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杰,趙紅巖
(東華大學 旭日工商管理學院,上海 201620)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分工的格局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借低成本勞動力的要素稟賦,不斷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程度,2020年中國GDP突破百萬億,位居全球第二。隨著產品國際分工的不斷細化、各國產業協調合作的逐步深入,國內價值鏈攀升的問題也逐步深入到全球的生產網絡分工當中。在近幾年全球新冠疫情的沖擊下,國內外市場形勢均經歷了劇變;2020年,政府也提出要“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是我國應對國際大循環不平衡格局的主動調整與主動謀劃的戰略方針。本文立足此背景,測算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參與過程中各地區的嵌入程度,在全球貿易分工的格局下分析價值鏈嵌入對地區技術進步的空間溢出效應,梳理兩者之間的影響機理與路徑。在此基礎上再拓展加入市場分割的調節效應,以進一步完善政策工具,提升各地區在“雙循環”格局下的全球競爭力。
通常地區內技術進步的實現主要有兩個途徑:其一是依靠地區內部的要素不斷投入,實現自發性的技術創新,存在較大的沉沒成本和不確定性。其二則是在引進的技術基礎上,進一步模仿并邊際改進的創新方式。高粱(2005)在研究中建議地區內應當注重自主創新的投入,避免過度依賴全球化進程中的技術引進。馬云俊(2009)在分析我國鋼鐵行業技術進步時指出,我國技術引進的收益在逐步減小,形成自己的技術壁壘才能更好地攝取超額收益。吳延兵(2008)的研究發現,無論是自主研發還是技術引進的模式,均會對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生產效率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郭峰(2013)和方瑩(2013)在研究中分別從進口和出口方面考察中國各省市進口與區域技術進步的關系。但全球價值鏈(GVC)基于生產工序的分離和整合將進出口環節進行有機結合,故采用價值鏈(GVC)嵌入的研究會更加具有代表性(邵朝對,2017;蘇丹妮,2020)。
市場分割是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產物,轉型期間為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我國最早于1980年實施“分灶吃飯”,之后逐年開始“放權式”的管理機制改革,在1994年實施分稅制改革,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市場干預,形成了國內市場分割。
Daumal(2010)在研究中指出,地理距離會造成地區之間在行政、財政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會進一步形成跨地區貿易的障礙。趙永亮(2012)在研究跨地區商品貿易時也指出,地理距離會影響地區之間的信息交流,進而對地區之間的貿易互通產生隔絕。范欣(2017)在研究指出,基礎設施水平的提升能夠促進地區間的市場整合,同時地區之間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也能夠改善地區間市場分割的程度。但也有學者提出政府競爭假說,即國內地區之間的市場分割是根源于地方官員的考核與晉升制度,是各地方政府相互博弈的結果(周黎安,2007;曹春方2015)。市場整合程度最終確定了企業在國內的市場規模,由于市場分割導致的流通費用往往高于出口成本,最終生產率處于較低水平的企業也會選擇以出口貿易替代內銷貿易(李春頂,2015)。這一有悖于新貿易理論觀點的現象值得進一步進行討論。
全球價值鏈治理是指國家或地區在參與全球價值鏈的組織結構、權益分配以及各個參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協調。從價值鏈治理的角度出發,在發達國家價值鏈重構過程中,中國應當從被動應對的狀態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規則領導者,進而提升在全球價值鏈(GVC)中的地位(石靜霞,2015)。只有通過規則制定的參與,才能讓本土企業擺脫“低端鎖定”,通過構建自主的價值網絡要比在原始的價值網絡中正向升級更加容易(王樹祥,2014)。
從提升自身能力的角度出發,FDI會通過溢出效應顯著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提高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高彥彥,2009)。但是其對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是具有異質性的。劉斌(2015)通過空間計量實證得出對外直接投資會通過產業轉移效應和市場內部化效應促進企業價值鏈升級,但是對外直接投資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價值鏈升級作用卻不顯著(楊連星、羅玉輝,2017)。當前國內本土企業大多數是通過代加工的訂單生產參與到全球價值鏈,處于價值鏈較為低端的位置,在貿易利益分配上缺少話語權(盛斌,2014)。此外,價值鏈變動也會通過空間溢出效應影響地區間要素稟賦的配置。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收入份額不斷下降(張少軍,2015),這也證實了價值鏈地位的變動會影響地區生產率水平和要素的再配置。
1.自變量。本文基于海關數據庫,通過對貿易數據的加工處理,計算出各省市2000年至2016年期間的GVC嵌入度水平,用以衡量各省市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參與程度。數值越大,說明該地區在當年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參與程度越高。
2.因變量。本文將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TFP作為地區技術進步的代理變量,選取地區全要素生產率水平作為地區技術進步水平的代理變量,通過隨機效率前沿的分析方式計算出各個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
3.調節變量。基于冰山成本理論,本文計算各省市之間商品市場相對價格的波動情況,用以衡量地區之間的市場整合程度,指標的提升代表著地區之間市場整合程度的提升。
4.控制變量。根據目前現有文獻以及對生產率的研究,本文選取了以下指標作為控制變量加入實證分析的回歸模型中:(1)經濟發展(eco):將各地區的人均GDP水平進行平減指數折算,剔除價格變動后取得。(2)政府支出(gov):將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參照邵昭對(2017)的研究,剔除科教文衛的公共支出后,占比當地當年GDP水平形成該指標。(3)國有化水平(soe):用當地國有企業數量占比總企業數量進行表示。(4)對外開放(open):地區當年進出口貿易總額占比GDP的比重以及直接外商投資(fdi):地區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資比上GDP的比值。此外,還選取了人均受教育年限的人力資本(edu)、研發支出占比GDP比值的(rnd)以及當地產業結構水平(str)。
本文通過對回歸數據進行LR檢驗和Wald檢驗,最終確定以空間杜賓面板回歸的形式分析價值鏈嵌入對地區技術進步的空間溢出效應。同時結合豪斯曼檢驗與LR檢驗的結果,確定回歸模型中的固定效應為個體單固定,空間溢出效應的模型設定如下式(1)所示:

其中下標的i和t分別代表了地區與年份,ρ為空間自相關系數;W為空間權重矩陣,Wlntfp與Wlngvc則分別是對應變量的空間滯后項;變量control是控制變量的集合,之后vi變量則是代表了個體固定效應。考慮到空間計量模型是從全域計算空間相關性,故本文均采用極大似然估計的方式來消除內生性。在空間溢出效應分析模型的基礎上,本文引入市場整合inte的變量作為調節變量,分析其對價值鏈嵌入gvc空間溢出效應的調節作用,具體的模型設定如下式(2):

上述空間計量模型在計算的過程中,均需要設定空間權重矩陣W,空間權重矩陣主要有動態和靜態兩類矩陣,矩陣反映的是空間上地區之間相互依賴的程度。本文的空間矩陣設定主要包含了0—1交接矩陣和地理距離矩陣兩個靜態的空間權重矩陣。同時還選取了地區GDP水平、資本存量水平以及勞動力供給水平三個變量設立動態的空間權重矩陣。
在進行空間杜賓模型的估計之前,需要對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進行空間相關性檢驗,目前最主要的檢驗方式是通過莫蘭指數進行,其數值介于(-1,1)之間。大于0是存在正空間相關性,小于0則是負的空間相關性。對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局部的莫蘭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我國30個省市在2000年至2016年間的全要素生產率均通過了莫蘭指數檢驗,且大多數達到了5%以上的顯著性水平,存在顯著的空間相關性。

表1 2000—2016年中國地區技術進步的Moran'sI檢驗結果
基于前一節中設立的空間權重矩陣,分別進行了5次空間杜賓模型的回歸,具體的模型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可以觀察到在不同的空間矩陣下,系數ρ均通過顯著性檢驗,模型空間相關性存在。使用動態空間權重矩陣的空間杜賓模型,整體的解釋力度會高于使用靜態空間權重矩陣的模型。總體而言,價值鏈嵌入度促進了區域技術進步水平,除GDP要素的矩陣外,其余矩陣下的估計量均在1%水平上顯著。分解到具體的效應上而言,五個矩陣設定下價值鏈嵌入對區域技術進步均存在顯著空間溢出效應與直接效應(地區內溢出效應)。

表2 空間杜賓模型回歸結果
間接效應的系數與W×lngvc的系數相比,均是顯著促進的作用,傳統未考慮空間因素的面板模型會低估價值鏈嵌入對于地區生產率水平的提升作用。價值鏈嵌入的地區可以在進出口貿易的過程中獲得并吸收技術擴散,也可以在跨國貿易過程中學習模仿專業的產品設計與品牌管理,提升地區內企業的生產技術與創新能力。此處的回歸結果驗證價值鏈對地區內與地區外的生產率水平均存在顯著正向促進的溢出作用。更多的可以觀察到在使用人力資本的矩陣下,價值鏈嵌入的間接效應系數會更大,說明在人力資本要素的空間依賴考慮下,會產生更強的空間溢出效應。人力資本相對于資本存量要素而言,更容易在要素流動的過程中產生技術溢出,進而提升了周邊區域的技術進步水平。
在上一節回歸分析中,確定了價值鏈嵌入對區域技術進步空間溢出效應的存在,本節進一步將市場整合Inte變量納入到空間杜賓模型中,將市場整合與自變量形成交互項,分析對空間溢出效應的調節作用。加入市場整合變量后,具體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市場整合對價值鏈空間溢出效應的調節作用估計結果
從總效應上而言,地區的價值鏈嵌入水平會顯著促進地區的區域技術進步水平,但是市場整合程度的提升會抑制地區生產率,兩者的交互項則顯著促進地區生產率水平。對總效應進行分解,可以看到空間溢出效應的系數遠大于直接效應,同時市場整合在溢出效應上也呈現出對地區生產率的抑制作用。在調節作用上,交互項系數是與自變量系數同向顯著,說明變量之間存在互補的作用,市場整合水平的提升,地區價值鏈嵌入對區域技術進步促進作用會更加顯著。
本研究通過空間杜賓模型檢驗,證明價值鏈嵌入對區域技術進步存在顯著的空間溢出促進作用。地區在價值鏈參與的過程中,企業進出口貿易的商品產生了技術外溢的作用,提升了當地的技術水平。同時也促進周邊地區提升技術水平。在動態空間矩陣設定的分析上,可以觀察到人力資本要素的流動會更加顯著地體現價值鏈嵌入對區域技術進步的空間溢出效應。地區內在價值鏈分工中產生的技術發明創新與應用擴散,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影響了生產效率的提升。之后納入地區市場整合程度,其交互項表明市場整合與價值鏈嵌入存在互補的作用,隨著地區市場整合的提升,價值鏈對區域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也會進一步提升。地區間市場整合程度的提升能夠擴大市場規模,同時加劇跨省市企業之間的競爭,進而提升區域內資源配置的效率,進一步提升價值鏈嵌入度對區域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
觀察全球價值鏈近十年的發展,已經從過去的高速拓展,變為如今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相互博弈對抗的穩定期。本文認為,未來全球價值鏈中的核心競爭優勢,也將由原本成本最小化的比較優勢邏輯,切換為技術壁壘、供給穩定、信用風險等多元因素的綜合考慮。首先,國內需要繼續推動消費升級,為我國當前不斷發展的高端制造業創造足夠的市場空間,進而將優質產業鏈留在國內。其次,需要注重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尋求存量中新的增量,讓全球價值鏈重構的過程助力推動我國更多傳統企業實現嬗變。在維護好當前國內產業鏈的完整與全面的同時,進一步促進我國的產業向更高附加值的上下端移動,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爭取到更有利的地位。
堅持貫徹落實“對內改革”的政策,消除地區之間的貿易壁壘,減少國內跨地區之間的市場分割狀態。推動技術、人才以及中間商品等要素的跨省層面的自由流動,加快完善市場機制,促進價值鏈嵌入空間溢出效應的充分發揮,提升經濟內循環的生產效率,進而推動區域技術進步的發展。在充分發掘內需市場,建設國內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對外開放的布局,同時在后疫情時代開拓全新的多邊經貿合作,并注重參與生產標準的制定,以更高的效率,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