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季雨(中油國際管道有限公司,北京 102200)
中緬油氣管道是繼中亞油氣管道、中俄油氣管道與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進口通道,中緬管道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與發展西南地區經濟均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根據國際形勢因地制宜地做好中緬管道的維搶修管理,是有效應對管道突發情況的需要,更是切實保障國家能源通道安全的要求[1]。
中緬管道油氣雙線并行,原油管道、天然氣管道分別以馬德島和皎漂為起點,橫跨若開山,途經曼德勒、撣邦,最終從瑞麗進入中國。原油管道由中緬兩國合資共建,其中中方占股50.9%。原油管道全長771 km,最大輸量為每年可達2 000 萬噸,設有4 座工藝站場。原油管道自2017 年10 月投產運行以來,已累計向中國境內輸油超4 000 萬噸。天然氣管道由中、緬、韓、印等四個國家的六個投資方合資共建,其中中方占股也為50.9%。天然氣管道全長793 km,最大輸量為每年可達120 億立方米,設有6 座工藝站場,在皎漂、仁安羌、當達和曼德勒設立分輸點。天然氣管道自2013 年5 月投產運行以來,已累計向中國境內輸氣超400 億立方米[2]。
中緬管道下轄三個基層管理處,分別為馬德島皎漂管理處、曼德勒管理處、木姐管理處,其中馬德島皎漂管理處下設馬德島維修隊(與原油碼頭、馬德原油首站同設在馬德島)、新康丹維修隊(新康丹泵站統一管理),曼德勒管理處下設曼德勒維搶修中心(中緬管道一級應急搶修負責部門,負責全線應急搶修),木姐管理處下設地泊維修隊(與地泊泵站同建)。
中緬管道現行維搶修體系中,維修隊的人員配備標準為26 人(其中中方13 人,緬籍員工13人),維搶修中心的配備標準為50 人(其中中方25 人,緬方25人)。在設備配備方面,與國內搶修體系類似,主要配備工程車輛、溢油回收設備、管道焊接設備、應急堵漏設備、高壓封堵設備(只配備在曼德勒維搶修中心)、搶修輔助設備等六大類共計120 余套[3]。
應急物資儲備,主要分為防汛物資、溢油回收物資、管線搶修物資等三大類,配備標準與國內一致,且主要應急物資均儲備在曼德勒維搶修中心。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國內外形勢變得非常嚴峻,甚至部分地區已經全面封閉式管理。疫情更導致了往返中緬的航班數量減少和陸路通關受限,這直接造成了維搶修崗位人員輪換周期長,隔離時間長,無法及時返回工作崗位的問題。這導致了在出現管道突發問題后,可能無法做到及時處理,甚至因工種不齊備導致應急能力不足以應對出現的問題。同時,因緬甸政局的影響,國內向緬甸提供人員支持和項目內部之間的應急支持也無法向之前那么順暢,時效性降低。
中緬原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建設完工均近10 年,管道本體缺陷風險進入上升期。同時由于緬甸自然環境惡劣、氣候條件極端(年平均降水量約5 000 mm)、地理環境多變等客觀不利因素的存在,在土壤中水、堿、鹽及雜散電流的影響下,管道防腐層完全損壞后將導致管道本體發生電化學反應以及應力腐蝕,腐蝕因素的存在會造成管道穿孔引發管道失效事故。
自2021 年2 月1 日以來,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導致緬甸進入了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造成緬甸社會動亂。緬甸復雜多變的政治局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對中緬油氣管道項目產生了諸多挑戰,結合緬甸自身區位情況,主要在中緬油氣管道項目的維搶修管理和管道應急處置等方面提出了如下問題:
(1)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導致中緬兩國的航班受限,中緬管道工作人員在往返輪班過程中受到影響,造成人員往返輪換周期長,大多數時間只能保證50% 人員在崗,生活生產維護維修和應急搶修準備等工作的人手不足問題凸顯。
(2)受緬甸政治局勢的影響,緬北陸路通關通道經常性關閉,各種設備物資和備品備件的采購周期變長,平均采購周期需要近兩個月的時間,這對現場設備的維保和管道的應急處置提出了挑戰。
(3)緬甸政局波動下的當地民族分裂勢力和極端勢力發展迅速,恐怖勢力與政治訴求分子結合的趨勢明顯,項目基地、油氣管道和閥室等遭受人為破壞可能性上升,管道失效風險陡然增加。
(4)中緬油氣管道的部分處于地震活躍地帶,且雨季降雨量大,極端自然條件下的不可抗拒因素將可能導致管道變形、懸空、漏管和斷裂等問題的產生,相關設施設備發生泄漏和斷裂風險高于其他地區。
鑒于目前人員輪轉時間長,相當時間在崗人員數量無法滿足工作需要的情況,建議按現有人員標準的1.5 倍進行人員配備的調整,即維修隊中方人員按照20 人標準配備、維搶修中心中方人員按照38 人標準配備,各工種比例可按照各管理處轄區實際情況進行確定,如維搶修中心可適當提高管工和焊工的比例來滿足油氣管道一級應急搶修的需要,維修隊可適當提高鉗工和電工的比例來滿足基層維修的需要。
與國內項目相比,國外項目的運行管理通常對當地社會制度、習俗和文化、環境風險和恐怖主義等因素更為敏感,鑒于目前緬甸特殊的政治環境以及疫情肆虐的大背景,加強屬地化員工的維搶修能力提升,持續高效推進關鍵作業人員的本土化是我們的必然選擇。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公司的人工成本,還可以減少頻繁輪班中所出現各種風險。同時,當地員工更適應環境,更熟悉當地,更能夠有效識別和規避目前情況下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現行的一個中方帶領三五個緬籍員工開展維檢修作業的模式應當逐步轉變為以一兩個緬籍技術骨干帶領三五個普通緬籍員工的模式,這是大勢所趨,也是必然要求。
中緬油氣管道備品備件、維檢修設備物資和應急物資的運輸主要依靠滇緬公路,鑒于當前形勢,滇緬公路緬甸段經常處于封閉狀態,且周邊武裝襲擊劫車事件較為頻繁,因此目前看來,緬北貨運通道具有極大不確定性,這對中緬油氣管道的應急物資和維檢修物資的運輸來說是個挑戰。鑒于以上情況,可采取“廣積糧,多積糧”的策略,即開辟海運與空運等物資轉運通道,同時相關備品備件和易耗品的采購數量可按照兩年進行采購儲備,同時對管道應急搶修所有材料、工器具、設備應提早謀劃,避免出現“有人無物”的尷尬局面。同時,針對新冠疫情肆虐的情況,防疫物資與核酸快篩(用于搶險現場的疫情管控)設備物資也應納入給維搶修中心(維修隊)的應急儲備目錄,避免出現搶修過程中的防疫漏洞。
針對在維修和搶修工作中職責劃分不明確的問題,應急搶修與生產維修分開,生產維修與生活維修分開,做到有人管有人擔責;應急搶險能力構建重點應有所區別,根據各自轄區風險點進行應急搶險能力的打造:馬德島以海上溢油回收應急處理為主,新康丹與地泊以山地管道搶修物資設備進場應急準備為主,曼德勒以管道帶壓封堵與換管作業搶修為主。
維搶修體系要發揮最大效能,除了人員和設備的有力保障外,建立嚴格準確并符合實際的規章制度是另一必要條件。24 小時值班制度在現有特殊海外情況下的具體落實是值得深入研究規劃的。如在特定節假日,電氣與鉗工等專業必須預留安排好人員以備開展應急維修工作。設備起機熱備用,在國外實行過程中需要明確雙責任人(兩中,兩緬或一中一緬),同時必須加強人員休假的交接班管理,在交接班過程中就必須把設備完好性進行現場的確認和復核,以便責任清晰,層層落實。同時針對緬甸部分區域和部分時間段高溫、高潮濕、高鹽度的環境,設備熱備用制度的起機頻率和單次起機時間均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便更加有效地保障設備的完好率水平。
同時在構建維搶修中心(維修隊)QHSE 規章制度的過程中,需結合具體實際,考慮通用性,即既考慮中方員工的使用需要,也要考慮緬籍員工的實際使用需要;既要借鑒國內體系要求,又要結合緬甸實際情況。總得來說,就是必須得接地氣,不要增加基層站隊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同時該有的都必須有,能有效確保現場維檢修作業和搶修搶險作業的安全合規推進[5]。
核心搶險能力是維搶修體系中最為直觀的要素之一,也是最容易被關注和認識的部分[6]。它主要包括搶修技術帶頭員、專業維搶修設備、特種工具、維搶修隊伍駐點分布等多方面的內容。維搶修隊伍駐點分布是維搶修核心搶險能力中不可忽視的核心部分,對緊急狀況下人員與設備的調配影響很大,會直接關系到搶險的成敗。因此在考察核心搶險能力時,除了考慮以上因素以外,還需要考慮為搶修隊伍的輻射半徑、當地社會依托以及道路交通等多方面的因素。特別是針對道路交通較差的地區,維搶修隊伍的輻射半徑應當相應減小,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管道維搶修的成功率。現行體系各駐點分布總體看來很合理,基本滿足搶險和搶險的需要。但在馬德島區域,針對海底管道與油輪的漏油風險,可組建專業的海上油品應急處置中心,加強人員配置與設備物資投入,以便能夠更有效地進行海上溢油回收應急處置的相關工作。
維搶修專業技術人員這一要素涵蓋專業人員數量、技能水平等眾多衡量指標。通常情況下根據不同的工況,關鍵工種的比例會存在明顯差別,比例合理的人員配備才能夠發揮出更高的工作效率。目前看來,人員比例相對合理,但人員數量有待提升;另外現行的薪酬標準較為統一,沒有有效按照技術水平能力在薪酬方面區分技術骨干,這方面值得研究改進,按技能水平與工作能力確定的薪酬體系既能調動大家工作的積極性,同時又能讓真正的技術骨干真心實意地發揮好自己的技能優勢和水平[7]。
綜上所述,管道維搶修體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針對不同的管道以及不同的外部環境,管道維搶修體系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好科學規劃,建立運行機制,管道維搶修管理人員應該結合自身經驗和外部手段,對管道運行整體情況進行溝通和評估,從全局的高度不斷優化管道維搶修體系。管道維搶修體系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做好對基層人員的培訓和宣貫,做好體系跟現場銜接落地工作,使管道維搶修體系能夠順暢執行到位,更能充分發揮出維搶修在管道應急保障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