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進
(葫蘆島市建昌縣水利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葫蘆島 125300)
近年來,各地結合實際情況相繼開展農田水利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對促進農業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此外,各地自行規定了權利主體確定方式、權屬證書和產權形式,普遍形成全縣或全省統一模式,與國家統一監制的產權證書、產權形式和權利主體確定形式,以及全國統一的林業或國土等標的物不同,對農田水利設施產權證書社會公眾的認可度不高,因缺少法律嚴肅性不利于產權融資、流轉及其推廣。所以,必須有效解決農田水利產權制度改革中的問題,合理確定各類產權主體與職責,明確界定工程產權形式及其所有權權能,科學判定產權客體條件以及不同設施類型的改革模式等,為促進農業水價配套制度、農田水利管理和產權制度等提供參考依據。
考慮預期效益、投資構成、建設內容、施工單位、項目法人等內容設立項目區建設管理信息公示牌,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充分接受監督;全省設立“116”水利監督熱線的市、縣達到80個,充分接受各參建單位的建議,逐步建成服務及時、群眾監督的信息渠道;加快實行監督員制,結合各地區具體情況選擇有責任性、經驗豐富的群眾代表、老干部或老黨員作為義務質量監督員,監督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田間灌溉設施全部載明報修電話、實施年度及項目名稱,安裝維修信息標識[1-3]。
建管一體模式在遼寧省許多市(縣、區)得到廣泛應用,具體工作程序如下:首先,農民用水戶協會、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向村鎮逐級申報,有關部門組建評審組擇優選定扶持項目,統一設計立項規劃項目,按照有關建設管理規定和法定程序項目法人(即新型主體)自主實施,工程驗收、建設等過程服從水管部門監管,簽訂資金使用保證書、安全生產責任書和建管協議書。
①搭建統管平臺。成立灌溉服務中心主要負責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維護、建后管理,并為灌溉用水戶提供服務[4-6]。②創建適宜的建管一體環境,農田水利工程建成后均交付給服務中心管理,水利工作統籌管理項目部,做到驗收有標準、施工有資質和管理有制度。③確權移交,按照0.67萬hm2的基本單元科學劃分片區,以試點改革推動農業發展,對已建成的農田水利設施頒發“兩證一書”,向灌溉服務中心及時交付配套射頻器機井、泵站等設施,全面推進統一管護。
①貫徹實行有法可依。積極探索農田水利運行管護機制,制定工作流程表和具體的辦法政策等,為創新與改革提供政策支持。②全面落實有“人”干事。由村組干部入戶深入宣傳改革政策,全面提升各鄉鎮居民參與主動性,抽調可以熟練操作電腦的大學生村官從事農田水利錄入、測繪工作,對鄉鎮水利站長定期組織專業學習培訓[7]。③創造有利“條件”,為提高確權登記質量先后投入近100萬元資金,統一購置儀器設備完善各鄉鎮水利站工作系統。④確權“到村入戶”和因地制宜搞活經營權,按照不同投資主體分類進行確權,一般有租賃、股份合作、承包等經營權形式[8]。
根據政府主導、利潤分成、企業經營、村級服務的原則成立農業開發工程公司,加快形成三級聯動體系。街道辦事處對水利項目的整個發展負主導責任,并協調、組織好灌溉用電用水保障,對項目投資和工程質量把關;材料和設備的采購、調試、安裝、運行、維護以及充值辦卡等業務由公司負責,村委班子負責協調好發動群眾和宣傳等工作[9-10]。此外,加強市場化運營管理模式的積極探索,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逐步建立自主管理、經營、建設、籌資、政府獎補的監管機制
①持續加大扶持力度。出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管護考核辦法、鼓勵用水協會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制度,支持用水協會、合作社參與農田水利管理。②強化專業培訓。對重點縣項目區村民代表、村干部和鄉鎮水利站人員進行培訓,編寫通俗易懂的用水協會培訓教材,一般采取電視、廣播、標語和宣傳資料散發等宣傳方式。③規范化運作。鼓勵農民用水協會的組建,指導登記造冊流程,明確工程管護各方的權責利。
①建立健全農田水利長效管護機制,為維持農田水利設施的維修養護每年由縣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安排50萬元專項資金。②制定出臺農田水利維修養護考核辦法和以獎代補管理辦法,村、鎮兩級用水協會必須合理利用管護資金,每隔3-5a實行一次大修,有效解決農田水利存在的問題,確保其長效運行,形成新的農田水利管護模式[11]。
①深化灌溉用水改革,對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全部移交給供水公司統一管理,如給水栓、閥門井、田間管道、涵閘、機井、塘壩、泵站等。②深化農村飲水改革,考慮企業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用水戶參與、市場化經營、專業化管理、標準化建設的農村公共供水建管模式,全區農村供水工程、集水廠和供水廠的運營管理由供水公司統一負責。③加快工業供水改革創新,結合“后地下水、先地表水”的目標要求、企業用水需求和水源情況,切實保障企業用水需求,定期收取水費用于農業灌溉補貼,從而維持農田水利的運行管理。
①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從水費中計提省財政扶持、區政府補助資金、村集體自籌及維修基金,其中省以上財政扶持資金連同區政府設立的農田水利管護經費專項資金來源于村集體自籌。②建立健全獎勵機制。為保證試點村農田水利的運行管理,按考核等級每年每畝獎勵10元、5元、3元;考核不合格的不獎勵,連續兩年考核不合格的移出試點村;按照承擔的任務情況和工作效果對試點鄉鎮設立三等、二等、一等獎,獎勵金額依次為5萬元、10萬元和15萬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對于各鄉鎮大修項目,通過提供材料的形式按區以上資金總投資額的70%給予支持[12-15]。③完善維護響應機制。區發改、財政、水利部門聯合印發工程管護細則,鼓勵各村采取工程管護井長制、承包制等,每畝投資規模不超過5元的由試點村負責,超過5原則由水利局負責主要設備和材料的采購,嚴格執行審批工程配置。
對農田水利設施采取財政獎補、政府考核的方式實行維修養護,區財政局、水務局聯合制定下發農田水利維修養護考核細則,將其作為使用管理維修養護資金的主要依據。由項目區所在街道、鎮牽頭委托第三方機構每半年一次實行百分制考核,現場考核打分,專項獎勵資金按10元/畝/年的標準落實,獎勵對象為街道辦指出。以考核標準為基準,由區政府向街、道撥付獎勵資金并兌現工程管護資金。一般地,將服務承接單位的維修養護工作劃分成不定期集中維修和日常管護兩種方式[16-19]。
根據農田水利改革試點工作要求,遼寧省從2014年開始選擇綏中縣、鐵嶺縣、黑山縣、大洼區、遼中區、北票市等16個市(縣、區)為改革試點。經過不斷探索各試點圓滿完成了試點任務,取得了產權制度和運行管護機制改革試點的成功經驗及模式,結合工程實踐提出以下建議:
1)學典型、找差距促改革。各試點縣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開展了許多的實踐和探索。今后各地要全面掌握轄區內水利工程現狀,找準標桿組織學習,推廣試點成功經驗和模式,切實起到引路和帶頭示范作用。
2)加大資金投入,拓展改革范圍。今后要全面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打破重點縣項目區的限制,同時各地要加快形成工程管護經費分攤機制,確保各項經費落實到位,加快形成管護資金投入長效投入機制。
3)增強運行管護能力,加強基層水利服務。注重培養社會服務力量,加快管護模式的創新,不斷提高水管單位專業水平和管理效益,有效增強水利改革改革工作水平和基層水利服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