,形成多條區域協同展示廊道。
2.2.3 挖掘傳承黃河多元歷史文化特色
結合地域特點和歷史文化價值特征,塑造體現各具特色歷史文化主題、彰顯黃河文化多元融合魅力的文化傳承片區:河湟文化傳承片區應突出黃河上游文明起源、多民族融合、東西文化交融等歷史文化主題;河套文化傳承片區應突出多民族交融碰撞、北方邊防體系、黃河灌溉文化等歷史文化主題;三晉文化傳承片區應突出華夏文明起源、民族融合、晉商文化等歷史文化主題;關中文化傳承片區應突出黃河中游文明起源、周秦漢唐文化、對外交往和農耕文明等歷史文化主題;中原(河洛)文化傳承片區應突出華夏文明起源、華夏文明中心、歷代黃河治理等歷史文化主題;齊魯文化傳承片區應突出黃河下游文明起源、儒家文化、泰山封禪、運河文化等歷史文化主題。
2.2.4 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強化黃河文化對外交流合作
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是提高黃河文化影響力的必然要求。推動國際性文化交往平臺落地在文化資源富集、傳統風貌較好的名城鎮村,將黃河文化博覽體系構建同名城鎮村體系構建相結合,提升服務設施配套和國際化水平。構建對外文化貿易體系,挖掘黃河沿線非遺、傳統手工藝資源,大力開展文化創意、文化設計、文化貿易,建設多個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激發其內在活力和生命力,激活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組織黃河文化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組織高層次、高水準的黃河文化對話交流活動,大力培育文化軟實力。
2.3.1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綠色產業、環保產業
面向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需求,加強科技創新投入和支撐,超前布局,著力原創,協同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與健康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沿黃優勢制造業綠色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和數字化賦能,推進新舊功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等建設。鞏固糧食生產能力基礎,大力發展節水型設施農業,開展綠色循環優質高效農業試點示范。推動煤炭產業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推進能源革命,加強黃河流域清潔能源基地建設。
2.3.2 高標準建設,推動沿黃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
加強規模管控。強化水資源、生態環境約束和城鎮開發邊界管控,促進城市發展模式從粗放外延式向集約內涵式轉型,防止城市攤大餅式無序擴張,推動沿黃城市組團式發展。促進能級提升。支持黃河流域鄭州、西安、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支持青島、蘭州建設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門戶,太原、西寧、呼和浩特、包頭建設區域中心城市。推進改革賦能。引導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向沿黃中心城市集聚,加強重大項目向沿黃中心城市傾斜力度,賦予其更大的管理權限和開放權限。
2.3.3 因地制宜,協同發展,差異化建設城市群和都市圈
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等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的互聯互通、聯動發展。差異化建設黃河流域城市群、都市圈,宜群則群、宜圈則圈。通過高起點頂層設計、高標準精心建設、高質量科學發展,壯大發展山東半島、中原、關中城市群,使其建設成為帶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區、黃河文明復興的核心承載地。城市群之間協同共建都市圈、城市群生態走廊、文旅線路,以綠色協作、文化協作、經濟協作、安全協作、人才協作推進城市群和都市圈高標準建設。
2.3.4 交通先行,推進黃河流域立體化、多維度交通廊道建設
加強沿黃流域城市之間聯通。提升與京津冀、長三角、武漢、成渝等地區聯系的便捷程度,加強與邊境口岸、大型港口的銜接。推進沿黃流域高鐵、高速公路建設進度,構建山東半島與中原城市群的直聯直通的交通支撐系統,加快山東半島“四橫五縱”大通道建設,加快融入京津冀、中原城市群發展。提升交通戰略核心競爭能力。提升沿黃流域國家大通道交通設施等級和能力,加快機場樞紐、高鐵樞紐、高速公路等高等級交通設施建設,不斷提升交通樞紐戰略地位。構建全方位、多維度立體交通網絡。加快黃河流域城市群內部快速交通網絡建設,構建城市支撐網絡。針對各城市群城鎮分布、發展水平、空間結構,建立城市、城鎮、鄉村立體化、多維度、點面結合的交通網絡體系。
2.3.5 綠色環保,提升黃河流域城市人居環境品質
加強以城鎮生態修復和水治理為重點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塑造以綠色為本底的沿黃城市風貌。構建城市藍綠生態網絡,促進城市綠色高質量發展。繼承黃河流域傳統營建智慧,保護自然山水格局,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塑造黃河流域地域性城市風貌特色,展示建筑營造文化成就。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租賃住房建設,開展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加快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推進綠色社區創建,完善15 min 生活圈服務配套,提升居住社區建設質量、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全面展開黃河流域城市體檢評估工作,建立城市體檢評估與城鄉建設行動的良性反饋機制,推動黃河流域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
滾滾黃河水,錚錚中華魂。站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新起點,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我們提供了黃河開發保護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我們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不斷強健黃河體魄,賡續傳承黃河文化,通過建設黃河流域永續發展生態帶、黃河文化歷史傳承弘揚帶、黃河流域經濟轉型發展示范帶,把黃河流域真正建設成為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帶,讓黃河真正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