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水
我們常說:“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這不意味著要蓄意破壞規定,而是提醒我們在行事之間,“那樣做”也許沒有錯,但“這樣做”顯然會更好。
一介書生,兩鬢染霜;
三余讀書,四十有惑;
五味俱全,六根不凈;
七言八語,九行十業。
虎年春節長假總體比較平靜,單純的高速堵車已很難再占據頭條。倒是有一條車輛因事故被堵數小時以致錯過高速免費時段的新聞,在網上引起熱議。
事情大致經過是這樣的:2月6日,春節長假最后一天,在滬陜高速商洛段,受事故影響,大量車輛在距丹鳳收費站數公里處擁堵,短則5個多小時,長則8個多小時,導致不少車輛出站時已過當天24時,被收取全程通行費,有的多達數百元。
網友對此事持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既然已過免費時段,收費站正常收費無可厚非,要怪就怪駕乘者沒打好提前量,只能自認倒霉;也有人認為,對事故引發的大堵車,正常行駛車輛無責,被堵已經很痛苦,再錯失免費優惠確實很冤枉。
誠然,若嚴格按照政策執行,只要過了免費時段,正常收費就理所當然,畢竟大堵車也不是高速運營管理單位造成的。若因此延長免費時段,具體要延至何時實難界定,且于法無據。但就這一突發情況,筆者還是認為,高速運營管理單位可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出發,對確因事故被堵而錯過免費時段的車主,給予全部或部分通行費減免。而不是以一種“職業冷漠”,僵化地“執行規定”。
細思事件背后,可能還存在另一種職業冷漠。試問這起事故導致超過5個小時的大堵車,真是因為事故情節特別嚴重或處理難度特別巨大嗎?筆者搜遍全網也沒找到當天當地發生重特大交通事故的新聞,理論上如果事故大到一定程度,有關部門不會也不敢隱瞞。據此分析,事故情節不會特別嚴重。網友拍攝的視頻和照片顯示,當天該路段有雨雪,多車相撞,部分車輛受損。處理這樣的事故耗時如此之久,是否至少說明相關部門預案不充分、處置能力和交通組織能力不強、處理效率不高?假設救援人員能換位思考,充分考慮免費時段即將結束這一因素,有沒有可能采取更有效率的方法,爭分奪秒完成處置,恢復交通,避免廣大車主遭受經濟損失?或者即便事故處置難度極大,短時間內難以恢復交通,有沒有積極通過電子顯示屏、車載廣播等手段,盡力告知提醒后續車輛更換行駛路線,從最近收費站下高速,省掉后續一系列麻煩?
事實上,“職業冷漠”在各行各業工作者身上都不罕見。有些人對工作沒激情、沒熱情,對服務對象的處境乃至困境不會換位思考,缺少共情能力。人家都火上房了,他卻能視而不見,按部就班,甚至行動遲緩。反正你急他不急,按程序慢慢來就是,冷漠得像一臺機器。跟這樣的人打交道如墜冰窟,從頭冷到腳,從皮膚冷到心窩。
人的本質是社會性的,誰都不免要跟他人打交道。冷漠和壞情緒會傳遞,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一個人在公司受老板批評,心里不爽,回到家看到沙發上孩子在跳來跳去,把孩子狠狠教訓了一頓。孩子有委屈無處發泄,就會狠狠地去踢身邊的貓。如果自己在工作中對他人沒有善意和溫情,就無法奢望他人對你抱有善意和溫情。
因此,每個人都該敬重自己的職業,不要把它僅當作養家糊口的工具,而應視作實現自我價值、獲得他人尊重的平臺。在工作中保持體諒、善意和同理心,以熱情的態度與人方便,在堅守規則之外,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對面向廣大社會公眾的服務行業尤其如此。
我們常說:“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這不意味著要蓄意破壞規定,而是提醒我們在行事之間,“那樣做”也許沒有錯,但“這樣做”顯然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