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玉 吳 巖
1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龍子湖校區(450000) 2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花園路校區(450045)
根據“十四五”規劃,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必須始終遵循的基本原則,生態社會文明體系建設必將實現新高的進步。國土建設空間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格局不斷優化,生產經濟生活進行方式發展綠色化有效轉變工作成效明顯,能源利用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指數總量今年持續明顯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當前,在“綠色城市交通”和“低碳交通”理論導向下,綠道、慢行道、生態旅游步道等綠色中國交通管理模式的發展應獲得更多的關注[1]。特別是在人車流高度集中的商業區,建設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統以鼓勵更多的慢行出行活動已成為諸多商業區的共識。吳良鏞教授借鑒道氏“人類聚居學”,用系統觀念,從分解開始,將人居環境從內容上劃分為五大系統,即自然系統、人類系統、社會系統、居住系統、支撐系統[2]。慢行交通系統是屬于人居環境科學系統的支撐系統。支撐系統為人類活動提供支持,對其他系統和層次影響巨大。構建良好的慢行交通條件,是建設可持續人居環境的必要因素。
慢行系統是一種公共交通形式,通過創造“步行與公共交通”“自行車與公共交通”等交通方式,引導人們有序地慢行,以浪費城市資源、減少行車次數、減少車輛排放、擁堵等問題,提高居民出行效率,達到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確保交通順暢銜接。慢行軌道交通系統具有以下四大特點:一是綠色環保、交通擁堵輕、距離短、資源少,可以直接覆蓋整座城市的各個中心角落,實現達到“門到門”“最后一公里”的城市無縫連接[3]。
慢行系統是人們最主要和最簡單的交通方式。在一個城市的交通系統中,必須有快速交通和慢速交通,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這種一快一慢、快慢結合的模式是城市交通發展的需要。隨著城市交通的發展不平衡,慢行交通顯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個城市的商業交通飛速發展,商業區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如今,城市交通的快速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就是城市交通過于機動化,交通的機動化在帶來方便的經濟同時,也直接造成了大量城市交通膨脹、環境條件惡化、交通堵塞,更加無法有效解決快速慢行軌道交通的安全問題。因此,非常有必要專門針對城市商業區慢行系統的運行特征。構建方法和要求等進行細致分析, 為商業區慢行系統的構建提供較為科學和合理的規劃設計策略或基礎資料,以便用于指導商業區慢行系統的實踐[4]。
慢行軌道交通系統是我國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的一個組成重要部分,以快速步行和公共自行車運動為交通主體。慢行軌道交通的發展狀況一直深受城市機動化發展進程的嚴重影響。在城市道路交通規模增加的背景下,汽車軌道交通逐漸發展取代了快慢行車等交通方式,成為主要的公共交通運輸形式。在后來的汽車經濟時代,慢行公共交通被重新進行評價,并從傳統公共交通轉型成為一種非常流行的大眾出行交通方式[5]。
歐美國家起初倡導以車為本交通理念,汽車交通占據了非機動車的使用空間,加劇了城市環境污染。后來,歐美國家開始了慢行道路交通的發展進程,為城市交通發展尋找一條綠色道路。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慢行制度的關注有些滯后。我國曾因自行車參與度高而被稱為“自行車王國”。近幾年,我國發展迅速,機動車成為道路交通的主宰,使得交通機動化越來越嚴重,給城市造成交通擁堵、環境差的氛圍。交通事故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車輛和非車輛之間相互干擾。
目前,環保理念深入人心,我國城市紛紛參與創建人居環境,積極實施可持續環境發展。如深圳和海口正在建設慢行車專用道,杭州正在大力發展公共租賃自行車。隨著經濟共享和綠色出行創新理念的不斷滲透,人們日常出行中的共享單車類型租賃成為新的首選,2016 年下半年,以共享單車和OFO 為主要代表的各種自行車新型共享租賃平臺相繼出現, 我國移動互聯網下的自行車共享租賃服務市場正在呈現快速健康發展的態勢。隨著我國自行車市場份額的迅速擴大, 慢行在居民出行中所占的份額也隨之增加。
慢行交通方式作為我國城市交通管理體系中一種以人為本、公平和諧、低碳的現代傳統創新綠色安全出行交通方式,再次成為關注焦點,為解決城市交通安全難題提供了新的交通政策思路和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實現了居民的短距離出行[6]。
鄭州市二七廣場慢行交通,以二七廣場為中心,向周圍輻射,向北為二七路、文化路,向南為德化街、錢塘里,向西為解放路,向西南為正興街,向東為西大街、東大街。隨著二七商業廣場這個區域大型商業的快速發展,二七廣場的軌道交通量快速增加,出現交通擁堵的異常現象。對于行人來說,通過道路的方式主要是架空天橋,但架空天橋的可達性較差,而道路交叉口過多且通行不便。對于司機來說,交通信號指示效果不明顯,造成機動車、非機動車行駛混亂,存在安全隱患,所以二七廣場急需建造慢行交通系統。雖然以慢行交通方式出行時的速度相對較低,但在各種出行交通方式的選擇中仍然可以占有相當大的市場比重,尤其在人口密集的人流聚集地二七廣場,由于周圍的商業性質,成為了鄭州人民約會逛街的必游之地,慢行交通在此得到了充分體現。慢行交通是一種最原始、最根本的出行方式,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慢行交通發展失衡,由于道路呈現“Y”型,人流量比較集中。行人在過馬路時必須橫穿,沒有明確的慢行道路,導致行人與機動車混行,盡管有過街天橋,但還是無法阻止這一現象。
交通的配套設施不健全,周圍都是商業聚集地,停車位有限,停車難的問題十分突出。由于缺乏停車場,機動車無處停靠,就擠占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作為臨時停車場,導致行人道變窄,人們出行受到影響。
所有人行道不連續,被其他交通公共設施、市政公共服務設施、自行車行駛專用車輛停車場、機動車行駛專用車輛停車場等占用,阻斷了普通的非步行機動車道的交通連續性,人們必須迅速將車轉向非機動車道,這會給人們帶來嚴重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隱患。
二七廣場的行人專用過街交通設施主要包括汽車人行橫道、人行天橋及其他人工通行地道等。目前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仍然存在強度不足、形式和手段選擇不合理等突出問題,不僅造成城市行人過街不方便,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周邊環境的和諧。
殘疾人、兒童出行不方便。人行道上幾乎沒有任何殘疾人可以通行的盲道和設施。現有的許多基礎設施結構設置不合理,缺乏設施標準化和管理人性化,基礎設施管理缺乏連續性。
服務設施、行人設施、可遮陽的行道樹、可停車的休息設施等不足,如沒有垃圾桶,同時夜間照明不夠,慢行系統的環境設施等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
慢行交通主要包括機動車輛使用步行及其他非機動車使用慢行軌道交通,非機動車使用慢行軌道交通主要含義指的也就是電動自行的兩車間的軌道交通,慢行道路作為軌道交通的一種使用方式主體就已經可以發展成為機動車輛使用步行及電動自行的兩車間的軌道交通。在二七廣場進行慢行系統的改造必須基于道路情況,對于“Y”型道路的人行流向進行分析,增加慢行系統的基礎建設,完善過街設施。由于廣場慢行車輛道路空間有限,慢行車輛道路特征多樣,應根據二七廣場的實際道路交通情況,基于慢行系統的設計優化、地下慢行系統的維護,通過換乘交通解決人車矛盾,提高慢行系統的舒適性、安全性和便利性。
慢行交通系統與機動車交通系統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完善城市整體交通體系,要從城市體系和道路布局入手,把慢行交通系統作為城市交通體系的主體,并與其他交通系統連接。
在我國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長期規劃和建設中,慢行交通系統不僅作為城市車輛交通系統的必要出行方式,而且慢行交通系統還應將其作為與其他車輛交通系統同等重要的一個子系統,并根據具體需要進行設計。
雖然一些熱點城市并沒有通過實施強硬措施或者修建專門的城市道路交通車輛減速控制裝置來有效限制非機動車的交通行駛自由,但在實現紅綠燈由紅由黃變綠的通行同時,非機動車的交通信號燈也會提前幾秒鐘由紅變綠,使得一些非機動車在過多個交叉路口有較多優先權,也因此擁有更好的行駛視野,降低非機動車的安全風險。
為了在雨雪天保護騎自行車的人,一些交通部門在自行車道的停車道旁建了幾米的遮雨棚,這樣至少可以避開雨雪的侵襲,同時等待綠燈。一旦車輛與行人或自行車發生碰撞,沒有自身保護的行人和騎自行車的人往往會受到重傷,這使得我國的致命事故居高不下,非機動車駕駛人和行人的死亡率明顯高于發達國家。如果車身結構能得到相應的改進,也可以大大減少我國車禍的受害者人數。慢行系統必須以人為本,而不是以車為本。
從我國慢行交通系統研究的發展趨勢和研究成果來看,城市道路慢行交通系統的基礎研究雖然涉及面廣,但由于一定的技術局限性,無法對慢行交通系統研究作出全面的科學評價。未來發展慢行交通系統需要更深入的技術研究,加強推進慢行交通系統從基礎理論研究到服務實踐的創新轉變。隨著科學理論和社會實踐的逐漸成熟,相關研究將進一步深化。為了有效緩解現代城市交通建設壓力,改善城市的交通形象,城市應該繼續大力發展公共慢行交通系統。安全、舒適、便捷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的整體營造方式是貫徹落實黨的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措施體現[7]。在對慢行交通系統進行規劃時,要從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的角度出發,與城市整體規劃相協調,制定出一系列有利于慢行交通健康發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