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飛
在科學解答生態文明之問的過程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充分體現、貫徹和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特征,成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科學典范,開創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和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
自從成為科學以來,科學社會主義始終要求人們將其自身當作科學來對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檢驗。這種科學性和真理性集中體現在科學揭示和充分尊重規律上。在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下簡稱“三大規律”) 科學認識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化了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科學認識。
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認識生態文明。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史和自然史的互動過程。社會發展史表明,只有尊重自然規律,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類社會才能正常存在和發展。反之,人類社會就難以為繼。在科學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態文明的科學理念。可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無論人類社會未來如何發展,都必須始終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證,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適宜的社會條件。
從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高度認識生態文明。工業文明提升了生產力發展水平,但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尤其是 “八大公害事件”,“引發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這樣,能否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成為社會主義能否超越資本主義的關鍵選擇之一。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如若片面強調“人定勝天”,同樣會造成生態環境問題。只有堅持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才能避免西方工業化的弊端,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展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是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制度保障。
從共產黨執政規律的高度認識生態文明。執政黨的使命宗旨直接決定著其執政成敗。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需要是歷史的“原動力”。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只有將滿足這一需要納入我們黨的使命宗旨之中,才能進一步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基礎。如果極個別干部漠視甚至助長危害人民群眾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行為,搞不好就會引發環境群體性事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單純維穩,不解決利益問題,那是本末倒置。”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是共產黨執政必須掌握的規律,共產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力量。
總之,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三大規律”的實現,“三大規律” 的實現關乎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得失。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規律的科學,具有科學性和真理性的特征。
馬克思主義致力于通過無產階級解放實現全人類解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思想,要求實現社會正義和生態正義的統一。
堅持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統一。唯物史觀就是群眾史觀,承認從事物質生產的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這一思想,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將造福人民和動員人民統一起來。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既要讓老百姓享受藍天白云和繁星閃爍、清水綠岸和魚翔淺底等生態美景,又要打好污染攻堅的人民戰爭。在長江治理中,既要堅持“長江造福人民”,又要堅持“人民保護長江”。在綠化工作中,既要堅持“為人民種樹,為群眾造福”,又要抓好全民義務植樹。在疫情防控中,既要堅持人民至上,又要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在總體上,一方面,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的共有財富,必須將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必須建立和完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形成全民動員的社會態勢。能否堅持人民性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綠色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堅持社會正義和生態正義的統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實現公平正義提供了制度保障。“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和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按照共享發展的科學理念,我們必須堅持“生態共享”,讓全體人民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尤其是,通過采用“光電扶貧” “風電扶貧” 等“綠色發展+扶貧開發” 的方式,生態文明建設助推實現了我國消滅絕對貧困的目標,促進了社會正義和生態正義的統一。同時,通過實施立體化多元化市場化的生態補償制度,合理調整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到的各種利益關系,確保了生態正義的實現。在對外層面上,按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我國堅持公平正義原則,努力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大力促進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南南合作。例如,2011 年以來,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南南合作方面,我國累計提供了約12 億元的資金支持,培訓了來自近120 個發展中國家的約2000 名人員,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和緩解氣候變化,充分彰顯了作為生態正義的國際氣候正義。
總之,人民性和公正性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鮮明特色,集中彰顯著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和社會主義的正義追求。
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實踐創新的先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來源于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又高于這一實踐的理論創新成果。
堅持以實踐創新促進理論創新。人類認識呈現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過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尊重實踐和尊重群眾的統一,善于將人民群眾的生態文明創新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加以概括和提升,然后在指導具體實踐中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例如,在浙江省工作期間,根據安吉縣余村老百姓放棄礦產開發和水泥生產等高污染工業項目而因地制宜發展白茶種植和生態旅游的綠色發展經驗,習近平同志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形成了一批“綠水青山” 轉化為“金山銀山” 的案例。2017 年,我們黨將這一理念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和黨章之中。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將這一理念確立為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環境的生產力功能、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屬性等方面深刻揭示出這一理念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和生產力學說,使之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標志成果。在貫徹和落實這一理念中,各地群眾又創造了諸多寶貴經驗。根據煤礦塌陷區生態修復治理的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的理念。根據高寒地區發展冰雪經濟的經驗,結合2022 年舉辦第24 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的理念。這些理念擴展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內涵和要求。顯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遵循實踐出真知的科學典范。
堅持以理論創新帶動實踐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當中的同時,我們黨將之看作是“四個全面” 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為了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任務,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立為其中的重要內容。針對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九龍治水” 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全會上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體” 的理念,深刻揭示出人與各種自然要素之間的命脈相系、物質循環的有機聯系,為建立完備系統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提供了理論依據。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的理念,將人與自然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深刻揭示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的科學內涵,夯實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本體論基礎;進一步提出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的理念,要求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論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在強調新發展理念整體性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通過理論、科技、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創新推動綠色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創新與發展動力。
總之,實踐性和創新性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突出特征,集中彰顯著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和創新品質。
思想的生命力在于開放和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彰顯。順應時代發展的綠色潮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與時俱進,引領我們走向了生態文明新時代。
堅持在開放中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不是脫離世界文明大道的僵化體系,而是不斷創新的開放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按照開放性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從思想資源來看,這一思想堅持向一切思想文化開放。按照“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綜合創新原則,立足于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打通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中國優秀傳統生態文化、西方生態思想和思潮,創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例如,“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的理念,集中體現著中國古代“天人合一” 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的思想、西方環境倫理學的“土地共同體” 思想的共同認知成果,完善了辯證唯物主義生態觀。從學科領域來看,這一思想堅持向一切知識體系開放。順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融合,尤其是人類知識發展的生態化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善于以交叉學科為知識基礎推進生態文明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要將生態文明作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著力點、著重點,又要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的難題。只有堅持文理匯流和合作,才能科學完整地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規律。
堅持以理論創新引領生態文明新時代。作為與時俱進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堅持順應時代和引領時代的統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回答生態文明領域中的時代之問,開創了生態文明新時代。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按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闡明了全球氣候治理的公平正義原則,宣布中國力爭在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愿景,要求將“雙碳” 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之中。這為我國低碳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圍繞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議題,按照共同體科學思維和價值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地球生命共同體” 的理念,呼吁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的地球家園、各國共同發展的地球家園。這整合和超越了“蓋婭假說”,深化和拓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問題上,從總體國家安全觀出發,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統籌推進維護生物安全、環境安全、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將保護野生動物、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等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納入愛國衛生運動當中,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這推動了“健康中國” 建設和“美麗中國” 建設的協調,確定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公共衛生內涵和生態文明內涵的統一。總之,在面向時代的基礎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現了自身的創新發展。
可見,開放性和時代性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特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與時俱進的科學典范。
世界是處于相互聯系中的過程集合體。作為客觀世界反應的各種理論都應以自身的系統性表達世界的整體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涉及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軍事、黨建等各個方面,是系統完備的思想理論體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和系統性的典范。
堅持生態文明思想對象的整體性。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生態文明思想是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到整個世界系統的可持續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整個世界既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統。因此,必須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世界系統,維護和保持其整體性和可持續性。在世界系統中,自然界構成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種自然要素是一個生態系統。因此,必須堅持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建設生態文明。同時,人類社會也是一個有機整體,各種社會要素都會影響自然的可持續性。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綠色化過程。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二者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即有機整體。因此,必須按照系統工程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唯此,才能在維護世界系統整體性的基礎上確保其可持續性。
完善生態文明思想體系的系統性。作為對世界系統整體性和可持續性的系統把握的科學成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科學哲學認為,科學研究綱領是一套具有嚴密的內在結構的科學理論系統,關鍵是其“硬核”。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的深邃歷史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制保護生態環境的嚴密法治觀,堅持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共贏全球觀,構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硬核” 即核心要義。“硬核” 自身存在著不斷完善的過程,彰顯著科學體系的整體性和穩定性。現在,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已經成為這一體系的重要 “硬核”。此外,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的要求,豐富和發展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 理念的內涵。最后,生態文明領域的法律、體制、組織、作風等方面的科學成果,構成了“硬核” 的擴展層次,進一步完善了生態文明思想體系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總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生態文明理論創新成果、實踐創新成果、制度創新成果的集大成者。
可見,整體性和系統性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特征。馬克思指出,不論其有多少不足,?資本論? 是一個科學的藝術的整體。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同樣是一個科學的藝術的整體。
綜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具有鮮明特征的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和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全局性、轉折性變化,我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