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賽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熏陶,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當我從為人子女,到結婚生子,成為一名母親時,更加深切地領悟到這句話的內涵,也終于體會到好的家風是我們成長中重要的指向標和營養劑。
家風是什么?它是積極進取、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
前段時間,在我和女兒的睡前聊天中,女兒問我:“媽媽,為什么姥爺出生在村里,你出生在沈丘,我出生在洛陽呢?”這個問題讓我愣了一下,細細想來,這是全家幾代人努力奮斗的結果。我的爺爺奶奶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教育環境,他們在那一貧如洗的年代艱苦奮斗,終于來到縣城安家;我的父親母親在縣城接受教育、工作生活,他們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勤勤懇懇、努力奮斗,終于來到鄭州安家;現在的我們在城市接受高等教育、工作生活,在這偉大的新時代我們接續奮斗。正是這種一代又一代人懷揣美好愿望的積極奮斗精神,使下一代有了更好的生活;正是這樣的奮斗精神、這種家風的傳承,才有了一代又一代人“擼起袖子加油干”,才有了一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中國。
家風是什么?它是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的實事求是精神。
我一直都很羨慕有爺爺的人,因為爺爺去世得早,我只能通過照片或者奶奶的描述才能了解認識他。照片里的爺爺是一個面帶笑容、慈祥的老人,我奶奶總說:“你爺爺啊,是個脾氣很好的老實人,就因為老實,可沒少吃苦頭。”爺爺是一名普通的鄉鎮基層工作人員,工作認真勤懇,在他年輕時,因為拒絕“虛報”犯了“錯誤”,受了“處分”,吃了不少苦頭。奶奶也沒少抱怨他,但他總是笑呵呵地說:“我說的是實話、真話,沒辦錯事兒,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爺爺的這股“老實勁兒”也被爸爸完美繼承了,認識爸爸的人對他的評價是:“是個老實人,和他打交道靠譜……”可我媽對我爸的評價是:“你爸說好聽點是‘老實’,說白了就是‘傻’。”爸爸對我說得最多的是:“閨女,咱就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實實說話、踏踏實實干事,有時候吃點兒虧別計較,吃虧是福。”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我,明白了“做人要實”,“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成事之要。
家風是什么?它是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責任擔當。
“干事擔事,是干部的職責所在,也是價值所在。”我對責任和擔當這兩個詞的理解是在小學四年級,那時自己很榮幸成為一名小組長,在班里也算是個“干部”,手里掌握一些“小權力”,心里有些小小的得意。但是在第一次負責收取組費時,因為自己的粗心不小心弄丟了幾塊錢,我既不敢向老師和同學說,也不知如何向母親說,害怕辜負老師和同學們的信任、受到母親的批評,終于還是在要上交組費的前一天晚上,向母親哭著訴說了這件事。母親聽了后,很認真地對我說:“沒有把錢管好,這是你沒有盡好責;丟了錢你想隱瞞、逃避,這是你沒有擔當。還好你現在主動認錯,我現在幫你把錢補上,但是你也要向老師承認錯誤、說明情況。你既然當了小組長,那就要盡好組長的責任和義務,要認真謹慎、為大家好好服務;犯了錯,就要敢于承認、敢于擔當,知錯能改,這樣才不辜負老師和同學對你的信任。”正是通過這件事情和母親的這番話,讓我明白“當干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即使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工作人員,也要有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責任擔當。
家風是什么?家風就像是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是一輩又一輩的父母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形成的一種家庭氛圍,從而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中國歷來重視家庭、重視家庭教育,也就是這些家風家訓的代代相傳才使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而我現在既是一名新時代審計工作者,又是一名母親,更應當躬身踐行家風家訓,熱愛本職工作、做好本職工作,為自己的孩子樹立好榜樣,接續傳承家風教育,上好人生第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