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潔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472000)
現階段,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年輕人的生活節奏加快,無法承擔照顧多位老年人的重任。所以,政府開始建立養老機構,并在設計中更加關注老年人的需求與生理特性。居家養老型住宅邊緣空間所涉及的內容相對較多,在對相關區域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當考量文化元素及人性化特征。如在中原地區相關居家養老型住宅邊緣空間的設計中,設計師應當考量中原地區老齡人口的身體特征以及文化屬性,結合人性化、個性化的設計元素,給予老年群體全新的家居體驗。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加劇,結合當前我國老齡人群的年齡結構特征以及老年人的意愿,提出以居家養老作為基礎,依托養老社區、機構,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加優質完善的居家服務,從而衍生出全新的居家養老概念。居家養老是指老年群體在家居過程由相應的社會人士、社會群體來為其提供相應的養老服。在該服務模式下以家庭作為相應的核心,借助社區社會的力量來完成對老年群體的起居照料及生活護理,并且給予老年群體在精神思想層面上的關懷與慰藉。
伴隨著居家養老相關概念的提出,居家養老型住宅的建設也推上了相應的日程。根據當前居家養老概念的服務內容以及服務性質,傳統的居住環境很難以滿足對老年群體居家養老的需求,因此在現有的居家養老服務背景下,對當前的老年人居住環境提出了全新的設計理念和設計要求。具體來說,為了迎合居家養老的服務需求,我國對當前的住宅進行的適當地優化設計,對老舊住宅進行定向化改造,對新建住宅進行整合、設計,來滿足居家養老的需求[1]。
居家養老的概念相對較為前沿,從某個層面上講在提出居家養老的概念之后才衍生出了對應的居家養老型住宅。因此居家養老型住宅的概念以及建設內涵也相對較為前沿、新穎。在過去的家居住宅建設、建造過程中,沿用的設計理念和建造的配套設施都未充分考量老年人后續的居住需求。雖然當前新開發的小區住宅項目采取了更多適老化的設計元素,但是或多或少還存在相應的片面性,從而給老年人的居住、生活帶來相應的不便。具體來說,我國居家養老型住宅的設計和建設還存在以下的問題。
當前,居民住宅出入口的設計都采取千篇一律的設計形式,沒有較強的辨識度,大部分樓梯口都融合了簡易的臺階步梯設計形式。在我國底層樓老舊建筑物中還未配備基本的電梯設備,而老年人群體往往居住在老舊小區中,因此給高齡老人的生活行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此外,大部分老舊住宅沿用磚混結構,整個空間布局相對較為固定。未沿用框架設計元素,使得相應的墻體不能夠隨意地更改、拆除,使得老舊小區的老齡化設計改造還存在相應的障礙。
通過上述的分析探討可以看出,在老齡化小區、老舊小區的設計過程中還存在相應的空間局限,配套建設設施較為落后,不能夠為老年人群體提供舒適的休息環境。此外,大部分住宅的設計方式較為單一,不具備較強的可持續設計形式,不能夠滿足當前老年人對居住環境的可變性需求。
在對現有的居家養老住宅設計建造的過程中,設計師以及施工建造者未注重對邊緣空間的設計、打造,因此,當前設計師以及建筑單位應當根據老年人的生活習慣采取適老化、通用化的設計元素,來滿足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需求[2]。
邊緣空間是指某一物體邊緣的區域部分。對于現有的建筑而言,邊緣空間側重體現在實現兩個空間的交接和過渡,因此,邊緣空間具備相鄰兩個空間的結構特征,又具備自身特有的性質。邊緣空間實現了對空間的有效區分,也展現出空間的內在含義以及空間的形象、造型特征,如果在建筑與環境設計過程中忽略了邊緣空間,則會導致兩個設計元素相互隔離、相互分開,喪失了建筑在空間層面上的相互關聯。
邊緣空間具備三大特性,即媒介性、公共性和關聯性,其所具備的特征更多是以兩個建筑物之間的外在特征為主。邊緣空間遵循以下三個方面的規律。
3.2.1 媒介性
邊緣空間所具備的媒介性特征展現出相應的邊緣空間不僅具備過渡空間的特性,而且融合了兩個相鄰空間之間所具備的優勢和特征,同時也具備自身空間的特性,如邊緣空間的建筑物入口。通常情況下,媒介特性能夠賦予邊緣空間更大的包容能力,能夠滿足人們對空間多樣化的品質需求。建筑本身所具備的邊緣空間也是實現與內在空間聯系的重要媒介。
3.2.2 公共性
邊緣空間的公共性具備分割原有空間結構的屬性,能夠實現原有空間內在事物的有效關聯。具體來說,邊緣空間所具備的社會特性決定了其具備豐富多樣的變化特征。如邊緣空間的公共庭院能夠實現對相關空間資源共享使用,也具備更加豐富全面的延伸效果,使得邊緣空間不再是以單一的形式存在,而是整合周邊的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創造出多元化的空間結構。
3.2.3 關聯性
邊緣空間的關聯性是指兩個不同的建筑空間能夠實現相互交接、相互過渡,并且跟隨時空的變化而改變。如兩個空間之間的陽臺、露臺部分,相鄰空間能夠相互滲透、相互銜接,使兩者具備一定的關聯性。因此,邊緣空間在建筑物各主體結構空間特征中具備相應的主體地位以及主導地位,使邊緣空間的生態特征更加豐富、全面、多樣,且與周邊的環境協調共生[3]。
居家養老設計需要具備較高的舒適度,能夠給予老年群體最大的便捷。在對居家養老型住宅邊緣空間進行設置、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全方位考量住宅的結構特征,結合老年人群體的空間喜好,來對住宅邊緣空間進行定向化設計和打造。如對建筑物的出入口、庭院、露臺、陽臺等部分結合更多適老化的設計元素以及設計內容,展現出室內空間更加豐富全面的人性化特征。
在當前居家養老型住宅的邊緣空間結構中,建筑物入口是一種常見的結構類型。建筑物入口主要是實現對臺階、坡道、平臺的有效連接,是連接家居室內空間以及室外空間的重要樞紐,能夠實現對人們有效引導、引流的作用。因此對建筑入口部分進行設計需要考慮安全性、易識別性和通達性,滿足中原地區老年人群體的身高、性情特征。具體來說,在建筑物入口平臺部分,其平臺步梯跨度應當充分考量中原地區老年人群體的身高特征,在住宅小區單元入口區域需要具備通行輪椅等相關輔助設備的道路條件,配置基本的照明單元。對于建筑入口的臺階部分,在兩側應當設置連續扶手,且設置側擋臺。依據設計標準,扶手的高度一般設置在90 cm,坡道坡度應管控在1/15 以下。
總之,建筑物入口部分,作為公共交流的基本空間區域,包含了大量的設計元素,是居民常出入的區域部分,承擔著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重任。因此,在對居家養老型住宅建筑物入口進行設計管控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國家裝飾裝修設計標準與養老建筑設計標準等相關規定,確保休息起居便捷,并配備明顯的標識與標志等導視系統。
此外,隨著老年人年齡的不斷增長,感知能力與身體機能不斷退化,記憶力不斷減退,為了增強對老年人視覺的刺激,應該在設計中合理選用外部形狀鮮明、色彩對比強的顏色,加深老年人的印象,提升空間對老年人的感染力,幫助老年人辨別環境情況。與此同時,應選用合理的照明燈方便老人群體的正常通行。
在裝飾材料選擇時,一定要保障老年人居住環境的空氣質量,應該首選環保性綠色建材,避免甲醛的產生,將對老年人的健康影響因素降到最低。
公共庭院具備半公開、半私密的特性,是實現老年群體相互交流、溝通的樞紐。在對庭院邊緣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當注重以下幾點。
首先,設計師需要側重加強公共庭院所具備的居家連接性和通透性。也就是說,公共庭院作為老年人交流溝通的主要場地,也是老年人群體社交活動的中心區域,在對其邊緣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從視覺、感官層面出發,增強老年群體的安全感,提高相關空間面積的使用效率。
在對傳統庭院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結合分隔、封閉的空間結構特征,還需要蘊含相應的文化,將整個公共空間的私密性進行層次遞進設計,結合空間序列排序使得傳統的庭院作為公共交往場地更加具備層次化結構特征。在當代小區住宅設計中,常見的公共庭院往往是由不同的樓棟相互合圍而形成的,而庭院作為居家養老型住宅的重要空間邊緣區域,作為老年人群體交流、交往的重要媒介,應當展現出庭院所具備的人文韻味以及生態韻味。如在對庭院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可將其劃分為不同的空間區域,不同空間區域之間相互穿插、相互滲透,來為老年人群體提供多元化活動的場地。在對路面設計時,要把高度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提升臺階的防滑程度,避免老年人因滑道而造成身體上的損傷。在活動區域設置座椅,便于老人們隨時進行休息。同時要設置遮陽設備,避免陽光的直射。
總體來說,公共庭院具備相應的半公開以及半私密性,作為老年人群體交往的核心區域應當融入多元化的設計元素。如整合綠化、休閑元素為老年人群體提供更加溫馨、舒適的社交環境。
通過對老年人日常的生活規律進行分析和考量,老年人幾乎很少外出,但是老年群體通常渴望與外界實現正常交流,尤其孤寡老人更加期望與外人進行交往、接觸。陽臺或露臺作為連接室內外空間的重要媒介以及重點邊緣空間區域,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陽臺或露臺區域還能夠給予老年人群體相應的休閑鍛煉空間,實現老年人群體與外界有效地交流溝通。對陽臺的設計制造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開放式陽臺,而開放式陽臺從空間私密性的角度考量,往往不占據相應的優勢,有些地區是不適宜全部選用開放式陽臺設計的。因此,人們通常習慣于將陽臺進行封閉處理,或者將陽臺結構轉變為室內空間區域,變為特定的功能空間。此類設計形式將陽臺所具備的生態作用進一步削弱。對于居家養老而言,開放式陽臺設計形式是不可缺少的空間元素,陽臺還應當具備封閉式陽臺的隱秘特性。因此,在對開放式陽臺、開敞式陽臺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應當考量更多人性化的元素,如結合錯位設計,使得老人群體既能夠感受到陽光的溫暖,也具備私密的個人空間,以此來增強老年人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在對陽臺進行布局探究時,要分析建筑的通風情況、每天的日照時間以及老年人行走的方便程度等。
隨著近幾年來環保理念以及相關環保概念被提出,入戶花園的設計理念也受到廣大業主群體的青睞。入戶花園或空中花園可增強住戶與自然的親切感,但是將原本的露臺或陽臺改建為入戶花園雖然增添了相應的生態氣息,但是卻丟失了陽臺與外界交流功能。在居家養老型住宅的設計中,設計師應當將陽臺以及露臺設置為基本的活動區域,能夠實現老人群體日常的交際活動,同時還具備存放雜物,擺放植被等相關功能。此外,在陽臺以及露臺區域還應當考量空間旋轉性,能夠方便老年人群體借助輪椅來實現自由移動。最重要的是在對陽臺以及露臺進行設置的過程中,還應當消除與室內地面所存在的高度差,避免老年人不慎摔倒。為了確保陽臺、露臺與外界能夠保持通暢的交流、通信,應當將其門窗進行合理設置,嚴格管控門窗的數量。
總體來說,在對當前居家養老型住宅邊緣空間進行設計優化的過程中,設計師要采取因地制宜的設計策略,充分考量中原地區人文、風俗、習慣,結合相關區域的歷史特征以及歷史底蘊,融入更多人性化的元素,秉承高效、簡潔的設計理念,優化現有的設計內容,方便老年人群的生活、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