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卉
(華北電力大學體育教育部,北京 102206)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其中體育類課程更要深挖思政教育元素,將體育課程中的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教育,以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育的教學及競賽活動中蘊含豐富的文化內容,如人文情懷、團隊意識和拼搏進取的精神,這類隱形教育元素是獨特的高校課程思政元素,在體育活動過程中激勵學生不斷挑戰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肯定了學校體育在“五育并舉,全面育人”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學校體育要在學生體育鍛煉過程中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增強學生體質健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1]。高校體育課程在傳授學生運動技能的同時應培養學生養成主動參與體育運動的態度,解決所面對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創新創造性能力及團隊間溝通合作能力,在課堂中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跆拳道項目在這一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一種格斗對抗類項目,教學和競賽形式豐富多樣,動作簡單易學,貼近學生日常生活且具有較高實用性,深受學生青睞。經研究表明,通過系統的跆拳道學習可有效提高學生下肢力量,增強身體的靈敏與協調能力,在心理方面可以舒緩大學生在學業或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壓力,促進機體新陳代謝能力及各部位器官、系統的工效,從而幫助學生全面提高身體素質[2]。項目精神“禮儀、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體現了中國儒家思想內涵[3],以“仁”為核心,以“義”為價值取向,要求學生學習跆拳道過程中尊師重道、溫恭直諒可以更好地發揮“以體育人,以道化人”的育人價值。綜上發現,跆拳道課程具有較好的顯性培養體育功能和隱性培養德育功能,采取何種方法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合在高校跆拳道課程中需要不斷的討論與實踐。
新時代的體教融合模式孕育出“體育思政”的新模式,從體育與德育角度出發,融合育人。在運動項目技能學習過程收獲體育精神,實現“以體育人”最大化。放在高校體育課程首要位置的是實現學生掌握一項運動技能,并將思政元素潛移默化的融入教學全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跆拳道這個項目則充分符合新時代教育理念,滿足學生運動技能學習和德育育人這兩項功能
跆拳道起源于朝鮮半島,在項目發展及演變過程中受儒家文化影響,儒家的“仁”“禮”精神在跆拳道中充分體現。在高校跆拳道課程中設計教學環節,引導學生理解并體會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儒家思想將“仁”與“愛人”相聯系,羅列出“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等一系列廣義道德范疇上的要求,要求學生在提高技術水平的同時也要做到健全人格和錘煉意志品質,將百折不屈的精神發揚到日常生活中去,促使學生受益終身。
跆拳道另一原則是“禮”,要求練習者始終把禮作為訓練內容,學習全過程貫穿“以禮始、以禮終”的武道精神。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禮更是一種行為準則,這一點要求學生不僅限于在練習場地中講究禮儀,更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禮待人,全方位認識到禮儀教育是人生的必修環節之一。
跆拳道屬于格斗對抗類項目,在運動過程中有身體接觸,以擊打、擊倒對手獲勝,受道家“靜虛”的影響[4],在訓練比賽中演化為靜觀默察,分析并觀察對手狀態,適時調整自身技戰術安排,做到揚長避短,這種自我保護意識更是為了有效進攻對手獲得比賽勝利的一種智慧。跆拳道這一對抗類的項目在增強體魄的基礎上,更能鍛煉意志品質,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跆拳道在1980年被國際奧委會引入世界舞臺,使該項目的普及發展進入加速狀態。我國在1994年引進跆拳道,直至今日,中國跆拳道軍團奧運健兒多次在國際比賽中登上冠軍領獎臺,展現中華健兒精神特色的運動員是民族之光,不由得點燃所有人的家國情懷,是跆拳道課程思政的重要素材。奧林匹克的精神內涵所傳遞的公平競爭、團結友愛、頑強拼搏對大學生價值觀素質起著重要的積極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三個維度即國家、社會、人民全方位對人民大眾價值訴求進行覆蓋。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接班人主力軍,更應從中吸取重要內涵要素,跆拳道課程思政應從中教育內容培養有理想信念的、真強實干的優秀大學生。
大學跆拳道課程思政應本著“以體育人,以德化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理念,深挖項目文化特點,在教學過程通過技術學習幫助學生強身健體,練習過程中規范日常行為;設計適宜教學環節,學生掌握跆拳道項目文化內涵,充分發揮跆拳道“仁”“禮”精神作用,引領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遞奧林匹克精神,實現大學體育課程的終極目標,使全體大學生具備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做到“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
學校體育課程是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除了教學之外還需從利用思政元素提升學生思想情感水平。跆拳道武德精神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身心,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如何有效將思政元素融入跆拳道課程,充分發揮以體育人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
教師是課堂第一主力軍,廣大高校體育教師是推進高校思政工作的主導者,在日常工作中完成體育教學的基本任務的同時也要做到思想文化的傳播工作,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好指引工作。跆拳道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參差不齊,教師隊伍水平有限,不能做到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政元素理論與實踐兼顧,因此提升體育教師政治素養是首要任務。加強教師政治和思想理論學習,強化體育教師充分發揮“以體育人”教學意識,鼓勵體育教師多讀書、讀好書,提高人文素養,精進專業知識。組織教師系統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增強教師“思政”意識,提升課程思政認同感,進而提高體育教師政治站位,認識到自己是為黨和國家培養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將德育內容自然融入教學當中,投入感情,充滿激情的感染學生,并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有的放矢的激發學生成長。教師更要嚴以律己,在課上課下、校內校外都要以身作則做到遵紀守法
當代大學生肩負實現百年中國夢的重任,利用互聯網學生可以快速獲得各類信息,與學生采用互動式教學,舉出中國跆拳道軍團領軍人物吳靜鈺案例進行分享,四屆奧運征程,兩屆永登巔峰奪冠,兩次鎩羽而歸。在面對里約奧運會失敗時,雖選退役,退役后經歷結婚生子,但在國家需要她出戰的時候毅然決然再次比賽,充分展示出跆拳道運動員敢于面對困難和挑戰的決心和信心,這種頑強拼搏堅忍不拔的精神都是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的。
年輕的跆拳道運動員鄭姝音,在2020年跆拳道世錦賽決賽比分領先的情況下,被裁判喊停十次,直接判罰東道主運動員勝利,依然選擇接受判罰,并在之后的比賽中戰勝對手證明實力。引導學生學習鄭姝音這種面對挫折,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敢于面對失敗后繼續砥礪奮斗。
通過跆拳道課堂中案例學習,讓學生感染跆拳道運動員的精神力量以達到身心全面發展的目的,并讓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的融入跆拳道課堂中。
在跆拳道課堂中,以“禮”先行,教師在課堂開始前莊嚴正式的組織同學向國旗敬禮,課堂開始時向教師敬禮,同學對練過程中互相鞠躬行禮,帶領學生樹立文明禮貌的價值觀念。在課堂練習中無處不在對學生意志品質進行歷練,要求腿法精益求精,不斷挑戰自己,訓練中身體磕碰也要堅持不斷練習,培養自身專注力、專注力。課堂中對學生行為規范進行嚴格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鐘,課后將教學用具整齊擺放,以培養學生愛校思想。在課堂的訓練內容中強調集體合作,讓學生體會集體力量,體驗協同合作完成的榮譽感和使命感。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表現愛校、愛國感情,達到思政元素切實融入學生內心。
跆拳道課程要貫徹落實“以體育人、以道化人”的育人理念,通過教師在跆拳道課程中高質量的思想道德觀念傳遞提升育人質量,幫助學生在學習跆拳道過程中感悟招式中蘊含跆拳道精神,利用師生互動進行學生心理引導,可有效補充課程思政中的不足,采用科學適當的方式方法融入思政元素,如學習奧運會冠軍吳靜鈺、要求學生禮儀規范,可以幫助使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的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