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宇,李嘉慧,蔡 爽,索 帥,只升睿,劉學偉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口腔科,北京,100078)
近幾年,隨著公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居民對于身體健康的關心程度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口腔健康,已經成為很多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關注的重點。作為臨床護理學的分支之一,口腔護理學在國內仍屬于新興學科且極具專業特色,不僅研究起步較晚,相關文獻也相對較少,同時對于護理人員的技術要求相對較高。尤其是近年來國內口腔醫學呈井噴式發展,越來越多的口腔專科醫院和診所應運而生,對于口腔護士的需求也隨之驟增。但在國內大多數醫學院中,對于口腔護理專業的重視程度依然不高,無論課程設置還是學生數量都明顯無法適應新形勢,導致口腔護士整體素質和業務能力相對不足,無法滿足口腔專業醫療機構的需求,同時也有不少普通護理人員轉行從事口腔護理工作,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都難以勝任[1]。因此對于口腔護士的培養,不應只局限在學校中,更多地要在臨床實踐中加強教學和指導。對于新入職的護理人員,通過將臨床實踐和理論教學相結合的分層教學方式,有助于提升口腔護士的整體能力,從而滿足社會需求。本文以醫院近3年口腔科新入職護士為教學對象,探討分層臨床教學實踐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次教學實踐的對象是醫院近3年新入職口腔科的護士33 人,均為女性,年齡18~25 歲。根據學歷分層:其中大專生18 名(大專組),年齡20~22 歲,平均21.13 歲;中專生9 名(中專組),年齡18~20 歲,平均17.76 歲;本科生6 名(本科組),年齡22~25歲,平均22.47歲。
1.2.1 完善教學實踐體系
1.2.1.1 構建教學管理組織架構:構建三級管理組織構架,第一級為醫院護理部教學組,第二級為科室總教(以護士長為主),第三級為科室帶教(主要是經驗豐富的護士)。確保落實教學計劃,實現教學目標。
1.2.1.2 制定教學管理制度: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包括工作職責制度、實習管理制度、評估評選制度等,通過制度來保障教學實踐的有效進行。
1.2.1.3 建立口腔護理師資隊伍:一是每年定期組織口腔專科護士參加集中培訓,并通過組織知識競賽或者演講比賽等活動,加強理論功底。二是主要通過“傳幫帶”的方式,由護士長和資歷經驗較為豐富的護士通過臨床實踐來指導新護士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項。
1.2.2 教學實踐內容
1.2.2.1 理論知識教學:口腔科新入職護士需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必須學習并掌握好以下知識:①口腔醫學的基礎相關知識,包括口腔病理、護理、解剖以及放射學等各個方面;②口腔專業知識,主要涉及到口腔疾病的病因、表現、臨床治療等方面;③口腔專科護理的相關操作技能,包括識別器械、調拌材料、護理流程等方面[2]。
1.2.2.2 臨床實踐技能教學:關于口腔臨床實踐技能教學,主要包括兩個方面:①口腔專科門診的護理技能,主要涉及到口腔常見疾病的接診流程和護理配合流程,以及“四手操作法”等專業護理技能;②口腔專科病房的護理技能,涉及的環節要更加多樣,包括口腔常見疾病的術后宣教、護理、指導以及治療等方面,也包括靜脈采血、吸痰、導尿以及靜脈輸液等基礎護理技能。除此之外,還要求口腔護士主動學習口腔醫學的新知識和新理論,以及新型儀器的操作規范。
1.2.3 實行分層教學
根據不同學歷新入職護士的情況,制定本科、大專、中專護士的培訓大綱,實施分層次帶教。按計劃組織實施,建立不同層次新護士的臨床教學管理檔案,包括上級教學的有關文件、本科室的教學計劃、學年講座計劃及教學活動記錄表、小課教案、本科及大、中專新護士的出科考試試卷及考試成績、學年教學工作總結、各新入職護士對科室、對老師的意見反饋表等。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專科操作能力及臨床實踐運用能力,主要的帶教方法是目標帶教法,減少了帶教過程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1.2.4 教學實踐計劃
1.2.4.1 計劃安排:對于口腔科新入職的護理人員,教學實踐時間均約1年,其中門診5個月,病房5個月,手術室2個月,且在牙體牙髓、修復等重點專業科室的實習時間要保證在2個月以上。
1.2.4.2 實踐落實:為每位新護士安排固定的帶教教師,從而保證其學習的連續性。口腔科要每周組織理論學習1 次,每次3 個課時,每月組織臨床實踐教學1次,每次2個課時。要求所有參與教學實踐的口腔專科護士都要配備日記本,對每日學習情況進行提煉和總結。
1.2.4.3 本科生教育:本科生的特點是理論較扎實、主動求知欲較強、綜合素質較好。重點培養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操作能力。讓本科生直接配合醫生治療病人,每周可安排約20 例患者,包括對患者進行口腔衛生宣教,制定護理方案、反饋治療效果,老師起指導及監管作用。
1.2.4.4 專科生教育:因專科生理論知識一般、動手能力強、專業認同感較高、服務意識較強等特點,應重點培養其動手能力及病情觀察能力,注重臨床經驗的積累,每周可安排15~20 例患者直接配合醫生完成治療,著重突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培養有實際工作能力的人才。
1.2.4.5 中專生教育:中專生的特點是理論基礎較弱、動手能力較弱、服務意識較好、有就業壓力,易產生職業疲憊。帶教老師多關心學生,熱情帶教,幫助其樹立口腔專業認同感,了解其心理動態。并根據具體情況,每周可安排10~15 例患者配合醫生完成治療。另外在示范操作規程的同時,應先指導新護士翻閱書籍,先了解、再示范,以加深理解,進行賞識性教育,多表揚。
1.3.1 上級評價
由護理部對口腔科新入職護士進行年度考核,包括臨床護理工作考核和年終考試兩個環節,臨床護理工作考核主要是結合護士在工作中的效果和評價進行,分為培訓前、培訓中及培訓后3 個階段,滿分為5 分。考查項目分為:專業知識掌握、學習主動性、口頭表達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合作精神5 個方面。而年終考試主要分為理論知識測試和實踐操作考核兩個方面(培訓前對新入職護士進行初期考核,滿分100 分)。實踐操作選擇臨床常規操作:包括藻酸鹽印模材料調制、玻璃離子水門汀調制、灌注模型、根管治療護理預備、配合醫生拔牙操作等內容。在年終考試結束后,護理部會根據上述兩項分數,對護士做出綜合評價,該結果一方面作為下一步教學臨床實踐的指導方向,另一方面也直接關系到護士的未來發展以及是否需要繼續參加下一年度的教學臨床實踐。
1.3.2 雙向評價
即由師生之間進行互相評分,由各個科室的帶教要對新入職護士的表現情況進行度打分(滿分為5 分),包括理論知識學習情況、實踐操作情況、溝通交流情況、紀律遵守情況等各個方面。與此同時,參與教學實踐的護士也要對臨床帶教進行評分(滿分為5分),包括授課情況、計劃落實情況、指導情況以及臨床操作的規范性等各個方面。
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教學效果比較顯著,整體考核結果比較理想。三組護士中,本科組與大專組、中專組相比,培訓前、培訓中、培訓后日常表現均更好,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護士培訓后與培訓前相比,日常表現更好,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組護士臨床護理工作考核成績表(±s)分

表1 不同組護士臨床護理工作考核成績表(±s)分
注:本科組與大專組、中專組相比,*P<0.05;培訓后與培訓前相比,#P<0.05
培訓后4.86±2.03*#4.56±2.14#4.45±1.62#組別本科組大專組中專組n6 1 8 9培訓前3.78±1.72*3.15±1.25 3.02±0.66培訓中4.24±1.86*3.77±1.62 3.56±1.62
三組護士考核情況年終考核均明顯優于培訓前考核;三組護士培訓前考核及年終考核情況中本科組、大專及中專組間相比有顯著差異,本科組優于大專組,大專組優于中轉組(P<0.05),見表2。新入職護士無論在理論知識方面,還是實踐操作方面,都得到明顯提升。
表2 不同組護士年終考試成績表(±s)分

表2 不同組護士年終考試成績表(±s)分
注:年終考核與初期考核比較,*P<0.05;組間比較,#P<0.05
組別年終考核83.56±4.56*#82.57±2.58*#理論知識實際操作本科組(n=6)初期考核85.56±3.52 75.32±4.24年終考核96.25±3.25*#98.47±36*#大專組(n=18)初期考核77.58±3.26 74.32±3.62年終考核89.35±3.74*#90.56±3.69*#中專組(n=9)初期考核68.35±3.12 65.56±3.23
雙向評價結果顯示,三組培訓后評分均高于實習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和表4。
表3 不同組帶教對護士評分(±s)分

表3 不同組帶教對護士評分(±s)分
注:培訓后與培訓前比較,*P<0.05
培訓后4.83±1.54*4.91±1.35*4.88±1.71*組別本科組大專組中專組n6 1 8 9培訓前3.76±1.53 4.03±1.22 3.52±1.45
表4 不同組護士對帶教評分(±s)分

表4 不同組護士對帶教評分(±s)分
注:培訓后與培訓前比較,*P<0.05
培訓后4.78±1.68*4.81±1.57*4.79±1.65*組別本科組大專組中專組n6 1 8 9培訓前3.98±1.62 4.08±1.46 3.78±1.35
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科室規范教學管理、分層次帶教,并重視教學評價,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臨床實習熱情。培訓后的臨床護理工作考核成績評分明顯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層次教學避免了培訓中后期學生學習熱情減低等情況,同時調動老師的教學積極性,不斷提高帶教老師的教學能力。分層次教學不但提高了帶教老師理論水平,而且使不同層次的新入職護士得到了有針對性的指導,較好地完成培訓計劃,實現了良性互動,使教與學相長。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本科組臨床護理工作考核成績及考核平均得分均高于大專組、及中專組,且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參加培訓護士全都是在護理學院完成了基礎課程,進入臨床實習階段。但因中專組護士均為初中畢業后考入護理學院,未系統學習高中階段的知識,其掌握綜合知識的量偏少。再加上中專護生進入臨床實習前所學的基礎課程一般約2年,大專護生所學的基礎課程一般約3年,而本科護生所學的基礎課程一般約4年。因此本科護士參加基礎課程學習的學時最多,所獲得的基礎醫學及護理理論知識普遍扎實,能夠有充足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聯系。因此建議對大專和中專組護士多進行相關基礎醫學理論知識的補充。
健全的管理體系和制度均是保證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和前提。口腔科新入職護士進行教學實踐之前,醫院就已經率先確定了三級管理體系,并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確保了教學計劃的落實,保障教學實踐發揮應有作用[3]。在本次教學實踐中,通過優秀員工的“傳幫帶”,一方面新入職的年輕護士能夠學習老員工的工作經驗和技巧,同時在實踐操作中得到反復訓練和提升;另一方面高年資護士也能夠重溫理論知識和操作規程,從而精益求精,更好地提升自我水平[4]。通過這種良性循環機制的建立,形成以老帶新的傳統和文化,這種形式也能夠吸引更多的優秀口腔護理專業的學生前來就業。
在教學內容的設置方面,可以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分別推進。在理論教學方面,可以充分運用模型、視頻以及多媒體等各種手段,來提升理論教學的趣味性。在實踐教學方面,可以先讓新護士跟班操作,并在護理過程中反復向新護士講明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待時機成熟后,再由新護士單獨操作,科室幫教要實時做好指導和督促工作[5]。本研究開展的教學實踐采用了上級考核和雙向考核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方式,這可以避免教學實踐流于形式,避免教學變向為單純的跟班學習[6]。上級考核和雙向考核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方式能促使醫院口腔部門更加重視教學實踐工作,也能更好地督促科室幫教重視教學實踐工作,確保新入職護士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實踐當中。
通過評估分析發現,不同層次護士既存在共性問題,也存在著差異,一方面都很重視護理實習,希望通過臨床實踐提高理論水平;另一方又普遍存在理論知識不足、缺乏主動性等等問題。帶教老師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針對不同層次護士的情況,加強對選擇的病例、涉及的相關基礎知識、帶教形式、技巧等方面進行因人而異的指導。各層次護士應盡早進行充分理論準備,觀摩帶教老師臨床教學,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較好完成護理教學任務。
綜上所述,教學實踐結果表明,實行分層教學,根據三個層次護士不同情況因材施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值得在臨床教學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