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乒乓球運動員樊振東在貼吧發文,呼吁粉絲“不要把飯圈陋習帶進競技體育”。他在文章中表示,希望我的球迷們熱愛乒乓球運動、支持中國乒乓球隊,把對運動員的欣賞放在賽場上,從競技體育中收獲積極樂觀的心態,遠離“飯圈”的戾氣。樊振東強調自己每次被追拍、偷拍時都會感到深度不適,希望球迷尊重自己。
“飯圈”文化逐漸擴散到體育圈,打著喜歡運動員的旗號肆意打探偶像行程,做了很多過界的事。他們集結成群,搞小圈子小群體,看似在維護偶像的利益,實則將其裹挾到不必要的紛爭中。抵制“飯圈”陋習,體育明星們要保持清醒,起到榜樣的引導作用。
曹東旭
暢享文化出品人
“飯圈”文化有些極端,屢遭詬病:跟蹤偷窺、掐架互撕、造謠攻擊、人肉搜索、誘導消費……不少人以“追星”為名渾水摸魚,一些行為甚至突破公序良俗的底線,觸及法律法規的紅線,烏煙瘴氣,危害大矣。
相關部門已就此多次開展整治,但要發揮“組合拳”效應,使撒野的“飯圈”剎住車,還需要更多“樊振東”站出來。運動員在眾人擁簇中,務必保持清醒。聚光燈與攝 像 頭 為 公 眾 人 物 帶 來 光 環,但名 利 與 商 機 裹 挾 下,不 能 躺 在 流量上迷失、麻痹乃至自我放縱。我們需要的是樊振東一般堅守本心的偶像。
眾目注視下,更應以身作則。身為“流量”,理應有“流量”的擔當。既已成名,就要以身作則,不斷提高修養,自覺擔負起引導正確價值觀的責任,阻止無底線追星,對三觀錯位的“粉絲”加以引導,讓大流量發揮正能量。
處于高位要不忘初衷。“ 飯圈”變味,唯流量論難辭其咎,但虛擬流量易逝,價值含量長存。運動員的價值在于拼搏,演員歌手的價值應立足于作品,如若本末倒置,從長遠看則是“ 自我限流”。唯有以業務能力為基,精益求精、堅守匠心,方能擺脫流量綁架。
李梓菲
清風體育副總裁
“粉絲應援”最早流行于日韓娛樂圈,粉絲們對于自己喜歡的明星不再是單打獨斗地追逐,而是組成了團體。隨后這種應援文化逐漸進入體育圈,在世界杯、奧運會等大型賽事現場,可以看到粉絲們身著統一服裝、高舉海報加油助威,聲勢浩大。應援文化是體育、娛樂圈的獨特風景,其背后也有強大的粉絲經濟效應。
賽場的售票、現場的氛圍、比賽的收視率,為體育明星帶來了商業價值。長遠來看,強大的粉絲經濟也能為體育項目增加曝光度與話題性。運動員的市場熱度需要粉絲來添磚加瓦,粉絲經濟也是運動員吸納品牌的一條路徑。成績已不再是評判運動員商業價值的唯一標準。
飯圈本意就是指粉絲圈子,沒有褒貶之意。但隨著粉絲低齡化和資本的推動,飯圈文化逐漸變味。適度的體育明星偶像化和體育粉絲娛樂化,是對體育的正向推動,但被畸形的飯圈文化裹挾,恐怕會泥沙俱下。
行業發展需要吸引更年輕、更新鮮的血液,但飯圈化令體育失去了往日的純粹,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與其抵制飯圈文化,我們或許更應該思考如何將飯圈與體育更好地融合,如何將那些癡迷某位運動員的粉絲變成真正的體育愛好者,實現傳統體育的破圈。
王榮杰
資深媒體人
飯圈最早是由經紀公司為套牢自家明星與粉絲組織起來的,即一群粉絲組成團體自發地給偶像助威或宣傳,又因粉絲在網上互撕謾罵,應援打榜,造謠攻擊等亂象層出不窮,飯圈文化也飽受社會各界的詬病。
一些粉絲本是體育“ 門外漢”,卻喜歡在網上的各色評論中捕風捉影,主觀臆斷出“自家運動員”受到了不公平對待,沖冠一怒大鬧運動隊官方微博,討說法、要比賽,甚至去獲勝方運動員評論區里刷惡評。如此行徑,讓人膽寒。
粉絲“跨圈”并非全無好處,重要的是要把握尺度。對運動員來說,飯圈提高了他們的社會知名度,其商業價值水漲船高,退役后能增加一份資金保障;對體育圈來說,多出一條免費向大眾宣傳體育的路子,讓更多人愛上運動,繼續營造更濃的體育氛圍;對粉絲來說,與其追隨“塌房”的娛樂明星,不如追自帶榜樣力量的運動員,給生活帶來些積極的引導。由此可見,只有摒除飯圈不良風氣,才能使三方得利。
體育圈不是娛樂圈,運動員們不靠飯圈“打榜應援”爭奪冠軍,更不必同流量明星一般,視粉絲為上帝,視流量為戰場,也不該深受其擾,陷入飯圈挑起的輿論漩渦。喜歡與支持運動員,熱愛體育,參與體育,傳播體育精神,才是“健康飯圈”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