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興

對卡塔爾承辦2022世界杯,各方說法頗多,立場與角度不同,這很正常。
2002年采訪韓日世界杯,因為中國隊是32強之一,筆者的任務主要圍繞中國隊展開。如今沒有了需要跟隨采訪的主隊,也就沒有了目標,選擇場次純憑個人喜好。在卡塔爾看世界杯,時間安排得當的話,一天甚至可以現場看4場小組賽。
從1998法國世界杯到2018俄羅斯世界杯,筆者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折騰。為看一場比賽,特別是那些強隊的比賽,常常需要從一個城市坐飛機或火車趕赴另一個城市。世界杯期間,精力大多消耗在無休止的趕路上。而且,法國、南非、巴西、俄羅斯等主辦國的國土面積都不小,從一個賽區趕赴另一個賽區少則一小時,多則五六個小時。一屆比賽下來,能在現場看20場左右已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展開日常工作,只能在趕路的途中休息。
本屆世界杯,筆者在前三天就已現場看了5場比賽。卡塔爾國土面積小,比賽之間的中轉較為方便。每一天,筆者先抵達設立在多哈國家會展中心的世界杯主新聞中心,搭乘媒體班車前往各個賽場,經過安檢之后進入賽場的新聞中心。比賽結束之后,回到下車點,再乘坐媒體班車回到主新聞中心,轉乘其他媒體班車前往下一個賽場。

卡塔爾球迷

塞內加爾球迷

裝飾有世界杯元素的大巴車
國際足聯限定記者一天最多只能選擇現場觀看兩場比賽。而且,為確保留足中轉時間,比賽不能選擇相鄰的場次。比賽結束后,賽場有媒體班車前往下一個賽場,方便記者中轉。這樣的安排比較合理。
卡塔爾世界杯的志愿人員來自世界各地,都比較熱情,會清楚地告訴記者去哪里乘車,發車之前再次確認目的地,避免乘錯車。開幕式當天,或許是因為志愿者系統第一次全面運轉,筆者從海灣球場出來,先是沒有班車可以搭乘,車來了之后各國記者又擠成一團,場面有些混亂。好不容易上車,司機因為不熟悉線路而開錯方向,導致多花了一個小時才抵達主新聞中心。到達之后,一位主管模樣的人士把司機叫到一旁,司機被訓得不敢言語。筆者在一旁看著,為這位司機可憐。但沒辦法,誰讓他開錯了路,影響這么多媒體工作呢?不過,隨后幾天里,情況明顯順暢多了。
國際足聯限定記者一天最多只能選擇兩場比賽,有其合理性。世界杯開幕前,記者實地經歷之后,也有所體會。
以開賽第二天為例,筆者第一場選擇了英格蘭對伊朗,比賽在哈利發國際體育場舉行。進入現場之后,最大的感覺就是冷!比賽開始時,多哈當地的氣溫只有26攝氏度,天黑下來,變得更冷。然而,哈利發國際體育場的空調依然全面打開。筆者屬于非參賽國記者,處于觀眾席最高處,正對著空調口,雖然穿上了攜帶的外套,還是被凍得瑟瑟發抖。
比賽結束后,記者搭乘媒體班車趕赴本·阿里球場,觀看美國隊與威爾士隊的比賽。賽后,筆者本想乘坐地鐵返回駐地,但球迷眾多,地鐵擁擠,隨即決定乘坐媒體班車先回主新聞中心。當時,最近的一班媒體班車已經開走,而出租車漫天要價,原本只要30里亞爾的路程漲到了200里亞爾,當然要拒絕。最終,筆者仍是乘坐媒體班車返回主新聞中心,再打車回到駐地,踏進臥室時已是次日凌晨3點多。
第二天,筆者在看完沙特戰勝阿根廷的冷門后,乘坐地鐵趕赴賈努比球場,觀看另一支奪冠熱門法國與澳大利亞的比賽。地鐵到站后,筆者和球迷一起排隊乘坐大巴車前往球場。這里的地鐵出口并不像盧賽爾體育場那樣修建到體育場門口,出來還有相當一段距離,乘坐大巴車需要15分鐘。排隊等候上車耗費的時間相當長,球迷人數太多,一輛大巴車只能坐40多人,而且不允許站立。比賽結束,回到駐地時,又是次日凌晨了。
小國辦賽使觀眾現場觀賽的頻率高了,但明顯感覺更折騰了,甚至比以往在不同城市之間的奔波還累。同行笑筆者貪心,總覺得不看比賽會虧,這么累完全是自找。其實,一天選擇一場,比以往已經能多看不少場次,而且還不折騰。不過,親歷一次世界杯不容易,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為什么不多看幾場呢?四年折騰這一回,當然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