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燕,蔣宇翔
(湖南科技大學,湖南 湘潭 411201)
農村公路通常是指連接鄉(鎮)和行政村的公路,通常分為縣道、鄉道和村道。在我國,農村公路是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地區最重要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交通方式和重要的基礎設施[1],而農村公路橋梁又是農村公路中的核心部分之一,它們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基本位于農村公路的出行重要關口上,隨著農村公路上交通量的快速增長,許多農村公路橋梁開始表現出運營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一方面與養護資金有限有關系,另一方面也與養護管理不到位有密切關聯[2]。根據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公路養護中心提供的最新的統計數據、實地調查、現場訪談以及查閱政策文獻資料等方式,針對該地區的農村公路橋梁管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通過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提出科學的改進措施與解決現存問題的一些對策。
根據該地區養護中心提供的最新資料,該地區的農村公路橋梁共計201座。按技術等級劃分[3],可分為一類橋27座,二類橋10座,三類橋164座。按跨徑劃分,可分為大橋4座,中橋21座,小橋176座。按照結構類型分類,可分為梁橋166座,拱橋17座,整體現澆板18座。按照橋梁建成年代統計,橋梁建造于2000年以前的有88座,建造于2000~2010年內的有108座,2010年以后的有5座。
綜上分析,按跨徑分類,該地區的農村公路橋梁中有88%的橋梁屬于小橋,占較多比重;按荷載等級分類,71%的橋梁屬于公路Ⅱ級,能比較好的滿足日常的使用。按結構類型劃分,92%的橋梁屬于梁橋;按建造年代分類,建造于2000年以后的橋梁超過了50%,但是卻有82%的橋梁被評為三類橋,橋梁的病害情況不容樂觀。
該地區的農村橋梁結構形式主要為梁橋、拱橋,其中梁橋(占比92%)數量占了絕大多數,包含了I型梁、T梁、空心板梁、實心板梁、整體現澆板。而拱橋的主要形式則為板拱、雙曲拱、箱型拱。在該地區所有的農村公路橋梁中,技術評定等級為三類橋[4]的農村公路橋梁占比82%,這說明現有的很大一部分農村公路橋梁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病害,只是病害的程度不同。接下來分別按照橋面系、上部結構、下部結構對農村公路橋梁的常見病害進行描述。
在對該地區的農村公路橋梁病害統計調查中,發現該地區農村公路橋梁橋面系存在的常見病害有:橋面鋪裝存在大量網狀裂縫、坑槽、破損等現象;很多橋梁的護欄設置的不合格甚至沒有設置護欄;大多數橋梁基本沒有設置單獨的人行道,橋面基本上是人車共用一道現象。這些病害的存在一方面使得行車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也嚴重影響了行車的舒適性。
該地區的農村公路橋梁的形式以梁橋為主(占比92%),而在梁橋中空心板梁又占了絕大多數(占比85%)。而對于空心板式梁橋,上部結構的病害主要是底板鋼筋外露,主梁裂縫以及蜂窩麻面等現象。而對于拱橋,上部結構的病害主要是砂漿剝落、拱圈開裂等現象。
由于農村橋梁都是以前老百姓自己出資自己修建,并沒有請專門的設計單位對橋梁進行設計,所以導致過分重視橋梁構件強度,忽視結構的整體剛度、穩定性等,導致很多農村橋梁的結構承載力不足。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私家車越來越多,并且有大量的重車在農村橋梁通行,大大影響了橋梁的耐久性。這些都導致了農村公路橋梁的下部結構存在著許多病害。例如裂縫、支座變形,錐坡開裂等。
通過此次對農村公路橋梁的調研,我們發現病害產生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農村公路橋梁建造時間比較早,大部分都處于上世紀末或本世紀初,當時的橋梁建設不夠規范并且缺少政府的資金支持,大部分農村公路橋梁是老百姓自己共同出資,自己設計和施工的。并沒有專門的設計單位進行指導,導致設計荷載等級普遍偏低,隨著農村經濟發展,交通量的增加,橋梁的承載力不足的情況被逐漸放大,也隨即產生了一系列的病害。另一方面,由于“重建不重養”的情況,導致橋梁建成之后基本沒有專門的人員對其進行管理和養護,隨著時間的積累,病害自然越積越多。這也是導致大部分的農村公路橋梁技術評定等級位于三類橋及以下的原因,所以加強對農村公路橋梁的管養是未來必然的趨勢。
(1)缺乏基礎數據。
對于轄區內的橋梁的數量、種類、分布、技術狀況存在空白,或每年的數據沒有更新,沒有健全一橋一檔的基礎資料,部分在白改黑或農村公路建設中改造、重建的橋梁沒有納入基礎數據中。
(2)農村橋梁數量多,規模小,技術等級相對較低,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問題。
①農村橋梁由于建造時間久遠,建造時的等級較低,經過多年的使用,在維護不力的情況下,產生了大量病害,例如由荷載引起的裂縫,由自然水災引起的沖刷(基礎),由時間引起的支座的老化及砌石的風化,這些病害一方面影響了橋梁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存在極大的安全風險。
②農村橋梁跨度小,規模不大,造成橋梁使用功能方面存在缺失,尤其是防撞和安全護欄在很多的農村橋梁中不存在或嚴重受損(損壞后往往不再修),此外農村公路橋梁存在比較嚴重的人車混行的現象,上述功能的缺失給出行的車輛與行人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
③超載現象突出,隨著農村經濟的振興與產業的發展。在農村橋梁上也存在重要的超載現象,原因有二,一是農村公路相對國省干線治載力量基本空白,二是農村橋梁缺乏限高限速設施。隨著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必然會造成重車更加頻繁的駛向農村,超載現象頻發。造成農村橋梁慢慢出現病害,嚴重者甚至造成部分橋梁喪失使用功能,成為危橋。
④農村橋梁存在改擴建的技術難題,路擴寬升級容易,橋梁改造相對困難,而橋梁又是公路的關鍵交通節點,造成農村路網中大量的交通節點狹窄,大大降低了路網效率。
(4)大聯網:2012 年6 月1 日我國正式發布實施的GB/T28181-2011《安全防范視頻監控聯網系統信息傳輸、交換、控制技術要求》為視頻監控“大聯網”提供了標準基礎。視頻大聯網己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在進行聯動操作時需要大聯網的支持,由信息孤島向大聯網的轉變需要政府主導,將各個視頻監控子系統融合到更大的管理平臺上[4]。
⑤農村橋梁中存在一定數量的老橋,很多橋甚至有一定的文物與歷史價值,而在保護老橋的意識不強,造成老橋的年久失修,破爛不堪。
(3)管養機制不健全。
農村橋梁處于公路網末枝,與干道上大中橋比較起來,其重要性要弱很多,在農村公路管養機制本身不健全的指導下,導致農村橋梁的管養機制始終健全不起來,主要以下幾點:
①缺乏專門的農村橋梁管養組織,往往幾個機構合并順便管理農村公路橋梁養護,有的鄉鎮水利、道路、橋梁等均由一個人承擔工作。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工作內容沒有明顯減少情況,人員配置上基本沒法開展工作,只能是哪漏補哪。
②沒有形成健全的專養和群養的養護機制,造成管養力量分散,加上技術力量的缺失,使橋梁的養護工作帶有盲目性與低效性
③農村橋梁重建輕養意識濃,愛路護橋的意識不強,加上行政流程手續上較長,無法在危橋改造上發力,造成農村危病橋改造力度不夠。
④對于農村橋梁突出問題,領導重視不夠,沒有形成常態的橋梁管養機制,也沒有形成工作中的落實、效果反饋、糾正的閉環,這就造成了橋梁管養在各項工作中不被重視。
(4)管養資金投入不足
①鎮村基層組織造血功能不足,自身在橋梁養護投入資金嚴重不足,基本靠上級撥款完成相關工作。
②關于農村橋梁養護資金由省、市、區三級投入,投入數額以公里數為基礎,沒有單獨的橋梁養護資金,鎮村在上級撥下的資金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靈活,加上資金不足,基本上用于道路的日常維護與保潔中去了。
(5)沒有形成一盤棋的局面
由于實行了縣道縣管,鄉村道鄉村管,加上下撥資金少,使得養護中心與鄉鎮形成了一定程度事實上的脫鉤,農村橋梁的管養得不到行業與技術上的指導,導致一定程度上各自街鎮各自為戰,加上區政府沒有形成橋梁管養考核機制,造成管養混亂的局面。
(1)充分發揮公路養護中心的行業領導與技術核心的作用,在政府對鄉鎮的考核機制的內容中加入農村橋梁因素,形成全局一盤棋的治理農村橋梁的政治優勢。
(2)由公路養護中心為主,街鎮配合,通過全面的排查,對農村橋梁狀況進行一橋一檔方式的建檔,形成農村橋梁完善,科學的基礎數據。
(3)通過3~5年,由公路養護中心在政府的專項資金支持下,對地區的危病等重大隱患的橋梁尤其是4、5類橋梁進行改造等級,讓危病橋徹底在區內消失。
(4)不斷健全街鎮的橋梁管養機制,進行專業人員培訓,并上報養護中心審核實施與行業指導。
(5)加大街鎮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的投入,并把部分資金單列為橋梁養護資金,在區養護中心指導下使用資金。
(6)健全群眾日常養護與專業專項養護相結合的養護力量,以獎代補的方式鼓勵就近居民積極參加橋梁的養護工作。
未來農村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發展,都需要通過交通的改善來實現。基礎是“建設好”,重要的、常態化的保障在于“管理好”“養護好”。在農村公路橋梁建設日趨完備的情況下,仍然存在著管養失衡、管養跟不上建設、管養不當運營不暢的問題,養護管理工作任重道遠,創建健全的養護管理機制,全面提高養護管理人員的綜合水平,改進創新養護措施等皆是可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