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麗
(白銀市水務局,甘肅 白銀 730900)
白銀市地處黃河上游甘肅出界段、隴中黃土高原向騰格里沙漠南緣過渡地帶,總面積2.12萬km2。黃河干流從西峽口進入白銀市,于黑山峽下北長灘烏龍漩口出境,呈“S”形流經,境內全長258km,占黃河甘肅段總流程的28.3%,年均入境流量293億m3,流域面積1.47萬km2[1]。境內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是黃河流域重要資源型城市和沿黃特色農業灌區,承擔著北御風沙、中保黃河、南保水土的生態使命。經過多年水利建設,白銀市相繼建成景電、靖會、興電等大中型電力提灌工程31處,發展灌溉面積12.4萬hm2,是黃河中上游大型高揚程提灌區[2]。
“十三五”以來,白銀市水利系統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持續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步伐,建成了一批灌區改造、防汛抗旱、農村飲水節水灌溉等民生水利工程,實施了一批水土保持及水生態治理項目,出臺了一系列治水興水的新舉措,進一步補齊工程短板,強化行業監管,提升水利支撐保障能力,為全市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水利基礎保障。
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堅持把農村飲水安全作為底線任務,全面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基本建成以集中供水工程為主、水窖等分散供水工程為輔的農村人飲供水網絡系統。全市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65處,28處農村飲水工程供水管網與城市供水并網,18處萬人以上供水工程完成水源地劃定,建成規模集中供水工程水廠水質檢驗室27個,全市農村飲水安全集中供水率達98%,自來水普及率達89%。加快推進重點供水水利工程建設進度,“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增供水能力約2.0億m3。
制定了《白銀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制度考核辦法》《白銀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明確了各灌區初始灌溉定額,全面實行總量控制,定額管理,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建立了有利于節約用水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差別水價體制機制,促進了節約用水、科學用水和高效用水。十三五末白銀市用水總量為9.26億m3,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22.11%、35.52%,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90。
“十三五”期間白銀市共安排實施了水旱災害防治項目97項,包括抗旱應急水源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的鞏固提升工程、重點山洪溝道治理、實施抗旱防汛應急度汛項目等五大類型。共新建護岸及堤防205km,治理河長168km;建成市縣監測預警平臺和視頻會商系統6套,強化山洪預警“戶戶知”工程維護和運行管理工作,水旱災害防御能力不斷提高。
“十三五”期間白銀市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以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為重點,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項目為依托,結合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和封山育林育草等綜合措施,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全面履行水土保持職責,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了初步改善遏制。“十三五”期間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181.4km2,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52.52%。
自河長制湖長制全面建立以來,全市建立了以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為主體的河長制、湖長制組織體系;全市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河3640余人次,各縣區累計排查梳理河湖“四亂”問題327個,市級督查發現河湖“四亂”問題24個,全部整改完成;共清退非法圍墾河湖、占用水域灘地40.13hm2,清理生活、建筑垃圾10.73萬m3,打撈溝、河、渠等水面漂浮物3125m3,疏浚河道132.42km,清理砂場棄料38.1萬m3,平整砂坑等恢復河道原貌129.3hm2,拆除亂建碼頭3個。
我市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發等老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水資源嚴重不足的現實問題已經從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逐步演變為制約城鎮化、工業化發展和生態環境的瓶頸問題。十三五期間發展了一批飲水供水項目,在一定程度解決了工程性缺水的問題,但水資源量短缺的問題還未能徹底解決。項目資金籌措困難,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發揮,水利融資能力不強,水利建設面臨著巨大的籌資壓力。行業監管能力有待加強,現代化監測設施配置不足,智慧水利建設處于起步階段。
黨中央將黃河治理保護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為甘肅省黃河治理保護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思路;國家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開放協同并進強化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搶抓蘭西城市群建設機遇,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重大水利工程為抓手,實施黃河干流水環境安全,共同推進水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涉水任務,明確了未來一段時期水利仍然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領域,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水利改革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白銀市水利中長期發展目標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把水安全風險防控作為守護底線,把水資源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上限,把水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控制紅線,通過“四抓一打通”,用好現有水資源,實現涵養水、抓節水、優配水、保供水、防洪水“五水共抓”;著力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完善供水網絡體系、提升防洪保安能力、加強水生態保護與治理、提升水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五大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防洪保安全、宜居水環境的需求,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白銀提供強有力的水利支撐。
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促進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在沿黃水資源承載負荷較高地區,大力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將非常規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完成部分大型灌區和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任務,發展一批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強化農業節水增效。積極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完善農村集中供水和節水配套設施建設,有效降低城鄉供水管網漏損率。統籌推進提水區農業水價改革,加快完善工業、生活、服務業用水階梯水價制度。規劃五年后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11.61億m3,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分別下降6.24%、10.3%,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15。
堅持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格局,積極推進甘肅中部、永泰川灌溉引水、引洮二期配套會寧縣城鄉供水工程、李家塬供水工程等引調水工程,加快重點水源工程和縣城穩定可靠水源建設,同時建設甘溝驛水庫、寶泉水庫、石門坎水庫等一批中小型水庫工程,通過完善調蓄,促進縣城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完善城市供水應急調度體系;緊密結合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通過擴大一批規模化工程,規范提升一批小型工程,更新改造一批老舊工程,優化全市農村供水格局,推進農村飲水“四化建設”,在有重大水源工程覆蓋的區域,加強調蓄工程建設和管網設施改造,提升供水系統的穩定性。
開展全市重要河流河段、城市的防洪標準和防洪能力復核,實施黃河流域主要干支流治理,啟動黃河干流白銀段防洪治理二期、祖厲河河道綜合治理工程,加快建設一部分中小河流治理,逐步完善以防洪水庫、河道堤防、山洪防治為重點的點、線、面相結合的防洪工程體系。以河湖“清四亂”為抓手,集中整治非法侵占河道、影響行洪等問題,嚴格建設項目洪水影響評價,嚴把涉河建設項目方案審查,確保防洪安全和行洪通暢。優化自動監測站網布局,升級改造監測站點,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提升山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未來白銀市水生態保護以“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為主線,科學劃定水域岸線管理范圍,規劃全面完成市級河流祖厲河管理范圍劃定和134條縣、鄉級河流管理范圍劃定工作,完成全市13條重點河流水域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工作任務。以河流水系為脈絡,以村莊為節點,選擇沿河村莊人口較多、河道淤積堵塞嚴重、水生態問題突出的河流,建設“水美鄉村”。通過采取水源涵養與保護、嚴格水量管控和調度、生態補水等措施,開展祖厲河流域綜合治理與修復。通過高效節水和退減灌溉面積、調整種植結構、水源置換工程建設等措施,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總量、開采強度。
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工作方針,從源頭上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繼續實施黃河干流白銀段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重大水土保持、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圍繞祖厲河等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域,實施以支流為骨架,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建立以溝道淤地壩、旱作梯田和林草植被為主體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規劃五年后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700km2,新修梯田1萬hm2,新建淤地壩5座。
白銀市踐行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以健全水治理法制體制為基礎,以完善水治理機制為重點,以推進智慧水利建設為手段,配合國家開展黃河保護治理立法工作,全面加強對水資源、江河湖泊、水土保持、水旱災害防御、水利工程、依法治水等監管水平,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創新引領、法治保障的現代水治理體系,逐步成為“感知廣泛、處理高效、協同智能、安全可靠”的智慧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