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玥 寧寧 吳志鋒 岑發杰 馬麗萍 周敏(通信作者)
533000 右江民族醫學院1,廣西百色
515000 汕頭大學醫學院2,廣東汕頭
21 世紀初期,美國高血壓預防、評價、診斷和治療聯合委員會在第七次報告中對高血壓前期作出了明確的定義,報告指出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前提條件下,≥2 次在不同時間測得的舒張壓在80~89 mmHg和收縮壓在120~139 mmHg 即為高血壓前期[1]。2012-2015年進行的全國高血壓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人群中高血壓前期的人數約占總人口的10%[2]。研究表示,高血壓前期患者4年后進展為高血壓的比例為49%,高于理想血壓的人群患病率25%[3]。高血壓前期本質上是一種炎性階段。炎性反應會通過升高炎性因子水平促進氧化應激使血管快速收縮,加快高血壓的出現。研究表示,高血壓前期人群已存在血管功能和結構異常,可發展為高血壓并引起心腦血管事件[4]。主動控制高血壓前期的發展,對高血壓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具有積極的作用。
年齡:李文峰等[5]研究發現,45~54 歲人群發生高血壓前期的風險是23~44 歲人群的2.97 倍,并且隨著年齡的增加,患高血壓前期的風險也會隨之增長。伍金倩等[6]證實,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群中高血壓前期進展為高血壓的發病率逐漸升高。由此可得,45歲之后高血壓的發病率會較前有所提高,45歲的人群應做好高血壓前期的檢查,以達到早發現的目的。
高體重指數:伍金倩等[6]的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發病率隨著體重指數的升高而增加,其中超重、肥胖的高血壓發病風險分別是體重指數正常人群的1.56倍和1.75 倍。劉美玉等[7]研究發現,肥胖組和超重組患者血壓水平均高于正常組,高體重指數為高血壓前期的危險因素。
高鹽飲食:我國2019年7月出臺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和世界衛生組織均建議成人每人每天食鹽≤5 g[8]。既往研究中將食鹽量>6 g 者稱為高鹽飲食。劉彥華等[9]研究顯示,正鹽組高血壓及不良心腦血管疾病事件發生率均低于高鹽組。劉一飛等[10]研究發現,高鈉鹽攝入后會使鈉離子在體內潴留,從而促使血管張力及心排血量增加,導致血壓升高。
中醫藥膳:中醫認為高血壓前期患者的陰陽氣血已經發生改變,以肝陽上亢證、肝腎陰虛證以及痰濕中阻證為主。中醫藥膳理論根據高血壓前期患者的亞健康狀態指導,給予藥膳干預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中醫藥膳可改善高血壓前期患者血壓水平,改善其亞健康狀態[11]。
中醫體質辨識及干預:李明[12]、宋潤娣等[13]研究顯示,在高血壓前期的健康管理治療中中醫體質的辨識及干預具有一定的效果,施加干預后,觀察組血壓的降低程度均優于對照組。應重視高血壓前期人群危險的偏頗體質的識別,通過化痰祛濕、滋陰潛陽等方法進行改善,可預防及減緩高血壓前期的發生發展。
燮理陰陽之法:倪昀[14]研究認為,高血壓前期的根本病機在于氣血陰陽失調,研究運用燮理陰陽法對高血壓前期患者進行干預,治療組血壓治療后較治療前有所下降,提示燮理陰陽之法在改善患者血壓、臨床癥狀方面有一定效果。
針灸:王建波等[15]研究指出,高血壓前期的治療可以通過調節陰陽、激發正氣、因時施治等原理醫治,使患者陰陽調和、匡扶正氣,同時依時針刺,用“逆針灸”療法采取精簡的穴位治療,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適合于改善高血壓前期身體調節異常、內環境穩態失衡的狀態。由此可以看出,針灸技術不僅能延緩高血壓前期患者病情的發展,還能改善器官損傷、提高生活質量,故該技術對治療高血壓前期具有良好前景和可實施性。
穴位按壓:穴位按壓能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屬于非侵入性操作,經濟簡便,還能使人愉悅,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方法。李婷等[16]研究顯示,按壓“四關穴”能有效降低血壓、減慢心率,延緩高血壓前期進展。穴位按壓治療安全有效,成本低,輔以生活方式干預可有效降低血壓,延緩高血壓前期患者的進展,值得推廣。
埋線:李玲等[17]研究發現,治療組的舒張壓和收縮壓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提示穴位埋線療法具有積極的降壓效應。太沖穴穴位埋線配合降壓藥治療高血壓的效果不僅與西醫治療效果一致,對各項臨床不適癥狀均能減輕或去除,還能提供中醫護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8]。
藏醫治療:高血壓在藏醫學里屬于“血熱證”,研究表明,采取藏醫治未病理論治療后,利用繃帶綁定患者的穴位,選擇合適的放血器放血,直至血液顏色恢復紅潤[19-20]。藏醫治未病理論應用在高血壓患者前期治療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可緩解癥狀,改善血壓,對患者康復具有積極影響。
對高血壓前期的患者進行干預有助于延緩及控制高血壓的發生,不僅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減輕社會的經濟負擔。
隨著年齡的增長,總脂肪的增加會導致促炎細胞因子(血清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的增加,而炎性因子會引起內皮功能障礙和氧化應激,是導致高血壓前期發生的機制之一[21-22]。這解釋了研究中≥45 歲,以及高體重指數人群的發病率較一般人群高。而高鹽的攝入會使體內發生鈉潴留,導致血管張力及心排血量增加使得血壓升高[23]。對于45 歲、肥胖人群應該注重于低鹽低脂飲食,加強對血壓的監測。
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有效控制慢性疾病的一種手段。但患者的依從性往往受到疾病癥狀、并發癥以及干預時間的影響。采用生活方式干預的療效緩慢,需要較長時間,面對已經固定生活方式,并且無明顯癥狀、并發癥的高血壓前期患者依從性一般較差。在李千秋等[24]研究中,無癥狀的高血壓患者僅有7%進行了生活方式的改變,因此生活方式的干預對于高血壓前期患者的自我約束能力要求較高,實施效果不佳。
西醫療法見效快,控制血壓效果明顯,對并發癥具有一定的療效,但西藥治療不良反應多,有一定的依賴性,并且長期服藥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經濟壓力,增加社會醫療負擔。經研究發現,中醫治療高血壓前期,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已變防衰3個特點,且方法多樣,療效明顯[25]。使用中醫藥膳、識別中醫體質等方法進行干預,不僅可以通過藥理作用調節機體血壓使其得到控制,還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營養,調節患者的肝腎陰虛、氣血陰陽失調等,并且能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使用針灸、穴位按壓、埋線等刺激治療,成本低,經濟實惠,不僅能夠延緩病情的發生,還能改善器官損傷等并發癥,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穴位按壓對于患者而言可操作性高,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行開展,對患者依從性的提高有積極作用。實施中醫護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的負面心理狀態,對其形成良好地生活習慣和血壓的控制有積極作用。
綜上,中醫療法較好地彌補了生活方式干預以及西醫療法的不足,但在治療方法上缺乏系統的流程,建議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將現有的治療方案進行大樣本的臨床研究,根據其所得結論,制定統一且權威的診療方案,并結合中醫健康管理模式對高血壓前期患者進行健康干預,使得中醫文化能夠得到更大的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