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芳,石帥鋒
(天津工業職業學院,天津 300400)
隨著“中國制造2025”“工業4.0”的提出,制造業面臨轉型升級。機械學科作為制造業的基礎,急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更強動手能力以及較高綜合素質、能夠更好適應企業相關崗位的新型人才。現代學徒制要求企業和學校作為利益共同體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學習形式靈活,培養目標更適合企業需求,對于機械專業學生的培養比較適用。在設置機械專業相關課程標準時,針對具體崗位和工種,將學習內容職業化。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學徒技能進階的形式,將機械課程內容的學習按照技能等級分學期融入,學生在學校和企業交替進行學習,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統一。在教學內容上采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崗位技能”的育人機制,打造知識到技能、通用技能到勝任具體崗位技能的轉化機制。在教材建設上,將具體工作崗位的典型生產任務寫入機械學科的教材中,讓學業與產業相銜接,達到所學即所用的效果[1],進而形成基于現代學徒制適合機械專業學生成長的對標工種、崗位的產教過程一體化育人途徑。
好的人才培養方案離不開完善的評價機制,現代學徒制雙主體參與的培養模式也決定了評價中要結合學校和企業各自的培養特點,采用綜合化的評價機制。機械專業學習形式靈活、學制彈性,適于應用學分制評價方式。學分制實施的關鍵在于客觀公正,建立靈活多元綜合化課程評價機制尤為重要。說起學分制管理,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學分制是評價學生能否順利畢業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它規定了學生完成學業所必須取得的最低學分。《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要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教育培訓項目和學習者的實際需要,實行靈活的學制和學習方式,推行學分制等彈性學習制度,為學生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等創造條件。”學分制分為學年學分制和完全學分制兩種,雖然國家提倡學分制彈性學習制度,但目前大多院校還是以行政計劃教學制度為主,推行的是類似學分、學年都要求的學生管理制度。現代學徒制采用半工半讀的學習方式,實行彈性學制,有助于開展“學分制”管理模式下的綜合化課程評價[2]。
學年學分制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制度。學年學分制是在學年的基礎上,規定需要完成的學分,即實行學年制和學分制的雙重管理,一般情況下不允許提前修滿學分的學生畢業。學年學分制按學期計劃學生必須完成的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等,又兼顧學分制的優點,讓學生可以選修一部分課程,最終考核合格,獲取課程學分。對于考核不及格的可以通過補考、重修或者畢業大補考的方式獲取學分,在規定學年結束時取得最低要求總學分即可畢業。
完全學分制,不受學年制的“束縛”,實行彈性學制。彈性學制是指學生修業年限可靈活伸縮,學生可提前或延緩畢業,學習過程以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形式完成,學生可在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完成必修和選修課程的學習。現代學徒制要求學生(學徒)邊工作邊學習,學生(學徒)要根據自己的時間、興趣、能力靈活安排學習計劃,因此完全學分制更有助于現代學徒制的開展。在此基礎上探索的3 天在企業、2 天在學校的“3+2”培養模式,輔以白天在企業、晚上在課堂的“白+黑”培養以及“線上+線下”相融合多途徑彈性學習時間的育人方式就屬于完全學分制范疇。
評價機制是否完善關系著現代學徒制實施的好壞。國外的現代學徒制政策法規保障體系相對健全,充分考慮了學校、企業、行業各方利益,在進行學徒評價時采用多元評價機制,這種評價機制符合學徒成長規律,可以調動各方參與的積極性,考核評價可信度高。目前我國院校多采用以教師評價為主的學校評價方式,評價主體過于單一,不能適應現代學徒制的發展。現代學徒制從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始,就要求企業參與全過程育人,專業工種化崗位化、課程內容職業化、教學過程生產化,評價方式也要做到傾向企業化,建立學分制下的雙主體考核評價機制[3]。現代學徒制要求培養出既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又具有較強崗位技能的學徒。因此,需形成學業成績評價與基本素質評價相結合的學校評價和崗位能力評價與職業素養評價相結合的企業評價機制。
學校評價分為學業成績考試評價和基本素質考查評價。學生完成規定學業通過考試獲取相應學分才能畢業,主要是相關課程的學習,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和一些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基本素質,如思想品德、學習態度、團結合作精神、身心健康等,可以以考查方式進行評價。企業評價由職業素養評價和崗位能力評價構成。學徒進入企業主要進行專業技能的學習,按照企業員工標準進行考核。職業素養評價內容包括企業文化認同感、勞動紀律、安全文明生產、團隊意識、工匠精神等[4]。崗位能力評價主要考查崗位技能,包括工作內容完成能力、完成質量、完成效率等。對于基礎課程的考核可以側重學校評價,對于理實一體課程或者實訓實習課程應偏重企業評價。在現代學徒制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實現學校評價和企業評價的兼顧統一。
目前大多數學校課程采用結果評價的方式進行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試加平時成績進行總評,類似于一種靜態評價。結果評價方式過于注重學生的期末成績,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不夠,有種一考定結果的意思,甚至會讓學生只追求結果而忽視過程,對學生行為養成造成錯誤引導。單一的結果評價下會出現平時學習很認真但最終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也會出現平時不學習臨時抱佛腳但最終成績還不錯的學生,造成評價的不合理不公平[5]。過程考核是指教師依據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即時表現,以多元方法檢測并記錄學生的平時成績和學習態度,作為學生結果評價的有效補充,屬于動態評價范疇。過程考核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及時肯定成績、表揚學習,發現問題、積極反思,善于總結、持續改進,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6]。
改變單一的期末考核評價方式,將過程考核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弱化結果評價,注重全過程評價。比如讓期末考核只占期末總評的40%,而將平時成績的比重增加到60%,期末總評成績合格就可獲得該課程學分。平時成績由出勤、課堂表現、作業、實驗、操作、測驗等組成,并合理設置各要素占平時成績的比重。隨著網絡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可以結合得實e 學、職教云、騰訊課堂等平臺在學生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反思全過程中實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通過平臺簽到、預習、測驗、調查問卷、頭腦風暴等來考查學生的平時表現,有助于教師對學生課程學習的掌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7]。
目前,有些學校將課程思政、勞動教育以及安全教育也納入到課程過程考核中來,是很不錯的改革。思政教育不再僅僅依靠思政教師,學校和企業要做到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每一位教師和企業師傅在教學中都應滲透并進行考核。勞動教育要從學校生活抓起,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從衛生做起,從小事做起。安全教育無小事,安全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基礎,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也尤為重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更注重學生的平時表現,思想安全勞動等意識的培養貫穿始終,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8]。
傳統的學校評價方式重理論而輕實踐。現代學徒制下學生(學徒)的學習是“理論—實踐—理論—實踐”相互交替進行的過程。學習任務來自于企業生產實際任務,將來培養出來的是能“零距離”上崗的學徒,對于他們學習效果的評價應重實踐,由傳統的專業知識評價轉向崗位技能評價。學生參與實踐的途徑主要包括認知實習、課程實訓、職業技能鑒定和頂崗實習。在上述實踐活動中,應根據行業標準、企業生產情況、崗位要求等,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和實踐動手能力進行綜合評價。例如學徒頂崗實習結束后,依據企業文化、職工行為規范和安全管理標準等要求,對學徒進行理論考試,占最終考核比例的40%;加上采用基于獨立生產環節完成情況的實踐考核方式,由企業師傅設置難易程度不同的獨立生產考核環節,判斷學徒的完成情況,占最終考核比例的60%。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操作,在實踐操作中驗證鞏固理論知識。工學交替的學習方式,采用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評價方式,更有利于培養專業知識扎實、實踐操作動手能力強的機械專業技能型人才[9]。
學分制評價下不僅僅考核學生(學徒)學習工作能力,還要對他們在遵守紀律、操作規范、道德品質、工匠精神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傳統的學校教育注重學生的學習情況,企業注重職工的工作能力,學習工作能力考核是基礎性考核。現代學徒制下的學生通過在學校和企業的交替學習,能夠成長為具有一定職業素養的可直接上崗的企業員工。因此,現代學徒制學分制評價必須采取學習工作能力與職業素養相結合的方式,保證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過硬的綜合素質,會學習,有能力,能勝任工作[10]。
學習工作能力與職業素養相結合,注重考核學徒的職業素養。學生(學徒)按要求完成實習實訓或者崗位任務的同時,還必須對其安全、紀律、效率、規范、協作能力、工匠精神等進行評價。安全無小事,時刻繃緊安全弦。在學生實訓實習時,必須強調安全和紀律,必須按要求將勞保用品穿戴齊全,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發現有任何不恰當的行為,立即制止,并提出批評教育,嚴重的可終止其進行后續實習實訓。不管是作為學生還是員工,必須遵守學校和企業的規章制度,按規矩辦事。企業以盈利為目的,從事崗位生產工作,必須兼顧質量和效率。很多工作需要依靠團隊來完成,團隊協作能力必不可少。認真仔細、精益求精、敬業擔當的工匠精神是員工不斷超越自我,更好勝任工作崗位的強大動力,必須注重工匠精神的培養。
彈性學制下的完全學分制,其核心在于學分的獲取途徑比較靈活,評價方式多元。不僅有教師評價、個人自評、小組互評、企業評價,還可引入行業評價、社會評價等三方評價。比如一些院校學籍管理規定,可用技能證書、專利免修相關課程,學生在校期間可根據校際協議跨校修讀課程等途徑獲取學分。實行以崗位考核代替課程考核轉換學分,比如對于某些提前進行實習的學生,可以把某些課程的學習轉換成相應崗位培訓效果的考核。尤其是對于國家“百萬高職擴招”招收來的學生,他們大多有固定工作,只能利用空閑時間進行學習,可通過網絡教學資源進行學習,提交要求的作業獲取相應的課程學分。在疫情常態化形勢下,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合理配置線上線下學習權重,采用靈活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
綜上所述,建立“學分制”管理模式下的綜合化課程評價,有助于對現代學徒制培養效果進行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學校和企業作為評價的雙元主體,必須加強交流和學習,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仍是關鍵。找好學校、學生、企業之間的平衡點,真正做到學生所學與企業所需的統一,讓學生獲取崗位認同感,實現三方共贏。進一步改進學分制評價方法,讓評價更具導向性,真正實現所學即所用,培養能適合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