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山東外貿職業學院,山東 青島 266041)
《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指出,堅持立德樹人,發揮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要充分發揮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將課程內容與育人目標相融合,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本文旨在探索產出導向法指導下,語言顯性教學與思政隱性教學相結合優化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是由文秋芳團隊提出的本土化創新外語課堂教學理論體系,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假設、教學流程三個部分。POA教學理念包括學習中心、學用一體、文化交流和關鍵能力。其主張教學活動要以教學中的輸入性學習與其產出性運用不可分離,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對促進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教學假設包括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性學習和以評促學。其中,外語教學中的輸入應該為明確的交際產出目標服務,所以要求教師要根據產出目標有選擇地對學習材料進行深加工。教學流程在教師的主導下,師生共建“驅動―促成―評價”三環節多循環。
課程思政是教育理念與方法的融合,即一方面倡導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踐行顯性與隱性融合、潤物無聲的教書育人方式。
高職英語作為公共基礎課程,學習時間較長,課程內容普及面廣,思政責任重大。教師要關注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提煉課程思政元素,根據英語學科特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拓寬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借助混合式教學,充分利用線上共享資源,加強思想價值引領,打通課堂內外、融通線上、線下,將語言顯性教學與課程思政的隱性教學相結合。本案例選取《高職國際英語》第二冊第三單元,課文Theprosandconsofanassembly line。
產出導向法采用主張“學用結合”,將“輸入性學習”與“產出性運用”緊密結合的。依托線上教學平臺開展教學,同時將育人元素融入教學各個環節中,做到課程思政的隱性教學。運用產出導向法提出的四個假說: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性學習和以評促學作為理論依據指導教學。在進行課文內容教學前,布置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產出任務,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與學習目標的差距,從而激發他們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根據本節課產出目標,選擇性地為學生提供“腳手架”,布置輸出任務,并對學生產出結果給出即時和延時評價,做到以評促學。
根據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標準(2021),教學目標設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育人目標,思政目標,并將工匠精神、合作精神等職業基本素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知識目標:了解裝配線的利弊,能夠正確使用定語從句;能力目標:學會表達事物的兩面性,使用課文中的寫作技巧進行議論文寫作;育人目標: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通過事物兩面性的表達培養學生尊重事實、謹慎評價、善于探究的品格;思政目標:深入了解并在日常學習工作中踐行新時代工匠精神。其中知識與能力目標為顯性教學目標,育人與思政目標為隱性教學目標。
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將顯性的語言教學與隱性的課程思政相結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
3.3.1 課前──自主預習,輸出驅動
教師在線上學習平臺發布自主學習任務,要求學生觀看微課,并完成相關練習和測試。完成產出任務的內容準備(輸出驅動)──要求學生使用定語從句進行漢譯英練習,激發學生的“饑餓感”與求知欲。
3.3.2 課中──顯性語言,隱性思政
在課堂實施環節,遵循輸入促成、選擇性學習與教學目標可測的原則,向學生說明學習目標,并告知產出任務為寫一篇題為“The pros and cons of…”的議論文,要求在文章中正確使用定語從句,從正反兩面討論某事物。
在課堂活動中,充分發揮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將顯性語言教學與課程思政的隱性教學相結合。在選擇性語言輸入時,選取課文中出現的定語從句,通過分析這些定語從句,讓學生重新修正課前輸出驅動任務中的句子翻譯練習,小組合作互相批改,將工匠精神和團隊精神以潤物細無聲的狀態融入課堂活動中,最后完成定語從句隨堂測驗,做到學習效果及時反饋。
除此之外,教師深挖課文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融入語言學習中,引導學生在未來的職場中做一名有“匠心”的會計。同時,在定語從句的講解過程中,融入《大國工匠》人物相關信息,將知識技能與思政元素結合,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加深對“工匠精神”的理解。
思辨環節,拋出話題“有了裝配線,我們為何還需要工匠精神”,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展開小組討論,呈現討論結果,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讓學生闡釋新時代工匠精神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將顯性的語言教學與課程思政的隱性教學相結合。教師點評學生討論結果,并點題工匠精神既是對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又是對外國工匠精神的學習借鑒,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倡導學生將工匠精神融入日常學習與工作中。
3.3.3 課后──小組合作,思政內化
為了照顧不同學生學習水平與需求,分層次設置學生產出任務,學生可根據個人情況,自行選擇其一。備考四級的學生產出任務為完成一篇不少于120字的題目為“The pros and cons of E-learning”的議論文,其他學生的產出任務為完成一篇不少于100字的題目為“The pros and cons of an assembly line”的議論文,后者難度稍低,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
學生完成任務并提交寫作平臺后,要求學生再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成立的學習小組,互相批改,并根據要求完成批改報告,根據寫作平臺反饋與組員批改,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精益求精,進一步將發揚工匠精神融入課下任務。
教學評價堅持顯性與隱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整合評價。為了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采用教師評價、同伴互評以及自我評價。利用自評和互評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評價他人的能力,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見賢思齊的學習態度。
利用問卷進行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利用信息技術、智能批改技術等開展及時的評價反饋,同時,根據學生學習活動參與度、進步程度和學生批改報告的完成質量給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力求激發每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對內容進行評價,語言方面,包括表達事物利弊的詞匯和句子運用的準確度、語篇的連貫性;同時對學生書面表達內容與思想深度廣度進行質性評價。同時,將思政目標與語言目標評價融為一體,發揮評價反饋的促學作用。
本教學設計以產出為導向,將顯性的語言教學與和隱性的道德教育有機融合,是“產出導向法”與英語課程思政融合一次有益探索,充分發揮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努力實現“立德”與“求知”的統一,學與用的統一。課程思政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作為教學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教師除了需要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還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素材,并將課程思政與語言教學有機融合,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實現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