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景靈(廣西賀州市委黨校)
家庭農場是我國正在培育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力軍。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提出要“發展家庭農場”。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家庭農場的培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對家庭農場的發展作出專門指示,要求各部門重視培育發展家庭農場。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家庭農場定位為重點扶持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發展適合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經營的農產品初加工”,要求“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啟動家庭農場培育計劃”。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把“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發展富民鄉村產業的重要抓手。家庭農場是實現農業發展、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是農業農村部確定的全國發展家庭農場的33個試點縣之一。筆者深入賀州的三縣兩區,并以富川為重點調查對象,深入田間地頭,調查家庭農場發展的總體情況,了解其發展訴求,并努力探索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的對策。
賀州是農業大市,其家庭農場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3年,賀州僅有13家家庭農場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目前已經發展到近400家。賀州以發展家庭農場為抓手,積極鼓勵和支持其發展。在相關部門的不懈努力下,2018年賀州市有6家家庭農場獲得廣西示范家庭農場稱號。其中,富川柳家鳳娥水果種植家庭農場、富川唐梅果蔬種植家庭農場、鐘山縣桂冰種植家庭農場、昭平縣國轟生態種植家庭農場、平桂管理區沙田彭福坪桑蠶養殖家庭農場、賀州市鴻遠農場被評為2017年度廣西示范家庭農場(農業類),八步區信都白鷂農場被評為2017年度廣西示范家庭農場(漁業類)。
富川世照家庭農場的經營者原來是一名貧困戶。為摘下貧困戶的帽子,該農戶以家庭為經濟單位,成立家庭農場,一年內就養了500只番鴨,年收入達3~4萬元。通過發展家庭農場,該貧困戶提高了收入,順利實現了脫貧摘帽。
同時,優良的空氣、干凈的水源、健康的土壤是貧困地區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的重要資源。在調查中發現,不少家庭農場計劃把農業生產與休閑、養生、旅游結合起來,與賀州大力打造的長壽產業結合起來,積極探索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之路,順利地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離開農村前往城市里打工。“誰來種田”“如何傳承農業文明”“如何留住鄉愁”成為今天中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而家庭農場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經濟體,其勞動監督成本低的優勢可讓我國農業長期形成的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得以發揮到極致,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傳承農業文明。
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動鄉村振興,讓農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須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為減少農業生產所帶來的污染,賀州的不少家庭農場以循環經濟的理念為引領,構建“豬-沼-菜(果、魚)”生態農業產業鏈,通過物質、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把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守住綠水青山,擦亮賀州“世界長壽市”這一金字招牌。
家庭農場多是由傳統的農戶經過工商注冊后衍變而來。因此,絕大多數家庭農場的組織形式還停留在家庭作坊的模式,沒有按照現代企業的要求來運作。在投資策劃方面,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在投資前必須要進行市場調研,由此決定經營什么;開展經營風險評估,以有效應對各種風險。但絕大多數家庭農場在投資前僅是道聽途說,或憑自己的經驗決定種什么養什么。其投資的項目沒有經過調查論證就倉促上馬,大規模圈地,盲目種養。這就使得“種養的品種因水土不服而沒什么產量”“產品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頻頻出現。
為支持家庭農場的發展,我國各級部門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給予其在注冊商標、辦理貸款、參加保險、簽訂訂單方面的優惠,讓農戶優先享受農業機械化服務、農業技術指導、農機具購置、糧食訂單收購等方面的補貼。如在2016年,賀州市金竹山家庭農場獲得能力建設補助資金1萬元,平桂管理區沙田彭福坪桑蠶養殖家庭農場和平桂管理區沙田振佩家庭農場獲得能力建設補助資金各10萬元,富川唐梅果蔬種植家庭農場5萬元。
有的農場主由此形成依賴心理,看到政府工作人員,便問“有什么優惠政策”“有什么補貼”“有什么項目”“如何扶持我”。有的農場主圍著項目轉,而不是根據市場情況和自身長處來決定其經營行為。
家庭農場是由家庭成員以共同勞動為紐帶而組成的經濟單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緣關系讓不少農場主覺得沒必要記賬,知道投入多少,收入多少就可以。
由于缺乏相關的財務制度、管理制度,沒有核算投資與回報,沒有什么階段如何發展的資金安排,隨意使用資金,計算收益時沒有扣除勞動工資,再加上自身資金不足,所以不少家庭農場普遍感覺“看似有收益,但總感覺沒錢”“資金鏈銜接不上”。由于缺乏持續盈利的模式,使得家庭農場發展緩慢,沒能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不少農場主反映,如果種養品種為大路貨,則市場波動較大,生產出來的產品無法有效地轉化為貨幣。為避免“菜賤傷農”,有的農場主想另辟蹊徑,發展有機產品,形成獨特的賣點。但有機產品生產成本往往是普通產品的幾倍,而且由于每個家庭農場所能提供的產品量不大,沒有能力進行有機產品相關的驗證,沒有注冊品牌,其產品只能靠熟人之間口口相傳或微信來進行銷售。其產品的商品化水平有待提升。
家庭農場本來是市場經營行為,政府不應過度介入。政府要做的是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思路引導方面,可通過實地考察、座談會、個別交流等方式,讓農戶到家庭農場發展得比較好的地方,了解其成功之道,讓農戶對“在投資前如何進行科學謀劃”“如何科學系統地安排種植、養殖、加工的結構”“如何形成特色”“如何進行市場定位”“如何制定好不同發展階段的發展目標”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讓家庭農場真正成為獨立經營的市場主體,助推鄉村振興。
我國現行的對于家庭農場的政策扶持多停留在鼓勵注冊、支持建設方面。這主要是基于擴大家庭農場的數量方面的考慮。但如果只有數量沒有質量,未能形成高效益、有帶動作用的家庭農場示范點,則其發展前景堪憂。
但如果把政策導向轉換為鼓勵先進,樹立典型,推廣其盈利模式,讓廣大群眾看到發展家庭農場的光明前景,會帶動千千萬萬個原生農戶主動發展家庭農場,形成“百舸爭流、千舟競發”的良好局面,則家庭農場的興旺指日可待。
不少家庭農場是利用龍頭企業提供的種苗、飼料來進行種植養殖,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多由龍頭企業派專業人員來解決。這些專業技術人員給農戶所提供的技術更直接、更有針對性、更能解決問題。所以,政府部門在培訓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時,不能僅僅進行農業技術的推廣,還要開展經營管理、市場分析、市場開拓、三產融合等方面的培訓。讓經營者對“如何按照市場規則管理好家庭農場”“如何根據自身的生產條件和資金條件來確定什么階段應該做什么,可以達成什么樣的目標”“在引進新項目時如何保證資金鏈不斷裂”等問題有進一步的了解,讓農戶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劈波斬浪,蓬勃發展,形成一批運行規范、影響力強的家庭農場示范點,并由點帶面,帶動家庭農場群體的形成。
面對農產品向綠色有機轉型這一發展新動向,相關政府部門應主動作為,制定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技術規程,創立有機蔬菜、有機水果、有機茶葉、有機水稻等系列綠色有機農產品知名品牌。加大宣傳力度,努力提升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品牌形象。建好農產品倉儲保鮮加工基地和批發市場,實現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標準化包裝、冷鏈物流、生鮮配送、基地直達,使地方特色農產品得以迅速高效地實現商品化,吸引更多的家庭農場參與到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大軍中,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家庭農場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