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曦,周巖,邵斌,孫學文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北京 100846)
近年來,山東濟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濟寧高新區”)工程機械產業不斷壯大,從榮獲國家火炬計劃工程機械產業基地到國家工程機械產業示范基地,再到連續2年被納入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五星級名單,整體發展勢頭持續向好,具體表現如下:
(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特色產業帶嶄露頭角。2020年全年,濟寧高新區工業總產值約3900億元,工業增加值約1200億元,較2019年分別增長9.2%、9.4%。工程機械產業作為濟寧高新區的主導產業之一,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約480億元,占全區工業營業收入的1/3,是全國六大工程機械產業基地之一,在全國工程機械產業布局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21年1月,淘寶公布“2020年度十大產業帶”,以濟寧高新區為核心的山東濟寧小型挖掘機位列其中,成為長江以北唯一入選的產業帶。
(2)骨干企業實力增強,產品種類不斷增多。濟寧高新區內有多家國內外知名的工程機械企業,如小松山推、重汽商用車、山重建機(濟寧)、東岳汽車、路得威等,產品門類涵蓋挖掘機、推土機、機型卡車、道路專用車、叉車、壓路機、平地機、吊管機、汽車起重機等20多個產品。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不斷突破,如山東泰豐、山推工程獲得2016年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稱號;新傳礦山、正陽機械獲得2021年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
(3)重點項目扎實推進,新舊動能加速轉化。2020年,濟寧高新區圍繞工程機械等產業鏈條實施38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1億元。2020年,永生重工工程機械底盤件生產建設項目入選濟寧市新舊動能轉換“十佳”項目,位居第4名,該項目總投資18億元,采用國內首套先進履帶加工自動化生產線,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預計投產后,年產工程機械底盤件產品5萬臺套,銷售收入26億元,將成為國內領先、亞洲一流的工程機械底盤件生產基地。
(4)產業鏈條逐步拓展,外資配套企業數量增多。濟寧市目前具有鑄造、零部件產能,高新區共有10余家工程機械、農機等主機企業,與周邊棗莊市及菏澤市等地區形成了產業鏈配套體系,帶動上下游200余家企業開展配套生產。配套企業主要有勝代機械、山推歐亞托、永生重工、山推鑄鋼、大京機械、玉柴發動機、帝勝變速器等,外資配套企業不斷增多,僅日本投資的企業就有15家。
(1)推動整機和配套企業協同發展。助推山推股份做大全液壓推土機、大馬力推土機、純電動推土機等高端產品規模;助推重汽商用車寬體車型研發生產和10萬輛擴產計劃;新增山重新能源混合動力挖掘機、山重建機大型挖掘機生產能力。依托永生公司,對鑄造件等基礎部件的研發和質量進行提升,建立精密鍛造、綠色鑄造、綠色電鍍加工單元,提高零部件的可靠性、耐久性,提升現有配套產品質量和產能,帶動配套企業協同發展。
(2)打造一體化施工平臺。依托山推股份、山重建機、小松山推、泰豐智能等龍頭企業,重點發展全液壓推土機、挖掘機、高端智能工程機械、大型礦用工程機械、新能源工程機械、無人駕駛智能機械、二通插裝閥、高性能多路閥等產品,構建以道路施工、礦山施工和特殊工況施工等為基礎的一體化施工平臺,打造“產品設計—關鍵零部件生產—系統集成—整機裝配—產品營銷(租賃)—服務支持—產品再制造”工程機械產業鏈。
(3)構建研發體系,引領創新發展。以山推協同研究院為依托,利用好CAD/CAE/CAPP/CAM等技術手段,與同濟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太原科技大學、青島大學等院校合作,在整機匹配、電液控制、壓實機械、遠程控制等領域不斷進行創新發展。逐步形成自主研發、上下聯動的研發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4)突破關鍵技術,做好產業鏈配套。適應國家環保、節能政策的變化,在鑄造、表面處理等工序實施技術改造、產能整合,成立下料及焊接中心、鑄造中心、熱處理中心和涂裝中心等通用工藝制造中心,突破油缸、高端液壓件、高壓插裝閥等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建立智能、高端、綠色的零部件供應體系。
成果1:積極布局環保節能技術。
2020年,山推股份SD17E-X純電動推土機研制成功,產品主打綠色動力、節能環保,相比傳統燃油設備使用成本降低60%以上,作業效率提升10%以上;在工程機械國三發動機占主流的當下,小松山推挖掘機專用國四發動機已研發成功,擬于近期量產并投放市場;十田重工作為大型節能挖掘機的領航者,其公司開發的混合動力大型挖掘機SH520節能效果達到了30%以上,該型號挖掘機平均1天節省油耗30%以上。
成果2:大力推進智能化施工方案。
山推大力推進智慧施工方案,針對礦山、道路、港口、采石與混凝土等場景打造個性化的智慧施工平臺,此類平臺能夠平均將施工周期縮短15%~30%,施工成本降低20%~30%,測量成本降低70%~90%,燃油消耗降低10%~25%。以智慧礦山施工為例,礦山工地通過被無人機掃描,構成施工工地大尺度三維建模,再將模型與設計值數據化比對,實現作業量和施工進度數字化精確管理。
經驗1:狠抓政策落實,引導產業跨越發展。2020年,濟寧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印發了《關于成立濟寧高新區產業集群培育指揮部的通知》《關于加快四大先進制造業集群開放創新發展的意見》和《濟寧高新區高端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五年攻堅行動方案》,出臺了《濟寧高新區支持四大產業集群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同時,在大項目落地、人才引進、自主創新、金融服務、產業發展、營商環境等6個方面擬訂了46條硬核政策措施,全方位扶持四大產業集群跨越發展。
經驗2:形成智能制造新模式,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近年來,濟寧高新區進行生產方式“智造”、產業形態再造、高端產業創造、商業模式改造,重塑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加快培育形成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動工程機械產業由大變強。2020年初,新冠肺炎形勢嚴峻,方艙醫院建設迫在眉睫,山推采取先進的數字化設計和智能制造技術,推出了“正壓版”全液壓推土機,實現了駕乘空間持續“穩定正壓”,保證駕駛室外部空氣通過高效風機過濾后,持續被動輸入到駕駛室內部,為疫區前線施工的用戶提供阻隔“新型冠狀病毒”的駕乘空間。
經驗3:開展畝產效益評價工作機制,倒逼產業能效提升。2020年,為提升企業質量和效益,濟寧高新區開展畝產效益評價工作,通過對企業單位用地稅收、單位能耗銷售收入、單位污染物排放銷售收入、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五項指標的評估,對企業分四類進行排名,并執行差別化發展政策。實施此項政策后,2020年畝均稅收17.61萬元,較2019年提高37%;單位污染物排放銷售收入12億元,較2019年提高47%;單位能耗銷售收入106.6萬元,較2019年提高37%;研發經費投入強度3%,與上一年基本持平;全員勞動生產率140.6%,較2019年提升28%。
經驗4:優秀人才集聚加速,賦能區域創新發展。濟寧高新區不斷完善人才服務體系,組建成立人才發展集團,采用市場化、社會化方式做好人才的“引、育、用、留”,加速人才集聚,如創新實施“母校尋英”系列計劃,建成濟寧高新區籍人才數據庫,回引濟寧籍優秀人才。濟寧高新區還對回引人才發放補貼,給予個人最高一次性30萬元的購房補貼。2020年,濟寧高新區引進國家級重點人才工程人選1名,引進院士2名,申報入選泰山產業領軍人才2名、省重點區域急需緊缺人才項目1名,培養引進其他省、市級以上重點人才工程人選38名。2021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正式批復濟寧高新區為中國科協海智計劃基地,基地將加速推動海外人才本土化、本土人才國際化,為科學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經驗5:生態新城加快崛起,民生事業和諧穩定。濟寧高新區通過高標準編制城市規劃,實施“東聯、西優、南拓、北跨、中融”戰略,對接“一機場兩高鐵”城際交通樞紐,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5m2;區域內的國際學校、三甲醫院、科技中心、專家公寓、人才社區等配套齊全,區域整體環境通過ISO14001認證。
民生方面,濟寧高新區已經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城鄉供水一體化攻堅行動,在濟寧市率先實現清潔取暖全覆蓋和天然氣“村村通”;區內建設了海達行知、蓼河外國語等中小學校10余所,成為魯西南地區教育新高地。一系列貼心服務,讓各類人才在濟寧高新區安心做科研、聚力出成果。
(1)創新發展引領力不強。目前,工程機械產業尚未形成協同合作的區域性研發優勢,研發資金投入不足,創新人才和團隊缺乏,新產品、新技術儲備不夠,關鍵零部件研發遭遇瓶頸,無法對整個產業發展給予有力支撐。
(2)產品市場競爭優勢縮小。隨著國內挖掘機產業技術進步及規模經濟的形成,三一重工、徐州重工、柳州重工等國內工程機械制造品牌強勢崛起,濟寧市龍頭企業日本小松系產品性價比優勢減小,逐步被國內品牌趕超,市場份額大幅萎縮。
(3)主機廠發展后勁不足。以山推為例,作為老牌推土機制造企業,近年來存在產品線過窄、技術進步趨于停滯的問題,而且由于推土機、壓路機等產品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企業發展空間嚴重受限。
(1)發揮山推公司等骨干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山推公司是濟寧高新區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式創新的重要引領者之一,要充分發揮其橋梁紐帶作用,激發集群內的創新動能,依托山推智慧工程研究院,發揮智慧工程大數據中心、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智慧施工試驗區的作用,面向國際學科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難題,引領帶動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協同創新發展。
(2)深化產業集群與外部企業、科研院所及行業機構的交流合作。工程機械行業具有典型的資本和技術雙密集特征,要與國內外具有先進技術企業積極開展交流合作,與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技術研究院。同時,發揮濟寧市工程機械行業協會、濟寧市產業技術研究院等行業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搭建好政企溝通橋梁,對相關政策做到及時公布,持續開展暖心扶企活動,共同解決企業發展難題。
(3)加強政府政策扶持及要素保障力度。政府部門及時制定和調整工程機械產業促進政策,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快速成長和產業集群協同發展。出臺在安全、環保等方面的補貼政策。多渠道爭取用地指標,鼓勵項目建設入園集群發展,切實保障工程機械新增項目用地。以畝均效益評價為契機,加快小微園區清理,實現騰龍換鳥、轉型升級。深化政金企三方合作,營造金企互利共贏濃厚氛圍,持續推動企業掛牌上市工作,實現對接資本市場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