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岳陽分公司 周景 劉白楊
近日,湖南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岳陽分公司新墻河收費中心發明了一款行人上高速預警裝置,識別準確率能夠達到100%,看似微小的發明成果,卻在日常運營管理工作中發揮了大作用,成為新墻河收費中心“創新、創效、創優”的一次成功嘗試。
“這個發明太神奇了,行人、摩托車一上高速就會自動觸發報警,真是我們一線職工的‘福音’!”近日,湖南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岳陽分公司新墻河收費中心4個站點有了新變化——各條車道上均安裝了一個小巧的金屬盒,一旦有行人或摩托車進入車道,連接該金屬盒的預警系統就會自動發出語音提醒,在亭內的工作人員便會第一時間收到預警提示,該發明解決了收費站對行人、摩托車上高速發現和攔截不及時的難題。
談到為什么要發明行人上高速預警裝置,新墻河收費中心副站長黎智豐感觸頗深:“行人誤入高速公路現象時有發生,因此釀成的交通事故更是一個個血淋淋的教訓,發明這種報警裝置,不僅是對我的職業負責,更是對公眾負責。”
需求促動力,從2021年10月開始,新墻河收費中心主動作為,創新提出在各車道加裝行人及摩托車上高速報警裝置,在新墻河收費中心站長肖國平的大力支持下,黎智豐帶頭組建了一支研發隊伍,歷時3個多月,終于研發出低成本、高識別度的報警裝置,并成功在4個收費站應用。
研發初期階段,新墻河收費中心采用AI人臉識別技術控制報警裝置,經試驗發現,該裝置受天氣影響大,在雨霧天氣時,識別率不夠精準,而后團隊又研發出雷達控制,試用一段時間后,黎智豐發現雷達控制的報警裝置靈敏度過高,車輛通行車道時產生的震動頻率或其他金屬物的反射都易觸發誤報警。如何研發出一種識別率達到100%的報警裝置是當時研發團隊面臨的最大技術難題,此時有人提出用地感線圈達到人車識別效果,但經現場調研及查詢相關設備資料發現,該裝置施工難度大、成本高,且車速過快時識別率不高,只適合人工混合車道使用,不符合識別率100%的研發預期。
實踐出真知,黎智豐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帶領研發團隊,從預警裝置的一些關聯技術中尋找研發突破口,并查詢多個視頻資料,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反復試驗,最終決定采用激光反饋開關作為行人與車輛的探測器,解決了識別率過低或過高這一難題。
激光反饋開關探測器安裝在崗亭之間的車道區域,相當于在內外廣場砌筑了一堵無形的圍墻,一旦有行人或摩托車進入到“圍墻”范圍內,報警器就會發出提示音,同時也會傳輸語音播報至收費亭內。此外,團隊還根據車道的不同情況,設計相匹配的電路控制裝置,如人工混合車道采用電強開關感應控制識別人車、ETC車道采用兩組激光反饋開關,通過開關自鎖控制達到人車識別的效果,準確率達到了100%。
該裝置自應用到收費現場以來,短短的幾個月,新墻河收費中心各站點已經通過報警裝置的語音提醒成功攔截行人上高速20余次,大幅度提升了高速公路收費站的安全指數,尤其在車輛通行高峰期,能幫助收費現場工作人員及時勸返并攔截誤入高速公路的行人、摩托車。看似微小的發明成果,對日常管理工作發揮了大作用,成為新墻河收費中心“創新、創效、創優”的一次成功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