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萱洙 張春萍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云南 昆明 650051)
石漠化現象的出現,自然因素的作用占主導。在巖溶地區,有著豐富的硅酸鹽含量,通常不會成土,容易發生淋溶,進而逐漸形成石漠化。與此同時,在巖溶地區,山高坡陡,溫度也比較高,當地降雨量比較大,土壤與植被紛紛受到侵蝕與溶蝕,造成石漠化現象。
人為因素的存在也會造成石漠化現象。具體體現在:首先,巖溶地區缺乏發展條件,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能源種類不多,群眾生活主要還是依靠樵采解決薪柴材料問題,部分地區能源種類單一、煤炭資源儲備不足,植被破壞嚴重,這都是因為過度樵采引起的。其次,巖溶地區依舊采用比較原始的耕作方式,以陡坡耕種和刀耕火種為主,也沒有采取水保措施。與此同時,由于降水豐富,會對土壤造成沖蝕作用,進而引起石漠化現象。再次,巖溶地區,生活收入大多是糧食生產,為促進糧食產量提升,會通過毀林毀草的方式開展耕地開墾工作,不斷擴大耕地范圍,但開墾尺度并未把控好,造成開墾過度,致使土壤與植被發生流失。最后,樹木植被存在隨意砍伐的問題,不合理的人為開發十分普遍,導致森林資源大面積損毀,加劇了石漠化問題。
西南地區一直面臨人多地少的困境,耕地資源十分有限,本就珍貴的土地資源由于石漠化的影響,植被面積持續縮減,土壤流失嚴重,使得耕地資源進一步減少,加劇了“人地矛盾”,不僅導致人類生存空間不斷縮小,還引發了生態問題。石漠化地區分布較多的西南地區,是大江大河的源頭地區,特別是長江和珠江流域,是我國人口最集中、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而水土流失現象的加重,又會對長江、珠江中下游水利設施造成不利影響,加強石漠化治理勢在必行。
在石漠化地區,人均GDP水平很低,農民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貧困人口占比較大,也是經濟欠發達、“三農”問題顯著的地區。石漠化造成地區生態惡化,也會導致經濟貧困。事實上,石漠化地區雖然生態環境較差,但卻有著豐富的山地資源、礦產、動植物及旅游觀光資源。加強石漠化治理,能夠使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得以遏制,提高生態效益水平,同時,也可以將治理工作和經濟發展模式、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結合到一起。在落實好石漠化治理,生態狀況得以有效改善的前提下,還要嚴格按照自然規律,充分利用優勢資源,積極推動特色產業發展,使群眾收入水平得到提高,進而幫助他們盡快脫貧致富,過上小康生活。
西部大開發戰略是黨和國家所做的戰略決策,著力推動生態環境建設,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創造有力條件。西南地區是石漠化地區的主要分布區域,生態問題比較嚴重,是西部沙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態問題之一,對地區經濟發展造成阻礙。此外,石漠化治理工程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過程中的基礎性工程,要想取得經濟建設成果,就必須搞好生態建設,才能走上快速發展之路。可以說,如果不能妥善解決石漠化問題,生態問題就無法得到遏制,西部大開發也難以取得突出成果。
在石漠化地區,巖溶現象十分普遍,土體含量較少,巖石長期受到風化侵蝕,水土流失日益加重,也沒有充裕的自然資源,使得當地經濟發展面臨重重阻力,農民收入較低,存在大量貧困家庭,除了生態資源建設不如其他地區,文化教育也要落后一大截。面對這種情形,萬不可盲目采取限制性開發模式,這樣會造成就業崗位減少,不利于鞏固石漠化治理成果。所以,對于石漠化問題,要想落實好治理工作,就必須注重生態服務功能的發揮。
此前,開展石漠化治理工作,存在理念落后的問題,主要是對單一物種進行修復,提升生態服務價值。實踐表明,通過封禁治理培育的疏林地有較強的涵養水土的能力,甚至超過了水保林。首先,加強植被群落建設,對石漠化地區土質進行研究,考慮石漠化的嚴重程度,利用各種渠道引進植被品種,可以考慮木質藤本品種,根系發達,可以深深扎根于地下深處,汲取生長所需的水源,在光照條件下,能夠發生光合作用,可以有效減輕水土流失問題。如,在石漠化地區,廣泛種植金銀花,治理效果顯著,事實上,對于蘇木、皮黃等木質藤本植物,也有不錯的治理作用,但是卻沒有得到推廣。其次,開發苔蘚類植物,并應用于石漠化治理過程中。苔蘚類植物不同于其他植物,有著超強的生存能力,即便是裸露的巖石環境,照樣可以生存,還能形成密集的苔蘚群落。在苔蘚生長過程中,會分泌出能溶解巖面的酸性物質。同時,苔蘚殘骸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促進其他植物的生長。最后,做好石漠化治理規劃工作,著力提升生態服務能效,鞏固石漠化治理成果,建立完善的植被群落體系,植被主要是落葉喬木、木質藤本植物以及常綠灌木,使群落組合功能得到有效發揮,起到涵養水土的作用。
第一,石漠化地區的植被覆蓋范圍較小,巖溶分布較多,土壤肥沃程度很低,難以進行造林,就需要實施封山育林。如果石漠化現象比較輕,就可以進行人工造林。要對石漠化荒山進行治理,除了采取工程措施外,還要采取必要的生物措施,考慮到荒山土層瘠薄,先要用石塊砌筑擋土墻,做好土層培植工作,從而逐步改善苗木生存條件。造林樹種的選擇,應當具備突出的耐旱性,對養分并無過多要求,促使其栽植后盡快成活。巖溶地區內,如果坡地的坡度超過25°,就不允許開荒了,而應及時封禁起來,大力開展退耕還林工作,加強對群眾的鼓勵,讓他們大量種植經濟果木,這樣能夠創造經濟價值,提高群眾收入水平,也能發揮不錯的生態效益。
第二,輕度石漠化地區,有一定的林草地面積,但生態依然比較脆弱,這時主要通過建造沼氣池,對牲畜進行圈養等手段,盡可能地減小人類活動對林草地的不利影響。將生活污水收集起來,利用牲畜糞便,進行沼氣池建設,發酵后的沼液可直接用于作物種植,為其提供生長所需的肥料,增強土壤肥力。
第三,積極開展坡改梯活動,在巖溶地區建設多個小型水利設施,注重田間道路交通建設,不斷改善田間排灌條件,興建排水溝和蓄水池,減少水土流失,起到保土保水的作用,為農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第四,及時對產業結構加以調整,增加經果林的種植面積,穩步推進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在發展經果林的同時,也可以推動茶產業、中草藥種植等行業的發展,既能取得經濟效益,也能改善生態環境。
為降低石漠化危害,國家應當持續提高資金投入水平,扎實開展石漠化治理工作。現如今,越來越多的石漠化區縣紛紛參與石漠化治理,并相繼投入了巨額的專項資金,但是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綜合成本卻一直處于較高水平,也無法完成治理目標。為徹底擺脫這種困境,需要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不斷提高資源效益,消除不確定因素的干擾,促進資源利用率的提升。石漠化治理工作中,除了要廣泛植樹造林,擴大植被覆蓋面積外,還要進行生態化改造,使石漠化地區的水體保育功能得到提高,促使生態系統盡快恢復。就目前的評估體系,更加重視生態效益評價,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設立恢復治理植被,建構一套相應的評價標準,優化石漠化治理流程,使治理工作更加規范,形成長效治理機制。不僅如此,當地生態狀況十分關鍵,必須做好監控工作,保證生態功能的穩定發揮。
現如今,生態功能規劃日漸落實,治理機制也逐步健全。生態補償的資金來源依然是國家財政資金,無法發揮市場調控作用,所以,就要構建生態補償機制,加快石漠化地區的生態恢復速度,讓廣大群眾真正享受到好處,這樣一來,就能使石漠化治理工作得以長期開展下去。一直以來,在我國西部地區,石漠化問題的存在導致很多地方經濟發展不力,而加快生態補償機制創新,能夠讓當地的農民群眾真真切切地獲得利益,也可以使更多的人從中得到補償,效益水平更高。
為了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還要在決策和實施環節加強協調,明確治理對象及所要采取的方式及時間,并確立相應的補償標準,開展生態治理工作的原則是不得影響農民的利益。通過一系列的自主行為獲得當地農民的支持,吸引他們也參與到石漠化治理工作中去,并加強補償機制創新,使外部驅動力逐漸轉化為內部驅動力,這樣一來,就能為石漠化治理提供充足的動力。
通常情況下,在石漠化地區,其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缺乏自然恢復能力,受到破壞時,將難以恢復過來。因此,對于已經取得的治理成果,應當予以嚴格監管,防止受到二次破壞。同時,石漠化治理過程中,還要注重生態產業的發展,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加強開發與利用,并加以嚴格監管,慎重地進行把握,考慮生物、水及其他資源的承載能力,以免與生態優先和保護優先的理念相互偏離。此外,還要加快出臺石漠化防治法律法規,利用法制化途徑推動石漠化地區生態建設和保護工作的進展,為石漠化治理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石漠化治理需要通過大面積植樹造林實現,而造林樹種的選擇是否恰當,將會直接影響治理工作成效。在選擇造林樹種時,必須重點關注樹種根系是否發達,因為石漠化地區比較缺水,造林樹種的根系越發達,越能深深扎根于巖隙縫深處汲取生長所需的水分,并順利成活。與此同時,盡量選擇抗旱性較強、生長速度快、熱量變幅寬的樹種,這樣能夠快速生長成林,使石漠化地區的植被覆蓋度顯著改善。此外,選擇的樹種還要持續萌芽更新,在中性偏堿的環境中依然能夠茁壯成長。對于造林綠化樹種的選擇,可以使用茶條木、肥牛棚、金銀花、任豆、香椿等。如果石漠化地區立地環境良好,坡度不大,不僅可以選擇竹子、藤蔓等適宜當地環境的植物,也可以選擇經濟果木樹種,成片地栽種,形成生態經濟林,真正一舉兩得,在治理石漠化現象的提升增加農民收入。
造林苗木長勢是否健壯直接關系到栽種到造林區域后的成活率,所以,就要嚴把苗木質量關,落實好壯苗培育工作,為造林成活率提供保證。首先,在種子挑選環節對種子質量進行嚴格控制,因為這不僅關系到種子的萌芽率,還直接關乎著育苗的質量,這就要求選擇顆粒飽滿、沒有病蟲害的種子,經篩選和消毒處理后再進行播種。其次,嚴格苗木管理。在種子順利萌芽后,應立即展開精細化管理,對于死苗、未出苗的情況,應在第一時間進行補植補造,考慮到石漠化地區不同區域立地條件不同,對苗木栽植密度進行調整,并在苗木成長過程中供應足夠的水分、養分,使苗木快速成長。最后,實施成片造林前,應對苗木作煉苗處理,提高造林苗木的適應性與抗逆性,這樣移栽后,可以盡快適應造林區域的立地條件,促使其快速成活,優先考慮使用營養袋苗,在雨季到來時進行造林,此時土壤比較濕潤,移栽后成活率更高。
在石漠化地區,以巖溶區域為主,土壤稀薄,不利于植物生存,因此,造林過程中,為確保造林苗木盡快成活,應當因地制宜地選用一些非常規辦法,落實好整地造林工作。
第一,整地造林過程中,不得進行煉山,應將山上原有植被予以保留,這樣造林完成后,能夠確保盡快成林。
第二,合理控制造林密度。栽植比較密,會對原生植被造成不利影響,不利于林木的后期生長。栽植密度過小,造林效果難以顯現出來。一般而言,每公頃造林株數最低不得少于900,最高不得高于1050株,實際造林時需要考慮立體條件,確定相應的造林株數,可以選用袋裝苗,以利于其成活。
第三,靈活掌握造林時機。每年進入2-3月份后,就到了造林工作的時間,選擇在陰雨天開展栽植工作,這時植坑已經濕透,移栽結束后苗木往往更易于成活。
第四,定植工作結束后,應在定植坑面上覆蓋枯枝雜草,也可以使用薄膜加以覆蓋,降低水分蒸發量,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使用適量的保水劑,使造林苗木盡快成活。
總之,為遏制石漠化地區蔓延,推動當地生態和經濟發展,就必須加強治理石漠化問題,分析石漠化形成的原因,充分認識到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意義,不管是地方政府,還是當地群眾,都應給予支持,參與到石漠化治理的行列中去,相關部門也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提升石漠化治理生態服務功能、實施綜合治理,鞏固治理成果、構建資源投入與生態效益評估機制等,積極開展造林工作,合理選擇樹種,加強壯苗培育,著力實施整地造林,使石漠化地區生態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