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瑩,白玉玲
(安康學院醫學院,陜西 安康 725000)
系統解剖學是護理學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是基礎和臨床的橋梁,護理學專業的臨床實踐技能要求較高,其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與系統解剖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密切相關。系統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其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正常結構、位置與毗鄰關系、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功能意義,為其他醫學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校護理專業是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系統解剖學》課程,本課程總課時是80學時,理論課32學時,實驗課48學時。對于剛步入大學的學生,學習模式還是高中的學習模式,尚未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難以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選用的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系統解剖學》第9版教材,對于學生來說,課本太厚,內容太多且復雜,難度較大,容易產生害怕的心理,加之學習內容相對枯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及成就感。學生死記硬背的理論內容,尚能完成考核需要,但出現了理論知識和實際標本模型相脫節的問題,導致知識理解不準確,記憶不深,影響后期專業課的學習和臨床技能掌握。
PBL教學法,即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師設置問題情境,給予一定的啟發,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思索的過程中學習解決該問題的知識,并最終運用已學會的知識經驗來解決實際問題[1-2]。
混合式教學是結合傳統面對面教學與互聯網在線學習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教師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如課堂派、微信公眾號等發布學習課件和測試題及相關視頻等,引導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學習和復習,提高學習效率[3-4]。
在理論課授課過程中,通過使用線上資源即課堂派,試圖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以傳統講授法為主,結合PBL教學法和課堂派。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講授骨學時,會提出“人為什么會長高?我們看到他長高了,身體內部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呢?骨骼有沒有變化?”,引出骨的發生和發育;講肌學時,提出“我們見過的肌肉入射,是在哪些肌肉上進行注射的?”;講心血管系統時,提出“輸液是給什么血管輸入液體?這些血管名稱是什么?”。通過這樣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引入相關理論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在課堂結束前上盡量給學生留大約5分鐘,讓學生自主復習,但發現學生自主學習情況不佳,因此利用課堂派發布測試題,一般有2~5個問題,通過線上做測試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課程重點內容進行回顧,教師根據學生答題情況,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答疑和反饋[5-6]。
以往的實驗課是以教師主講和示教及學生觀察標本模型為主,發現學生處于被動接受、不善于思考、態度不積極的學習狀態。針對這些問題,改進實驗課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此外,推薦學生在手機上下載免費的3Dbody軟件,此軟件有助于學生直觀立體地了解人體內部結構,形成準確的人體組織器官的空間位置關系。在實驗課前,將學生分2個大組,每組再分5個小組,每次上課按大組分別上課,教師通過課堂派發布具體的實驗目標和內容,學生提前復習和完成部分實驗報告;在實驗課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完成理論知識的復習鞏固,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式學習,學生需結合教材重要圖片的重點結構,觀察標本、模型,在自己身體上找到相應組織器官的位置,并在實驗報告上總結畫圖,對重要的結構進行標注,最終做到理論知識和標本模型相一致,知識理解準確。在每次實驗課結束前,采用口述的方式考核學生對標本模型的辨認程度,并在實驗報告上給出具體的分數,發現通過這樣的考核方式,可督促學生學習,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并且有助于學生產生愉悅感和成就感及增強師生間互動。最后,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實驗內容的總結[7-8]。度。通過辨認標本模型和繪圖,有助于學生學習采用科學的記憶方法進行學習,如直觀形象記憶法和繪圖記憶法,這樣的先理論和后實驗的教學安排,有助于減緩學生遺忘的速度。
總之,在系統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將多種教學模式靈活地運用到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系統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由于系統解剖學實驗教學中使用的標本或尸體,大部分是由遺體捐獻者捐獻,這些遺體被尊稱為“大體老師”,他們獻出自己的身體供后人學習。通過無私奉獻的“大體老師”,培養學生心懷感恩、敬畏生命、尊重標本和無私奉獻的醫學素養[9]。
本課程理論課和實驗課是兩門獨立的課程。在學期末的理論課考核中以閉卷方式進行,理論總成績由卷面成績、課堂測試成績、課堂表現和考勤成績構成。實驗考核學生對重點組織器官結構和位置的辨認能力,學生分組隨機抽題,通過展示各章節重要的圖片,讓學生寫出相應的名稱,每個學生填寫25個空,每空4分,共100分,實驗總成績由每次實驗報告分數的平均分、實驗考試成績、考勤、課堂表現構成。
系統解剖學中常用的科學記憶方法,包括直觀形象記憶法、繪圖記憶法、比較記憶法等多種方法。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能力是體現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記憶是人腦對經歷過的客觀事物的反映,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三個基本階段。識記是記憶過程的開端,是對事物的認識和了解,并在頭腦中形成一定印象的過程;保持是在識記基礎上的進一步強化,是識記內容在頭腦中進一步鞏固和加深的過程;再認和回憶是對過去經驗進行提取時的兩種不同形式,再認是經歷過的事物再一次出現在面前時,能夠辨認出來;回憶時經歷過的事物不在面前,由于某種刺激的作用,能夠在頭腦中重新呈現出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揭示了遺忘“先快后慢”的時間規律,即最初遺忘的速度最快,以后逐漸緩慢,通過掌握并利用此遺忘規律,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10]。在理論課上的測試有助于學生對重點知識的保持,理論課考試重點考核學生對知識的回憶程度;實驗課考試重點考核學生對重點知識的再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