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博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21世紀以來,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網(wǎng)絡教學成為了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2020年以來,公共衛(wèi)生事件推動了現(xiàn)代智慧教育技術與國際中文教育的有機結合,線上教學成了一種普遍現(xiàn)象,并正以多種形式存在于漢語教學中。拓展線上教學發(fā)展空間,促進中文教學內生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國際中文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路徑。
本研究采用篇名檢索、主題檢索和年度排序相結合的方式:首先對“對外漢語在線教學”“漢語國際教育在線教學”“漢語在線教學”為主題進行論文檢索。為避免錯誤和遺漏,對2020—2022期刊目錄在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按順序進行了掃描、比較,然后通過查看文章內容逐年進行選擇。知網(wǎng)共收錄相關文章84篇,主要集中在教學方法與模式、課程具體實踐、教學信息平臺與教師信息技術素養(yǎng)以及問題和策略研究等方面。本文著重對這些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簡要的分析和概括整理。
了解和掌握對外漢語線上教學的模式,可以為漢語線上教學活動的展開提供參考與借鑒。史金生和王璐菲(2021)提出當前對外漢語線上教學的方式包括直播、直播+錄播和錄播三種,這一觀點受到了業(yè)內的廣泛認可。
有的學者結合教育實踐和自己的研究經(jīng)驗,提出了本土化的對外漢語線上教學模式,有的則將不同的教學理念與線上教學相結合,構建新的教學模式。為提升線上教學質量,李穎(2021年)提出了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和對外漢語課程構建策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最常見的有翻轉課堂和MOOC。霍倩倩(2020)對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下的傳統(tǒng)翻轉課堂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設了基于移動學習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利用云平臺打造交互式泛在學習環(huán)境,通過“課前自學、課中研討、課后實踐”和“教、學、評”三環(huán)節(jié),意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MOOC(慕課)是包含課程視頻、在線互動、課后作業(yè)及分期測試的大規(guī)模開放式在線網(wǎng)絡課程。王皓宇(2021)認為MOOC模式能夠較大程度的彌補傳統(tǒng)漢語教學模式的不足,有望成為國際漢語教學與推廣的新趨勢。
線上教學能夠為漢語習得者提供更多優(yōu)質的線上教學資源和更人性化的教學設計,但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師生之間需要進行互動,教和學之間需要共同發(fā)力,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針對線上教學互動性不強的問題,有學者提出構建“互動型”的線上教學模式。巴丹(2021)提出要構建“多元互動”的線上教學模式;鄭東曉(2021)也提出采取口頭互動、任務互動以及文字互動這三種不同的互動模式來相互補充,配合使用。
除此之外,將具體的教學方法與線上教學結合起來,也成為一種新的研究思路。胡競宇(2020)將POA理論與HSK輔導課程相結合并根據(jù)產出驅動、輸出促成、產出評價教學流程,指出了“產出導向法”在漢語線上教學以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的可行性,為漢語教學開闊了新思路。
為了盡可能地提高線上教學效果,不同的漢語課程類型也需要根據(jù)不同情況使用不同的授課模式、授課方法以及教學設計。魏龍欣(2021)分別以閱讀課、漢字課以及文化課三個實踐案例探究遠程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路徑,并提出線上教學忌直接套用線下的教學模式,而是要針對遠程教學的特點。周玲(2021)以初級漢語綜合課程為例,將初級漢語綜合課教學程序劃分為:課前熱身、課程講解、課程互動、課程活動四大模塊。與其他課型相比,漢字課的線上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更加艱巨。司甜(2020)提出了線上漢字教學要遵循手寫漢字和鍵盤輸入相結合;線上學習和線下互動相結合;知識學習和策略訓練相結合這三個原則。廖凱(2021)以一線對外漢語教師的視角提出線上漢字教學的問題,包括教師難以實時掌握學生漢字的書寫情況;漢字筆順教學方式受限等,并據(jù)此提出了一些建議。
遠程教學的實施離不開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支持。在對外漢語的線上教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對于在線漢語國際教育教學平臺的分析比較多。王瑞烽(2020)將目前用于線上教學的工具和平臺進行了分類,主要包括(1)雨課堂、學習通等課程網(wǎng)絡管理平臺;(2)Zoom、釘釘、騰訊會議等音視頻實時交互工具;(3)網(wǎng)盤、郵箱等文件上傳平臺;(4)微信、QQ等即時通信工具。除了在線學習平臺,一些輔助學習APP也在興起。康妍(2022)將線上國際漢語學習APP分成綜合性課程學習APP、單項訓練學習型APP、HSK考試型APP三種類型,包括多鄰國、博說、Hello Chinese、Pleco、HSK Online以及HSK助手等。
針對這些教學工具與平臺,不少學者傾向于結合課堂實例來進行實踐研究,以證明某一平臺進行在線漢語教學是否可行。李亞男和彭雪飛(2021)選用Zoom為教學平臺,依據(jù)交互式漢語教學理論依據(jù)進行了漢語趨向補語的教學設計,以期總結一些遠程漢語教學設計與研究的經(jīng)驗與策略。林潔(2021)混合運用雨課堂與騰訊會議這兩個平臺進行初級漢語口語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并且總結出了教學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致力于提高線上中文教學質量。
課件和板書作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必要工具,也成為一些學者的研究對象。趙黎明(2020)基于教師課件制作過程中的一些經(jīng)驗,總結了對外漢語專業(yè)課件制作的技巧、視頻插入方法和圖文美化方法等,該研究工作為廣大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課件制作技術指導。熊惟杰(2020)針對業(yè)內教師的板書使用情況及困難進行了調研,并據(jù)此提出了“板書弱遺存”型課程、手寫板、平板電腦投屏等解決方案。
特殊時期的線上教學,不僅要關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轉變,還要關注教師素質的培養(yǎng)。對外漢語教師要具備良好的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素養(yǎng),能夠針對不同的課型和授課內容有效地設計線上教學活動,并且可以高效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以及計算機輔助技術。李寶貴和莊瑤瑤(2021)指出特殊時期提高國際中文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是大勢所趨,并指出了加快提升國際中文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四條有效路徑。
對外漢語的線上教學研究逐漸成為漢語教學與研究的新興領域,對于線上教學的評價與反思研究也不斷增多。業(yè)內學者大多數(shù)都肯定了新時代下線上漢語教學的實施效果,但也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李泉(2020)提出國際漢語教育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到教學研究都需向網(wǎng)絡化轉變;學科建設的取向與內涵、課程設置體系與教學方式都需重新規(guī)劃。杜欣和辛鑫(2021)首先肯定了線上漢語教學的網(wǎng)絡技術優(yōu)勢,不但解決了特殊時期的授課困難,甚至取得了線下教學所不能實現(xiàn)的成果。隨即又指出還需更深入研究如何將在線教育技術與漢語教學的相結合,以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目標。
從研究方法上看,關于線上課堂的特點及授課模式等理論研究為線上漢語的有效教學提供了基本支撐。隨著線上教學的逐漸展開,理論研究正逐漸朝向實證研究發(fā)展。關于線上教學的實踐研究逐漸增多,對于一些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教學平臺的可行性分析也越來越多。
從研究內容上看,特殊時期下關于對外漢語線上教學的研究更加豐富多樣,研究深度和廣度也有所提升。不僅包括宏觀上對于構建線上漢語教學體系的理論研究和發(fā)展戰(zhàn)略,還包括微觀上對于具體線上教學模式與方法等的探索。
研究方法上,不足之處在于理論與實踐沒有充分結合起來,研究者多還停留在對材料的主觀感受與判斷當中,對科技手段利用得少,沒有獲得充分的數(shù)據(jù)支持;本體研究和應用研究相分離,對于線上漢語教學的理論研究沒有及時運用到教學當中,通過教學實踐獲得的研究成果也沒有適時轉化成新的理論體系。
研究內容上,由于公共衛(wèi)生事件突發(fā),特殊時期線上漢語教學的研究成果還比較零碎,系統(tǒng)性不強。目前國內大致研究了國際漢語線上教學的特點、授課模式等方面,缺乏對特殊時期國際漢語教學模式的具體探索與切實可行的建議。對于線上教學模式與方法的調查和設計研究,較多關注的還是關于構建線上教學模式的理論分析,很少結合具體實踐進行可行性分析。要想構建良好的教學模式,還應當關注于教學設計的優(yōu)化以及教學任務的細化,以達到與線上教學目標的高度匹配,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對于不同課型的線上漢語教學,這方面的研究仍舊缺乏,亟待學者們繼續(xù)進行相關的探索實踐。對于線上教學工具與平臺研究,研究者們關注最多的是對于在線工具與平臺的整體介紹與評價,仍舊缺少與相關教學理論、教學模式或漢語課程的具體結合與實踐。關于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研究以及線上漢語教學的評價與反思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完善,學界基本上已達成共識。線上課堂不同于線下課堂,教學管理方面難度更大,更需要有針對性地、采用多方式的教學管理手段。目前學界還缺乏這一方向的研究,亟待日后能夠收獲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