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青,丁志宏,唐志波
(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規劃發展研究院,天津 300222)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東緣,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資陽市毗鄰,南面與眉山市相連,西南與雅安市、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成都市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02°54′~104°53′、北緯30°05′~31°26′。2019 年,全市土地面積為14 335 km2,占全省總面積(48.5 萬km2)的2.95%;市區(11+2 口徑)面積為3 639.81 km2,其中市轄區建成區面積949.58 km2。
成都市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組合規則有序、平行排列,自西向東依次為龍門山—邛崍山中高山區、西部沿山丘陵區、中部平原臺地區、龍泉山—長丘山低山區、龍泉山以東丘陵區。龍門山、邛崍山雄踞西北,龍泉山斜貫東南,長丘山橫亙南端,為中部成都平原筑成天然屏障,平原與山區之間為丘陵過渡帶,龍泉山以東的丘陵為川中丘陵區的一部分。成都市最高處位于大邑縣西嶺鎮大雪塘(苗基嶺),海拔高度為5 364 m;最低處在簡陽市沱江出境處河岸,海拔高度為359 m。由于巨大的垂直高差,成都市在市域內形成了1/3平原、1/3丘陵、1/3高山的獨特地貌類型。
成都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由于地形復雜、相對高差大,垂直氣候和局部小氣候明顯,具有亞熱帶到溫帶、暖溫帶的特點。平原和丘陵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降水豐沛、日照較少;山區氣候涼爽、夏短冬長、雨水較多,云霧多、日照少、無霜期短。成都市年均氣溫15.2℃~16.6℃,最熱月出現在7—8 月,月均氣溫25.0℃~25.4℃;最冷月出現在1 月,月均氣溫2.4℃~5.6℃。年無霜期270~280 d;年降水量800~1 400 mm,地域分布由西北向東南遞減,時間分配集中在6—9 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0%;年日照時數1 042~1 412 h,太陽輻射總量為80~93.5 Kca/cm2;年平均風速1.3 m/s,最多風向為靜風,次多風向為北風。
成都市全境均屬于長江流域岷沱江水系,岷江及沱江干流穿越市境。岷江流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56%,沱江流域面積占44%。市境內流域面積大于50 km2河流58 條,都江堰灌區渠系與自然水系縱橫交錯形成了成都平原水網。岷江是成都市最主要的河流,市境內河長96 km,一級支流自上游而下依次為龍溪河、白沙河、西河、南河。岷江干流經紫坪鋪水庫調節流至都江堰后,被魚嘴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指由寶瓶口進入成都平原的水系,分為蒲陽河、柏條河、走馬河、江安河。外江,即岷江正流,自外江閘引水分出沙溝河、黑石河,與內江4條水系合稱都江堰六大干渠水系。流經中心城區的河流主要有府河、南河(上游為清水河)和沙河(府河、南河現已統稱錦江),其水源均來自都江堰內江水系。沱江干流在成都市境內河長146 km,市境內沱江支流包括湔江、毗河、清白江(中河)以及其他山溪河,其中清白江和毗河干支流均為引入岷江來水后匯入沱江,為岷沱江共生水系。除清白江、毗河外,成都市域范圍內的內江水系在錦江下游匯合后,通過黃龍溪斷面出境,于彭山縣江口鎮匯入岷江干流,在成都平原形成以都江堰為頂點、彭山江口為匯流交點的不封閉紡錘形密集河網。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會,也是全國15 個副省級城市之一,現轄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溫江、雙流、郫都、新津12個區,簡陽、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5個縣級市,金堂、大邑、蒲江3 個縣。成都市2019 年末常住人口1 658.10 萬人,城鎮化率74.41%,GDP1.7 萬億元,人均GDP10.3萬元。
據統計,成都市1964—2016 年的本地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85.93 億m3,占四川省同期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的3.3%,占市域本地水資源總量的95%,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量的不重復計算水量占5%,地下水資源量貧乏,可開采量較小?,F狀人均本地水資源量523 m3,僅占全省均值的17%,占長江流域均值的20%,與同能級城市相比,僅為重慶市的29%、杭州市的34%、長沙市的42%。經由都江堰魚嘴分配岷江來水后,全市人均水資源量為747 m3,為全省均值的24%、全國均值的38%。
成都市地表徑流空間分布不均,西多東少現象明顯。西北部龍門山區徑流量大,是成都市徑流深的高值區,其中都江堰市徑流深最大,為1 118 mm,其次為大邑縣的960 mm,而中部平原和東部地區徑流深較小,簡陽市徑流深最小,僅為273 mm;徑流年內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6—10 月,都江堰、三皇廟、彭山3 個水文站的汛期徑流量分別占其全年徑流量的67%、72% 和79%;1956—1979、1980—2000、2001—2016 年3 個時段的全市年水資源總量均值分別為87.8 億、85.3 億、82.1 億m3,總體呈減少趨勢。據分析,岷江干流都江堰站的來水量在未來一段時期(為期至少15 a左右)預計都將處于總體衰減趨勢,或者說,至少在未來的60 a內都不能恢復到20世紀50年代的豐水期狀態。
成都市2016 年總用水量61.04 億m3,其中生活用水9.66 億m3,占總用水量的15.8%;生態用水1.68 億m3,占2.8%;生產用水49.70 億m3,占81.4%,農業是主要用水部門,占53%。與同能級城市相比,成都市人均綜合用水量384 m3,高于重慶市、武漢市、北京市、天津市、西安市、鄭州市、杭州市、青島市,低于長沙市;萬元GDP 用水量50 m3,高于重慶市、武漢市、北京市、天津市、西安市、鄭州市、杭州市、長沙市、青島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27 m3,高于北京市、天津市、西安市、鄭州市,低于重慶市、武漢市、長沙市;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4,高于重慶市、武漢市,低于北京市、天津市、西安市。
成都市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徑流年內分配不均,重點水源開發利用強度大、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節水潛力巨大,現有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不足、水資源配置體系不完善,現狀供水水源單一、應急備用能力建設不足、供水風險較大,岷江干流水資源嚴重超載,平原水系河流生態流量滿足程度不高、水生態問題突出等,本地和過境的地表徑流量均呈現衰減趨勢,水資源演化情勢不利等。
成都市地形地貌變化豐富,山區、丘陵、平壩各占1/3,區域內江河洪水、城市內澇、山洪災害均時有發生。江河洪水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腹心地帶,城市內澇主要集中在成都市主城區和其余區(縣、市)的重點城鎮,山洪災害主要集中在龍門山和龍泉山山區以及丘陵地區。
成都市防洪體系現狀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洪水防御體系不完善,現狀防洪排澇標準偏低,現狀工情不滿足新的變化與要求,非工程措施基礎薄弱、綜合管理能力不高等。
《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提出成都市發展的戰略定位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構建“一心兩翼一區三軸多中心”的網絡化市域空間結構。據預測,在2030年成都市完成工業化階段、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以后,全市需水量增長趨于緩慢增長甚至部分區域出現負增長或零增長情況,2035 年的需水總量預測微增至76.08 億m3,社會經濟用水中的農業、二產、三產、生活的比重結構為37.8∶25.4∶14.9∶18∶4。
3.2.1 供水安全保障戰略
(1)布局。目標:生態良好、用水高效、安全可靠、調控自如;原則:節水第一、生態優先、量質并重、分區施策;措施:西增、中蓄、東提、外引、內優,全域水網;格局:三源并舉、五片協同、六河互濟、空間均衡,具體而言:①三源:岷江、沱江、大渡江。岷江水源,優化調度;沱江水源,凈質增用;大渡河水源,全域統籌。②五片:龍門山片區、精華灌區片區、毗青湔片區、龍泉山片區、沱江片區。龍門山片區,興建山區水庫,增加邊緣山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精華灌區片區,強化農業節水,增加再生水跨區域梯級利用;毗青湔片區,提質凈水,生態補償;龍泉山片區,擴建東風渠,多線穿山,囤蓄供水;沱江片區,生態補償,提灌補水。③六河:成都市水網骨干河系,包括南河、西河、外江、內江、湔江、沱江。規劃形成三源、五片、六河的全域水網;西增、中蓄、東提、外引、內優的工程系統;以地表水為主、地下水為輔,本地水、岷江水、外調水三者互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④近遠期格局:近期,2025 年,在水源方面,以地表水為主、地下水為輔,增供地表水,控采地下水;在空間方面,以西增、中蓄、內優為主,即加快建設西部山區水源工程(西增);建設龍泉山水庫、塘壩囤蓄水工程(中蓄);強化都江堰灌區農業節水,開展水流確權,進行農業與城市、工業用水之間的水權轉換,按照重力輸水原則,統籌再生水在不同區(縣、市)之間的跨區域循環利用,開展跨地區(綿陽、德陽、成都三市之間)的沱江水生態補償機制研究,提高沱江水系北河入境水質(內優)。遠期,2035 年,在水源方面,以地表水為主,增供外調水,限采地下水;在空間方面,以外引、東提為主,即建設引大濟岷工程(外引);建設沱江干流簡陽段大中型提水工程(東提),良性生態補償機制發揮作用。
(2)任務。包括:①都江堰生態灌區建設工程:以節水、減排、增效為目標,以都江堰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提標升級為抓手,完善灌區工程節水體系;推廣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合理控制灌溉規模,優化種植結構,集中連片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建設水美鄉村。②骨干水源體系建設工程:在龍門山區、龍泉山區、沱江流域,實施以大中型水庫和提水工程、調蓄水庫為主要內容的骨干水源體系工程建設,統籌推進“東進區域”水源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引大濟岷”前期工作,實施水系連通,優化成都市水網體系。③“互聯網+”智慧水利工程:以提質、增效、優服為目標,實施從源頭到龍頭、從水源到水田的全過程監控與智慧化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完善都江堰灌區自動化監測與計量體系,建設智能灌溉管控中心,強化“管理節水”,實現從“水管理”到“水服務”的轉變。
3.2.2 防洪安全保障戰略
(1)布局。目標:外御洪水、內治澇水、整體提升、全域安瀾;原則:安全第一、系統治理、統籌兼顧、協同治水;措施:上蓄、中分、下排、外擋、內疏,管控兼施;格局:雙核并重、兩翼平衡、多點共治、立體布控,具體而言:①“雙核”:“11+2”中心城區與“東進”戰略城市新區共同組成成都市的核心區域?!?1+2”中心城區,即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郫都區、新都區、龍泉驛區、雙流區、溫江區、青白江區11個行政區加成都高新區、天府新區;“東進”戰略城市新區,即空港新城、簡州新城、淮州新城。應“雙核”并重,同標同治。②“兩翼”:西翼,即龍門山、邛崍山以東的彭州市、都江堰市、邛崍市、大邑縣、崇州市、蒲江縣、新津縣;東翼,即龍泉山以東的金堂縣、簡陽市?!皟梢怼本o鄰“雙核”兩側,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需統籌協調、平衡發展。③“多點”:即特色鎮及農村新型社區,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融、傳統文化和地方風貌鮮明的重點展示區,需進行防洪排澇達標建設。
(2)任務。包括:①重點區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完善金堂縣趙鎮、邛崍市城區、新津縣城區、壽安場鎮段(產業新城)、錦江華陽河段、南河三江片區河段的防洪堤建設;按照100~200 a 一遇防洪標準加強“東進”戰略規劃空港新城等重點區域防洪工程建設。②河道生態治理工程:編制岷、沱江流域內主要河道的綜合整治規劃;重點研究金馬河、湔江、西河、?江河等河流的河道下切問題,解決洪水造成的堤防基礎削弱等不利影響;定期開展水庫、水閘等節點工程除險加固工作。③洪水調蓄工程:加快推進三壩水庫等上游骨干調蓄水庫工程建設;實施沱江上游支流蓄滯洪區以及分洪工程、清水河分洪工程、南河新津段分洪工程;進一步研究蓄滯洪區及分洪工程安全建設模式及分區運用方式,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新的防洪形勢,研究調整境內的蓄滯洪區功能定位、規模及范圍,相機實施。④數字化防洪工程:建設數字孿生流域,加強防洪排澇一體化信息體系建設,提升防洪排澇的智慧化管控能力。
未來15 a 是成都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邁入世界城市行列的攻堅突破期、重要機遇期,全市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與空間布局的結構性調整、實現新的“二江抱城”空間格局的建設需求對成都市在供水與防洪安全保障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構建新格局,成都市應繼續深化有關規劃和專題研究工作,心懷“國之大者”,主動適應治水矛盾的深刻變化,踐行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主題,致力于解決市域內的供水與防洪領域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