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耀鵬 陳曉男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無錫 21402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國家賦予高職院校以新的使命,著力建設高水平高職院校、引導產業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發展戰略。高職院校根據院校開設專業情況,緊扣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計劃,根據教育教學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產業發展方向、專業資源條件等要素動態優化專業結構;著眼院校的發展規劃,調整院校的內部治理方式,優化資源配置,促成服務產業發展、優點特色突出、文化傳承等多類型產教融合專業群的集合,為建設高水平高職院校奠定基礎。
目前高職院校本著創新發展驅動,立足新時代教學觀,以教學改革為手段,以課程建設為重點,推進全面落實“三教”改革。“三教”改革是覆蓋教與學每個階段的全面改革,改革抓住教與學的基本范式,針對性非常強。同時隨著高水平院校與專業建設的迅速推動,教師綜合運用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創新數字教材與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成為新常態,這些創新技術貫穿教學全過程,特別在實驗(訓)、實習環節顯得尤為突出與必要,這都是確保教學質量得到提升的前提條件。本文以無錫科技職業學院為例,研究如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淡化專業界限、強化專業群領域,探索跨專業、跨院系、跨學科的實習實訓模式,幫助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
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和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1]。目前的專業設置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產業發展不完全接軌,實際工作崗位能力的需求與學生專業能力契合度不高。學生進入企業發現崗位技能需求與自身所學專業相關但不完全相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學校未開設相關課程內容,或開設的課程內容過于空泛,未深入了解企業用人需求;又如,教師本身在職業素養方面有所欠缺,未能將先進的理念和技術融入課堂教學。
高職學校是不是高質量,有沒有形成自身優勢,關鍵在于其培養方式是不是先進,是否富有特點。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提出的“創新驅動、區校一體、產教融合”培養模式,是全國高新區高職教育的“新吳模式”,是貫徹原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的“把學科建在產業鏈上、把學校建在開發區里”思想的生動實踐。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促進職業院校加強專業建設、深化課程改革、增強實訓內容、提高師資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了讓學校盡可能多為行業、企業培養優秀人才,并且在“三教”改革的前提下使得行業、企業在分享學校資源優勢的同時,盡量多參與高職院校的改革與發展,使學校與行業、企業“零距離”接觸,實現學生能力與行業、企業需求無縫對接,縮短用人單位人才空置周期,降低企業用工成本。
眾所周知,高職教育的專業崗位實習、實訓是完整教學中的一環,架起了學生從校園學業過渡到企業就業之間的橋梁。在具體實施中,學生將更全面地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特點有客觀認知,能切身體察社會對自身專業的職業要求,通過培養職業勝任力,能為學生提供職業鍛煉的機會。學生在參與實習、實訓的過程中,不僅能開闊眼界,反省自身和了解社會,還能積累寶貴的職業體驗,對提升職業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通過培養職業勝任力,也能促使學生盡快符合職業崗位需求,適應社會,為以后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設計和利用好這個職業勝任力培養的環節將不僅為企業提供即到即用的員工,也為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同行業、企業需求形成閉環。在服務學生的同時,也服務廣大用人單位,是行、企、校緊密合作的有效措施之一。
學校立足校地協同發展,構建產教融合命運共同體,不僅能做到開發區的高職院校學科建設服務于開發區的產業發展,更能實現畢業生就業上崗的政、行、企、校便捷溝通和有效協同的四方大聯動,合力形成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使人力資源供給與科技服務、社區服務、文化服務等“一供給三服務”精準落地生根,從而實現無錫科技職業學院“聚焦高水平,服務學生成長成人;聚焦高質量,服務高新區”的辦學初心與價值追求。
培養高職人才勝任力的主要方法可以探索在高職院校與地方、行業、企業的多方參與辦學的框架內[2],以構建校企產教融合平臺作為前提,高職人才培養創新模式作為支撐,培養高職人才職業勝任力,實現學生入企就業“軟著陸”。通過校企協同制定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將新科研技術、新工藝標準、新課程規范納入課程標準和課程內容,優化學生實習、實訓。踐行高新區職業教育“新吳模式”,強化地方產業引導區域內高職院校的專業優化與專業群設置。
將引企入校,工學結合作為具體抓手,探索建設契合度高的高水平專業群教學資源庫,創設課程資源的認證標準,實現優秀教學資源的廣泛覆蓋。配套使用校企合作研發出版的創新活頁式、工單式一體化教材,共同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緊密結合學校與企業互補的教學資源和價值環境,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在人才培養方面雙方的優勢,努力實現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的課堂教學與以獲得實踐能力和經驗為主的企業現場教學有機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應及時通過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將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標準作為教學內容模塊,并融入教學中,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促進職業院校加強專業建設、深化課程改革、增強實訓內容、提高師資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高職院校勢必從產教融合這個切入點找到突破口,在“三教”改革背景下努力探索傳統高職教學范式的轉型與重構路徑。
我國高職教育形成了“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目標。這里所謂的能力包括“德”的能力,強調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修養,強化實踐育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也包括“技”的能力,實質是以職業資格標準為紐帶的“能力核心”標準[3]。2022年5月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指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因此,僅僅突出“能力本位”顯然具有局限性,本文認為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應從職業勝任力培養的角度出發,課程體系要符合崗位職業技術技能資格的要求,從而滿足企業用人需求。
企業用人單位能即時聘用學生,學生走出校門就能適應生產場地,體現了培養高職人才職業勝任力的重要性。隨著社會先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很多企業項目具有多學科、跨領域、重實操的特性,這些職業能力發展是學生在校期間難以通過單學科、單專業的學習所能夠實現的。
為了培養高職人才職業勝任力,還可以探索在“三教”改革背景下將傳統高職教學范式進行轉型與重構,范式(pardigm),亦稱“規范”“范型”。1962年,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范式”一詞,用來解釋科學革命,其與“科學共同體”概念相聯系。范式主要指科學共同體成員所共有的“研究傳統”“理論框架”“理論上和方法上的信念”、科學的“模型”和具體運用的“范例”,還包括自然觀或世界觀等。范式是科學活動的實體和基礎,科學的發展正是范式的運動。舊范式為新的范式所取代,則導致科學革命,標志著科學發展的又一重大轉折。實際上,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教學范式而存在的,若離開了一定的教學范式,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教學模式了,可以把教學范式界定為師生群體對教學的共同認知、公認價值和教育技術的總和。教學范式體現的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同時教學范式注重的是如何將教與學有效融合的過程,是由教師、學生、教學方法、教學媒介、教學過程等系列要素構成。
西方在“范式”引入教育教學領域后,人們更多地關注“教學研究范式”,美國的蓋奇(Cese)、多以利(Doyle)、舒爾曼(Shulman)等人都對其進行了深入探討。國外“課程范式”主要存在“范式作為方法論”“范式作為模式”“范式作為觀念”三種類型的課程范式研究。就西方對“教學研究范式”與“課程范式”研究而言,不難發現他們對“課堂范式”的研究較少。
在我國“范式”被引入教育教學研究領域后,人們從課堂范式、課程范式等方面作了研究。“課程范式”研究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種是對課程范式的理解與規范,第二種是對課程范式轉型的研究,課程向項目驅動型、任務案例型等創新課程范式轉型。
傳統課堂教學范式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基本上形成了教師單向傳授、學生接受的形式,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缺點特別明顯,問題主要在于學生在整體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意識容易被忽略或者被抑制。然而,互聯網帶來了信息爆炸,物聯網技術促使萬物互聯,5G技術的全面鋪開以及人工智能的深度廣泛應用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嶄新的智能化時代。在新時代下,課堂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程序、技術環境等這些要素都應根據各專業重構課堂范式,轉型過程中還應注重這些元素要重點鮮明、統籌兼顧、融合創新。
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出臺,一系列創新的前沿職業教育改革方案應運而生,陸續落地。《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三教”改革的任務,即“教師”“教材”和“教法”三主體的改革,教師是根本,教材是基礎,教法是途徑,三者形成閉環的一體結構。高職教育在“三教”改革背景視角下,如何把握好整體性、目的性和方法論這三個核心問題是重中之重。著眼于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這也是國家“雙高計劃”中“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的主要任務。“三教”改革是涉及教與學各環節的創新改革。教師、教材、教法分別對應解決“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三個關鍵問題,改革抓住了教與學的基本規律,有很強的針對性。“三教”改革背景下的創新理念引導全國高職院校確立科學的教學觀,以教學改革為抓手,以傳統課堂教學范式轉型與重構為重點,促進形成落實“三教”改革的共識。同時“三教”改革是需要新技術支持的教學改革,隨著“智慧化、數字化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教師靈活使用信息技術編寫教材和創新教法成為新增長點,主要表現為符合新技術的要求,通過創新轉化將其融入教學標準和課程內容中,這種新技術在實驗、實訓和實習等教學主要環節的應用顯得尤為必要,這些都是推動傳統課堂教學范式轉型與重構的重要條件。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職人才職業勝任力的培養是解決該問題的有益探索。要聯合企業、行業、學校一起制定出與企業發展相一致的課程目標,以增強職業教育課程的職業勝任力,從而走出職業教育課程設計技能化的認識誤區[4]。學校積極為企業提供能入企掛職實踐的師資,同時開設所需的課程,企業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促進課程資源開發。在校企合作中學校通過企業工廠式實習實訓教學模式以及“行業協會”方式服務學生,實現學生入企就業“軟著陸”,也讓企業能更快地招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學生,這樣能充分調動、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
時任新吳區委書記,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無錫科技職業學院理事會理事長蔣敏在《構建產教命運共同體,促進區校發展高質量》一文中指出,“職業教育是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因此,職業院校辦在開發區、開發區辦職業教育,是實現校企雙方需求緊密結合的最佳路徑。無錫高新區是國內有重要影響的‘日資高地’‘韓資板塊’‘歐美組團’,當前正全力打造物聯網、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多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無錫科技職業學院依據區域產業集群的布局,整合院部專業,重點打造智慧服務、新能源汽車、空港物流、物聯網、文化旅游、數字藝術六大專業群,建立與產業動態匹配的專業調整機制,與產業龍頭企業聯合建設對接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的產業學院,與村田、SK海力士等世界500強企業合作共建現代學徒制中心,不僅做到了高職院校建在開發區,更實現了‘把學科建在產業鏈上’”[5]。依托區域強大的企業資源、經驗豐富的師資力量、跨國企業優秀的課程體系,以及無錫科技職業學院良好的實訓環境,都為培養高職人才職業勝任力導向的實習實訓創新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近年來,學校與高新區等多方企業建立了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開創了許多校企合作的路徑,總結了一系列寶貴經驗。學校每年組織骨干教師到國內高校、研究所進行專業培訓,組織骨干教師成立科研助理團隊協助企業進行項目研發,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也為培養高職人才職業勝任力導向的實習實訓環境創新提供了師資保障。
在線上線下的融合課堂教學中不僅有教師講授,可引入企業工程師、實驗師、學生“小講師”完善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實現“多師同堂”的協同教學方式,如圖1所示。大膽采用課堂連線企業工程師進行答疑解惑;實驗師虛實結合進行課堂實驗過程講解操作;學生“小講師”上臺展示深度學習成果,充分實現信息化教學手段下的創新課堂生態。師資力量的多元互補、教學過程的開放互動、教學效果的整合互益,將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要素有效匯聚起來,充分釋放協同創新的要素活力,有利于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圖1 “多師同堂”型實習實訓教學模式
企業和高職院校探索建設一批資源共享,匯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案例和社會科技服務于一體的企業生產式實習、實訓基地。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建實驗實訓平臺,比如大的連鎖餐館,直接把標準的后廚裝修搬到了學校里,教師是企業委派駐校兼職的在職優秀員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套用企業的相關價值理念,教材直接引用企業的成功案例甚至可以是還在進行中的項目案例,借用企業活頁工單式教材豐富教學項目內容,同時結合“1+X證書”技能考證要求輔助使用考證教材,達到“書證融通、課證融通”的教學效果。學生實訓結束畢業后可直接進入企業工作,為企業節省入職培訓的成本。教學考核不以定勢化、應試化為手段,構建個性化、項目化的學生評價反饋系統模型。倡導通過學生深度學習,以過程考核為主導,通過精準分析診斷學生的評價,個性化定制推薦相關學習資源,因材施教,優化教學評估。這也是高新區高職教育“新吳模式”的有效落地。
學校探索設置一些類似于職業生涯指導師的崗位,專門管理所有應屆畢業生和往屆校友。比如無錫市高新區,是由教師甲擔任職業生涯指導師,所有應屆畢業生和往屆校友都可以找他。案例一,學生對這家企業不滿意,不能勝任這個崗位,教師甲幫學生聯系企業HR,進行崗位再匹配和崗前再培訓,或者聯系另一家企業跳槽,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積累學生的信用,學生信用越高,企業越愿意招聘。案例二,學生反映這家企業待遇不公平,教師甲可以出面找原因并進行調解,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積累企業的信用,企業信用越高,能力強的學生也會更愿意入職就業。案例三,學生想創業,教師甲或借助學校的雙創資源可以幫他們選擇辦公地址,招聘員工,開業的時候甚至可以聯系行業大咖為學生站臺或者介紹相關業務。這種行業協會式的實習實訓就業指導,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學校不再扮演知識注射器的角色,只要學生干一行,學校就提供各種資源支持,既教了本事,也發行了信用,信用從一次發行終身有效,到分段發行終身積累,從而建立起一個讓學生有歸屬感的共生終身社群。
本文通過探索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方的緊密關系,研究“三教”改革背景下“新吳模式”高職人才職業勝任力的培養,通過產教融合,協同創新,有助于樹立學校口碑,實現學校高質量發展;有助于打造企業品牌,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進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得到發展,也會帶來更多的產業相關激勵政策出臺,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有助于更多的行業、企業將資源投入支持學校教育,為區校一體、協同創新的高新區高職教育“新吳模式”夯實根基、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