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展培
(貴州省錦屏縣偶里鄉農業服務中心,貴州 黔東南 556704)
盡管我國是農業大國,且現階段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但由于龐大的人口基數,我國對各類農作物的總體需求量仍持續增長。而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還直接影響國家的綜合實力,這就需要推廣和應用科學的農藝技術,做好農作物種子的篩選、栽培、育苗、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澆灌等工作,通過水肥一體化、滴灌、農業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減少人力投入,提升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進而提高我國農藝技術水平和農業經濟水平。
農作物播種缺口會對農作物生長產生重大影響,農業生產者需要密切注意這一問題。長期以來,農業生產人員主要是根據以往的經驗來工作,播種間隔不夠科學,大大降低了農作物質量和單產,無法促進農業長遠發展。新形勢下,農業生產人員將在工作中增加農業技術的應用,使種植間隔更加科學,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避免資源浪費,為農作物生長提供良好環境,提升農作物產量和質量[1]。
施肥是農作物生長的重要環節,應特別注意分析不同時期農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注重化學肥料和有機肥料的平衡。許多農民在種植過程中一直使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有機物和微量元素嚴重短缺。因此,在施肥過程中,農業技術人員要根據實際情況和生長條件進行科學合理分析,合理施肥,促進農作物生長,提高農作物綜合產量。
病蟲害是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主要問題之一。在農作物發病期間,如果沒有采用積極的應對措施,就會導致農作物大面積死亡,從而給農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而對于農戶來說,他們通常采用農藥防治病蟲害,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是如果農戶對藥量的控制沒有達到一定的標準,這樣不僅無法防治病蟲害,甚至還會出現反作用,加劇農作物的死亡。運用農藝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導農戶防治病蟲害,合理使用農藥,減少農藥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使農作物健康生長,從而達到利益和經濟的最大化[2]。
要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就應保證農作物的間隙達到一定的要求,但是在實際的走訪和觀察中,農戶在種植農作物的時候基本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農作物之間的間隙過密或過疏,均會導致農作物的產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應用農藝技術可以讓農民在一段時間內學會一定的耕作方法,在種植農作物時,根據農作物的種類調整農作物的種植間隙,保證農作物種植間隙的合理性,從而為農作物的生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農作物充分、有效利用陽光和水源,為作物的生長提供更高比例的養分[3]。
1)優化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將先進的農業理念和技術應用到農業領域,通過優化作物生長環境中的水、肥、光、溫等環境條件,如控制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和有機質,滿足農作物生長要求。在大棚種植時通過科學運用農藝技術來延長農作物的光照時間,提高農作物產量。2)科學設定種植密度,提高農作物生產效率。應用科學的農藝技術可以設置播種機的播種間距,保證栽種空間的合理性,防止土地資源浪費,也減少了農作物生長階段的雜草量,保證農作物可以正常授粉,否則就會由于栽種空間過小而影響農作物的正常光合作用,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為此,在播種階段,應結合農作物具體的類型和特點,對農作物生長時所需要的光照、溫濕度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科學設定種植密度,提升經濟效益。3)科學合理施肥,提升施肥效果。農作物生長階段需要大量的肥料,但是施加大量化學肥料會影響土壤質量,導致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降低并出現土壤板結問題。應用科學農藝技術,可以控制施肥次數和肥料用量、種類,通過對化肥、有機肥和微量元素等不同肥料的科學搭配和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的應用,能在滿足農作物生長所需養分的同時,防止出現施肥過量的問題,節約成本并且提升農作物產量,進而提升經濟效益[4-5]。
農業生產者對農藝技術的低利用率是當前農業生產中的一個嚴重問題。原因可能在于兩個方面:一是農藝技術本身的復雜性,農業生產者對技術沒有完全掌握;二是農業生產者使用農藝技術的積極性不高。農業生產者自身農藝技術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不高,難以全面掌握農藝技術,使用農藝技術的積極性低。
農藝技術應用必須與高素質的農業生產人員相匹配,才能實現高質量的技術應用。但是,當前的農業生產者通常不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水平,并且通常利用自己的經驗來種植各種農作物。農業生產者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術支持,因此他們不擅長應用農藝技術或根本就無法使用農藝技術。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生產者無法正確使用農藝技術。不同農作物的生產需要使用不同的農藝技術。但現在農業生產者通常將一種農藝技術應用于所有作物生產,導致農藝技術的應用不合理。而且,農藝技術使用缺乏精確性和標準化,導致農作物質量和產量下降,降低了農業生產者對農藝技術應用的信心,從而出現了減少或停止在后續農業生產活動中使用農藝技術的情況,并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危害農業生產。
隨著我國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一些先進的技術已經被大范圍應用在農業日常生產過程中。為了促進農業機械化進程,傳統的體力勞動逐漸被取代。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機械裝備尤為重要,而機械裝備的發展也是我國農業機械發展的重點內容。所以要不斷發展農機技術,并將其運用在農藝技術中,使兩者相結合,共同促進農業發展,從而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的成活率和產量[6]。
農業機械的應用也是農藝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機械一體化程度直接反映了我國的整體科技水平。農業機械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農業科技的引進和應用推動了農業生產向高產、優質、高效、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在農業科技推廣和宣傳的同時,相關工作人員應意識到農業機械的重要作用,始終做好農藝學與農業機械的結合。在農機與農業一體化工作中,關注當前生產力發展方向和社會生產發展要求,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和條件,采取不同的宣傳方式,使農機技術為農業的發展提供應用支持和技術支持。
在農藝技術應用中,只有積極、嚴格地把關每一個環節,才能保證農業生產的科學合理性,從而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7]。總體來說,就是及時處理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農戶應該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對病蟲害和環境治理等嚴格把關,切實完成各項措施,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提高農作物產量,保障農戶經濟利益。農戶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應該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等綜合因素選種;在施肥時,觀察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選擇不同肥料以滿足農作物的實際要求,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
農藝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需要資金購買農機設備,否則就無法充分發揮農藝技術的優勢。這就需要政府在提高重視程度的同時,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審批工作,保證資金充足,滿足農藝技術的應用需求。地方政府還應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現場開展調研工作,合理規劃資金的使用,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管力度,保證每個部門和環節所需要的資金被用到實處。
農作物的健康生長與充足的營養供應密不可分,因此農民需要合理施肥。在傳統的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生產者往往根據自己的經驗來決定肥料的數量和種類,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隨機性,導致肥料施用效果不充分。科學合理施肥,可以為農作物生長提供所需的養分,使農作物高質量生長。
在農藝技術推廣中,要注重分析大規模種植產業化過程要素,結合作物栽培、土地施肥、灌溉、除草、施肥等環節,調整技術操作。面對我國基層農藝的發展需要,必須不斷加快推廣應用基層農藝技術,注重基層農藝技術推廣應用一體化,結合現階段相關戰略,明確農業發展的理論指導[8]。
人力資源是順利完成各項任務的基礎,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業工程師和農民農藝技術的培訓。在培訓農業技術員時,有必要提供適當的獎勵,同時支持多種使用途徑,以便農業技術員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為專業人員提供專業培訓,可以有效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和能力。在培訓農民時,應選擇文化程度較高、思想較積極的農民。
農藝技術具有一系列的要素,而且它們是緊密相關的。從最初的農作物選擇到后來的農作物種植以及農作物病蟲害的預防和管理,農藝技術在農業生產的所有環節都得到了使用[9]。因此,了解各個方面的農藝技術應用非常重要。播種前,使用農藝技術選擇種子是確保后期作物健康生長的關鍵。因此,在選種階段,要確保品種適合當地的氣候、土壤和各種種植條件,合理使用化肥,真正發揮農藝技術的作用,有效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1)吸引多方投資。在加快農業發展進程的階段,由于全方位建設和多元化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農藝技術推廣部門應在推廣技術的同時,結合實際需求引進多元化投資,滿足農藝技術推廣所需。鼓勵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增加資金投入,推進農藝技術推廣工作[10]。2)爭取財政支持。除了上述多元化資金籌集渠道,農機合作社更應發揮支柱作用,加強與農機推廣中心、農委會和農經站等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通過不同農機合作社之間的幫扶和項目支持,加大宣傳力度,爭取財政支持,滿足產、供、銷不同方面的農藝技術推廣需求。
在政府提高重視的同時,充分發揮服務網絡的作用引導和推動合作社的發展,聯合政府、科研機構和科研單位、企業等,加強與農戶的聯系。比如通過構建遠程教育平臺,利用服務網絡的優勢展示科研成果,積極轉變農戶對農藝新技術的認識,使其逐漸接受農藝新技術。還可將農藝技術應用結果反饋給農機推廣部門和科研機構,便于后者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對于農藝技術來說,其不僅可以使農作物的日常生長達到一定要求,也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推動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而對于農藝技術的應用來說,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同地區情況合理科學實施,這樣才能保證農藝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發揮高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