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玲
上消化道出血是當前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急腹癥,主要指的是患者的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的情況,其包括了十二指腸、胃部以及膽道等發生病變引發的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一般發病比較急且病情發展比較迅速,在臨床上表現的癥狀,由于出血位置的不同也會有不一樣的表現,一般發病時會表現為黑便、嘔吐、頭暈等癥狀[1]。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常見的有胃癌、消化性潰瘍等,需要積極的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對出血進行控制,否則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較大的威脅。近幾年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胃鏡檢查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能夠進一步明確出血的位置及原因,為上消化道出血治療提供了更為準確的參考依據,基于此,本文研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胃鏡下噴灑凝血酶的治療效果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具體數據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4 月~2019 年5 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94 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分組的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7 例。其中,觀察組男25 例、女22 例;年齡最小35 歲,最大70 歲,平均年齡(45.36±2.45)歲;出血程度:輕度出血21 例、中度出血15 例、重度出血11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21 例;年齡最小34 歲,最大68 歲,平均年齡(46.13±2.32)歲;出血程度:輕度出血20 例、重度出血15 例、重度出血12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出血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參與此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疾病臨床診斷標準;②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黑便、嘔血、肢體發冷、頭暈等癥狀;③患者經胃鏡檢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動性滲血、血管顯露以及動脈噴血等情況[2];④參與此次研究的患者以及家屬,對本次的研究內容已知曉,并簽訂了知情同意書;⑤研究是在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后開展實施的。
1.2.2 排除標準 ①對此次研究中采用的藥物有過敏癥狀;②有嚴重的腎臟疾病,或近期采取其他治療方案的患者;③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精神功能障礙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基礎治療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進行血尿常規以及凝血檢查,并嚴格遵照醫生的囑咐進行臥床休息,并采取吸氧、補充血容量等基礎治療方法[3]。
1.3.2 對照組 患者采取常規治療方式,注射用泮托拉唑鈉(錦州九泰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9990173)80 mg 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 中稀釋后靜脈注滴、2 次/d,凝血酶(安徽桑尼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3082)用生理鹽水溶解成100 U/ml 的溶液口服,20 ml/次、2 次/d。兩種藥物均連續治療10 d[4]。
1.3.3 觀察組 采用胃鏡下噴灑凝血酶治療,患者在急診時的胃鏡檢查中發現有活性出血征象,確定出血病灶后,使用內鏡技術,利用導管并將導管前面的金屬去除[5],在患者出血位置局部噴灑60 ml 含有2 U 凝血酶的生理鹽水,并聯合注射用泮托拉唑鈉80 mg 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 中稀釋后靜脈注滴、2 次/d、連續治療10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輸血量、止血時間、住院時間。②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效果判定標準[6]:痊愈:治療1 周后患者的嘔血、黑便、頭暈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患者的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穩定,大便潛血實驗為陰性;顯效:治療1 周后患者嘔血、黑便、頭暈等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改善,大便潛血實驗為陰性;有效:治療1 周后患者的大便逐漸轉黃,嘔血的癥狀得到改善;無效:治療1 周后患者的黑便、嘔血、頭暈等臨床癥狀未得到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③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括便秘、失血性休克、繼發性腹膜炎、胃潰瘍穿孔。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輸血量、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對比觀察組的輸血量少于對照組,止血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輸血量、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輸血量、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對比(±s)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
2.3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黑便、嘔血、肢體發冷等,出血量較多且預后效果較差,如果未能采取及時的治療,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極大的威脅[7]。當前在臨床上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上有多種方法,常見的是采用凝血酶治療方式,凝血酶中的主要成分有巴西矛頭蝮蛇的蛇毒分離、純化血凝酶構成,該藥物進入到人體中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止血的效果,并且不會對血液凝血酶原量造成明顯的影響[8];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另一種藥物注射用泮托拉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胃酸的分泌,提高凝血酶的見效度。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近幾年對上消化道出血采取胃鏡下噴灑凝血酶的治療方法逐漸被廣泛應用,采用這種治療方式能夠有效的提高治療的針對性,并提升預后效果,在胃鏡下能夠更加準確的確定出血病灶的位置,并進行局部噴灑,有較強的針對性,有效的提升了患者病灶部位的局部血藥濃度[9-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輸血量(2.14±0.42)U 少于對照組的(2.85±1.38)U,止血時間(2.13±0.46)d、住院時間(9.38±3.14)d 短于對照組的(5.36±1.37)、(13.24±3.68)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1.49%高于對照組的76.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8.51%低于對照組的31.9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胃鏡下噴灑凝血酶治療的方法,止血效果顯著,且能夠有效加快患者康復的時間,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療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胃鏡下噴灑凝血酶的治療方法,能夠有效的提升臨床治療效果,縮短患者的止血時間,且有較高的安全性,有助于患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