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娟
(甘肅省景泰川電力提灌水資源利用中心,甘肅 白銀 730900)
大中型農業灌區主要負責農田水利建設。建設大中型農業灌區,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促進農業生產,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現階段,我國大中型農業灌區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時也仍存在著四個“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大中型農業灌區的高質量發展。因此,筆者從大中型農業罐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了確定總體思路、制定發展目標、推動“四個轉變”、制定發展指南、建設智慧農業灌區、推進“兩手發力”、加強科技創新等策略,以期推動大中型灌區高質量發展。
據調查,截至2019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高達470 kg,糧食自給率超過95%,實現了由“吃不飽”向“吃得飽”再向“吃得好”的轉變,糧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證[1]。目前,我國肉蛋水產品以及棉花等農作物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糧食單產量也位于世界前列。雖然我國糧食安全得到基本保證,但仍然存在著糧食總量缺口大,個別農作物產品還依賴進口,單產提高難度大,農作物種植技術得不到普及等問題。同時我國部分地區氣候惡劣,自然環境對農作物生產仍然存在巨大威脅。據統計,2011年以來我國因極端天氣導致的糧食損失占總產量的4% ~ 6%[2],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亟待提升。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大中型農業灌區多達7 884處,大型灌區459處,灌溉面積高達30萬畝[3]。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針對大中型農業灌區開展了相關配套設施建設,使得大中型農業灌區水資源利用率、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相應工程設施得到了完善,骨干工程也得到優化。據不完全統計,改造后大中型農業灌區的骨干工程完好率高達86%,均值達到65%,實際灌溉面積達到既定目標的88%[4],相關工作崗位得到完善,投入資金充足,“兩費”綜合落實率達65%,同時對節約水資源成本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執行水價減少了50%。
大中型農業灌區與國家糧食安全之間是相輔相成,共同進步的關系。農業灌區主要負責農業灌溉、農業管理等工作,與農作物產量有直接聯系,農業灌區的發展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作物產量和品質,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大中型農業灌區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糧食發展安全的基本保障[5]。
據調查,大中型農業灌區建設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四個“不平衡”。一是大中型農業灌區發展規模與水資源承載能力不平衡。一方面,部分地區水資源匱乏,限制了農業灌區發展規模;另一方面,部分農業灌區規模過大,超出當地既定水資源承載范圍,導致河湖萎縮等問題出現。二是灌溉與排水發展不平衡,資金用于灌區排水系統的投入較少,用于灌溉渠道改造的投入多,導致灌溉排水失衡,難以發揮灌區總體效益。三是工程改造與管理不平衡,重投資、重改造,對灌區的管理卻不夠重視,水價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四是灌區發展與自然環境不平衡,注重灌排功能、工程效益、增產增收、節水目標的實現,但對灌區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視度不夠。2)四個“不充分”。即灌溉節水與水資源利用不充分,中小型灌區服務能力不充分,自然災害防御能力弱,農民用水戶參與不充分。例如,灌區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測算分析樣點用水效率低于節水灌溉工程標準下限,還有很大節水潛力,灌區運維經費難以滿足要求、信息化管理滯后,灌區工程設施建設標準不高,設計防洪、除澇標準不足,抗御特殊天氣條件及水旱災害能力弱。
大中型農業灌區高質量發展應首先確定總體發展思路,牢記節水優先的理念,加強系統治理,促進空間均衡發展,并始終堅持“兩手發力”的基本思路。貫徹落實以上總體發展思路,保證水安全,提高糧食總產量,加大農產品高產研發投入,提高我國糧食綜合生產水平,保障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的有機結合;堅持以水資源為剛性約束,促進大中型農業灌區高質量發展,并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人與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促進現代化工程設施建設;轉變落后的大中型農業灌區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創新管理手段,充分發揮先進技術和設備的作用,提升大中型農業灌區管理質量與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健全大中型農業灌區基礎設施,加強節水管理,建設管理科學的現代化農業灌區,提高我國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發展現代化,實現由傳統農業向集約化方向轉變。
制定目標是促進大中型農業灌區高質量發展從理念轉化為實踐的關鍵環節。目標的制定應以現階段我國大中型農業灌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以國家發展戰略基本要求為立足點,結合實際需求和發展現狀進行,并堅持“分階段”“分步驟”的基本原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我國大中型農業灌區的高質量發展:1)節水高效。一方面,嚴格控制大中型農業灌區耗水量,根據當地水文條件和水資源儲備,合理規劃各地大中型農業灌區用水總量,將其控制在當地水量儲備承載范圍內;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使其達到節水工程標準,大型灌區要求達到系數0.5以上,中型灌區要求達到系數0.6以上,灌溉面積應在90%以上[6]。2)設施完備。對原有的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并配備專業管理人員,確保工程設施完好率在90%以上。同時提高田間工程標準,保證工程質量,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節省成本,提高經濟收益。3)科學管理。設立大中型農業灌區專門管理機構,實現群管組織的全面覆蓋,促進大中型農業灌區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和現代化。配備合適數量的專管工作人員,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其專業素養,并保證管理專業內容與工作人員年齡結構合理,提升其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促進大中型農業灌區管理智慧化和信息化。與此同時,提供灌水、排水服務,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實現科學用水。此外,相關單位還應保證大中型農業灌區擁有充足的運行維護經費,確保大中型農業灌區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4)防災有力。保證灌區內工作安全運行,保證供水充足,做好防洪、抗澇、抗旱等工作,保證防災工程施工質量達到設計標準,完善自然災害預警系統,健全自然災害應急措施,做好農業防災減災工作。5)生態良好。維護生態環境,堅持綠色發展,有利于實施我國綠色經濟發展新戰略。大中型灌區水質要符合相關要求,禁止過度開采地下水,保證地表水采補平衡,減少土地次生鹽堿化、湖泊萎縮、河流斷流等問題,維持生態平衡。
大中型農業灌區高質量發展應該以水資源為剛性約束,改變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基于此,筆者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討論:1)提質增效。新時期對大中型農業灌區的規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需要立足于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現狀,加強大中型農業灌區的節水工作。明確當地水資源可消耗總量和可利用量,并以此為約束,合理調整灌區內水利設施,優化灌溉規模,引進先進灌溉設備,優化發展布局,促進現代化農業灌區設備的應用。引入智慧農業灌溉系統,如智能灌溉水肥一體化系統,以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提高農作物產量。2)加強灌區系統治理。促進溝、渠等單要素治理的有機結合,統籌兼顧,實現各個工程之間的有效銜接,提高灌區綜合效益。3)助推高質量發展。提高技術標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引進先進技術,采用新材料,借鑒先進工藝,提高工程質量[7]。4)促進大中型灌區管理與相關服務的有機統一。堅持二者并重,推進水價改革,促進大中型農業灌區管理規范化,提供灌排服務,提高服務質量,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合理制定發展指南,為大中型農業灌區高質量建設提供明確發展方向。結合相關內容和我國發展戰略,研究制定發展指南,升級和優化大中型農業灌區內工程設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灌區發展規模,促進灌區科學化、信息化管理,明確技術標準,為大中型農業灌區發展提供現實指導意義。制定發展指南首先要以水資源利用為重點,針對節水目標等內容進一步確定規范細則,實現大中型農業灌區內用水和耗水雙控制,加強水資源缺乏地區大中型農業灌區的管理,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合理控制耗水量,適當壓縮灌溉面積,減少水資源用量。其次,不應過于注重農作物帶來的經濟效益,而應該將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作為大中型農業灌區管理重點工作內容,促進三者有機統一,相輔相成,找到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以及糧食安全之間的平衡點。
充分借助科學技術的力量,推進智慧農業灌區建設,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大中型農業灌區的科學管理。但在建設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的發展理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當地發展水平明確基礎設施和條件,深入了解各個大中型農業灌區具體發展需求,堅持“需求牽引、發展至上”的基本理念,加強灌區內用水管理和工程管理。并以此為主線,將供水等工作作為重點,建設大中型灌區信息管理系統,強化科學決策,建立健全自然災害防御支持系統,減少自然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保證農作物產量,提高農業經濟收益,促進傳統服務向現代化服務轉變,加速大中型農業灌區現代化建設[8]。
大中型農業灌區高質量發展僅僅依靠自身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借助政府、市場、水利行業等外部力量,結合相關改造項目綜合規劃,通過社會、政府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一方面,當地政府要充分發揮職能,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根據大中型農業灌區發展需要擴大投資規模。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籌集社會資金,例如水權轉讓、非農供水等方式,從而擴大灌區發展規模。另一方面,灌區建設要借助行業內外的力量,努力獲得政府支持,整合項目資金,統籌發展。嚴格按照大中型農業灌區高質量發展的既定目標,借助各方力量促進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提高大中型灌區各工程質量,為加快現代化建設夯實基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中型農業灌區高質量建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推動。目前我國大中型農業灌區科學技術應用與信息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不斷提高科技創新水平,為大中型農業灌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基于此,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組織相關單位合力研發灌區發展技術,攜手科研院校以及灌區相關管理單位,針對綠色發展、節水、信息化建設等重點技術開展研究。2)打造大中型農業灌區發展樣板,發揮對其他灌區的示范引領作用,打造發展樣板前要綜合分析灌區實際情況,選擇改革成效顯著的典型灌區,并予以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撐[9-10]。3)開展專項研究,現階段我國大中型農業灌區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此可以加強與科研機構和一流高校的合作,對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獲取最新研究成果,解決發展難題。
大中型農業灌區高質量發展與國家糧食安全密不可分,需要立足于當前四個“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從多個角度出發,推進大中型農業灌區現代化建設,提高灌區服務和管理水平,促進我國農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