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巖
(金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山東金鄉 272200)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森林資源遭到破壞,植物病蟲害頻繁發生,每年都會有大面積的植被遭受病蟲害,嚴重時甚至會影響經濟增長。在這種背景下,將病蟲害防治研究提上新日程、新高度勢在必行。通過科學研究,結合工作實踐,根據當前生態化的植物病蟲害防治要求,采取科學化、現代化、生態化的防治技術措施,實現綠色生態防治,同時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附帶性、遺留性的污染和破壞,以全面提升林業生產的綜合效益,確保農林業可持續的發展壯大。
病蟲害始終伴隨著林業生產,對林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均帶來了很大的威脅。通過對既往林業生產經驗的總結與分析發現,其病蟲害發生原因集中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的突出優勢在于效果明顯、快速,目前來講,國內大多數地區仍使用較多。然而一系列的科學實驗和實際作業實踐證明,不合理使用化學藥劑帶來了很多難以逆轉的嚴重問題。針對化學藥劑的適宜配比和用量,國內沒有統一規定,國外的參考意義也不大,導致很多種植者使用很隨意,不規范,有時大量噴灑,不僅不能有效地防治害蟲,還會影響植物的健康生長。種植者一旦發現防治沒有效果,病蟲害發生反有起勢,就又繼續加大劑量和濃度,在反復接觸化學藥劑后病蟲產生耐藥性,可能會導致藥劑對病蟲害不起作用,降低病蟲害防治的效果。
病害蟲可以利用各種傳播渠道進入林業區域,它是一個反復的過程,這過程的每個階段都很重要,如果在實踐中采取的防治手段有效性不足的話,不僅達不到顯著的防治效果,甚至可能會加重病蟲害。當前我國化學藥劑種類五花八門,市場管理不嚴,門檻低,有些藥劑沒經過嚴謹的試驗就流入市場,根本無法防御病蟲害。不合理地使用化學藥劑不僅會污染土壤、水資源,還可能會導致生物平衡遭到破壞,殺死害蟲的天敵,反而導致害蟲數量增長,引發蟲害。綜上,如果繼續按照傳統模式,單一的選擇化學藥物去處理、去防治,很難在保證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科學有效防治病蟲害。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提出與推行,生態文明建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而人工造林作為林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和主要舉措,得到了大力發展,其能夠相當快速地擴大森林面積,并針對性地推動林業經濟發展。全國各地近些年幾乎都大范圍的開展了人工造林,成本資源投入巨大,在短時間內也確實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生產建設成效。
然而,在實際人工造林過程中,一般都采用單一的速生樹種,這種種植方式使得景觀整齊,養護工作統一,缺點則是沒有樹種搭配,人工純林的自然天敵在種類和數量上都明顯不夠,難以形成穩定、健康的生態系統,森林植物群落結構過于單一,局部生態系統及物種多樣性脆弱。速生樹種雖然具有快速生長、快速成材的優勢,但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相對較差,單靠人工造林的自愈能力很難控制病蟲害,往往一旦有病蟲害發生,就會大范圍地傳播,最終危害到整片人工造林。人工造林的大面積增加,也導致相應的天然林占比降低,抵抗病蟲害的整體能力明顯下降,增加防治難度。
眾所周知,樹木的生長受氣候、土壤和生物環境等很多方面的影響。處于生長期的樹木尤其需要科學管護,如果管護不力或者放任不管,造成林分生長環境陰暗,透光性、透氣性差,很容易滋生大量病菌、蟲害,嚴重者導致樹木死亡、受損。護林管理工作作用不可小覷,但是我國當前的護林管理工作存在很多漏洞,模式粗放,過程不細致,作業效率低。目前多數森林沒有配備固定的護林人員,即便有護林工作重點也集中在森林防火等方面,間伐、修枝、枯死枝清理等撫育措施落實不到位,病蟲害防治工作因缺少資金、護林人員專業素質不達標等原因更是落后,護林管理工作的整體不到位,進一步提高了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隨著林長制的逐步推行,各級林業管理者和從業者開始高度重視護林管理工作,相信病蟲害防治工作也會取得顯著改善。
所有的病蟲害都具有自我進化的能力,因為從更高層次的角度來看,病蟲害本身就屬于是一種自然調節方式,因此不可能被徹底的消除,始終存在客觀的隱患。在林業生產中,不論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方法,終有病蟲害能夠躲過,并逐漸適應新的生態環境,進而實現自我進化,這樣一來,一些固有的防治措施和方法便不再適用。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林業經濟發展處于中等水平,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的作用有限,沒有市場資金的運作投入,顯然不能滿足現階段病蟲害防治所需的試驗研究和實踐操練。
任何的生態系統類型和生態區域,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共同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了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都會蔓延到其周圍,產生連鎖反應。早期,在工業化的發展進程下,我國的整個自然生態環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不論是原生自然森林,還是人工造林,其周圍的區域自然生態環境都有所惡化,如周圍區域的植被環境、水資源環境、土壤環境等遭到污染,這就構成病蟲害的一個重要原因,會使病蟲害發生率升高,而且難以徹底消除。
林業病蟲害的防治長期以來,依賴于化學類藥劑。雖然此法在短時間內成效顯著,可很大程度上消滅一定病蟲害,但隨時間累積,樹木自身整體的抗蟲能力大大削減,更有甚者,樹木彎曲、樹皮剝落、樹木死亡。加快實施植物的無公害防治的技術,為林業的生態平衡、安全提供堅實的保障。首先要科學預防,依法依規加強管理,促進植物的生長及林分的健康發展。其次,無公害防治技術的發展,充分滿足了生態文明建設、林業行業的發展的要求,進一步維護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再次,無公害防治技術是將生物技術、物理技術綜合起來加以應用,與純化學控制的技術相比,節省了時間和人工成本,為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綠色和生態是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標志。在早期的植物病蟲害防治中,過多地使用了化學藥劑,而這并沒有取得理想和長遠的效果,反而造成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如今,在植物病蟲害防治中,必須要采取更加綠色和生態的防治技術手段。首先,積極倡導低毒、高效、對非靶標的生物安全的生物農藥、微生物、生防制劑、仿生農藥、植物性農藥等的運用,進而逐步替代傳統的甲胺磷、殺蟲脒、氧化樂果等高毒、高殘留的化學類的藥劑。其次,要慎用化學藥劑,在防治病蟲害的同時,避免引起二次污染,造成土壤、水資源破壞等。
物理防治技術具有綠色、生態的特點和優勢,具備大范圍推廣和應用的條件。例如,可以采用“多功能的房屋誘捕器”捕殺害蟲,它通過性誘惑、色誘惑、食物等誘惑的途徑,具有綜合性誘捕功能,效率較高;也可以直接采取針對性、目的性強的性誘導劑、食物誘導劑、黏蟲板等來捕殺,避免資源浪費和無效工作;還可采用殺蟲燈,將其懸掛于高度2.5 m的顯眼位置,以保證燈光傳導的全方位性和快速性,這在夏季是一個便捷有效的方法。另外即是進行人工捕殺,但是效率相對較低、工作量繁重,除非必要情況,一般不予采用。最后可推廣應用生物防治技術,不過需要注意進行科學、嚴格的控制。這種技術方式包括天敵防控、誘導防控和禽類防控,如可以引進周氏齒小蜂防治美國白蛾、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蟲等。
任何事情的發生是有規律可循、有征兆可測的,植物病蟲害的發生也是如此,如何把握這些規律,找到病蟲害發生的征兆,精準預測、提前決策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提前制定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將病蟲害扼殺在初期階段,最大限度減少其帶來的危害。實際工作中,應對歷年來林區、城區及其周圍的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全面的數據統計,同時還要分別統計當時的詳細氣象數據和物種情況等。然后再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大數據技術分析,從而得出一些隱秘的關系和征兆現象,以此為指導我們便可以預測病蟲害的發生,并提前做好相關的防治準備工作。在這里主要涉及兩個具體的工作內容,一是對歷年數據的收集、整理、分類,這要求一線的工作人員能夠認真履職做好觀察、記錄,另一個是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后者要求我們能夠設計出一套準確、科學的計算模型。當然,上面這些工作技術在我國還并不算成熟,還需要加強探索。
為了提高林業病蟲害防治的效率和成效,降低人工成本,減少人的工作壓力,在如今的病蟲害防治中,還應當積極加強對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如現代化的遙感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以及無人機、攝像頭等其他各種感知監測設備,均可以在林業病蟲害的防治中發揮突出的作用。如幫助有效的監控病蟲害發生情況,為防控工作發出警報、提供依據等。
在林業生產中,對于病蟲害的防治,必須要引起高度的關注與重視。應客觀、全面分析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原因,并采取科學化、現代化、生態化的防治技術手段,來規避、減小病蟲害所可能帶來的威脅,確保林業生產品質,在推動林業經濟建設的同時,促進自然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和保護,取得最佳的林業生產雙重效益。
護林管理工作有很多環節,病蟲害防治不僅僅只是其中一環,它在其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直接影響著護林工作的成效,所以完善病蟲害防治體系,將其與護林管理工作結合起來,各級林業工作人員和護林人員依據組織構架和規章制度嚴格落實各項工作,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水平和效率。在營林、造林調查和作業設計中,體現科學規劃,采取相應的對策,充分考慮到物種多樣性、生態穩定性等多方面的綜合問題,要控制好速生樹種的種植數量,與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林業生產相配合,逐步建立一個立體、系統、有機的速生樹木、林果、灌木、草本生態體系,豐富森林物種多樣性及生態均衡性的同時,增強其病蟲害自發防御能力。苗木培育、移植、檢疫、化學藥劑使用、病蟲害的預防、監測和管理等各個流程都要有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管理,禁止亂砍濫伐。
加強林業病蟲害的監測和控制。林業病蟲害的發生特點是繁殖能力強、傳播迅速、影響廣泛,極易在短時間內暴發。開展對以往常見林業病蟲害的精準分析,安裝監測工具和設備,將科學技術應用到日常管理中。提前進行植物檢疫,播種前應防治種子病蟲害,植苗時確定苗木本身是否攜帶病蟲害,如發現病蟲害,必須盡快查明病蟲害的種類,及時對植物進行處理。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根據氣候條件選擇適宜樹種,優先考慮鄉土樹種,減少不明病蟲害發生幾率。優質苗木品種往往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同時又對林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起到關鍵作用,雖然當前關于苗木新品種的研究很多,但如何一方面對土壤及生物環境高度適應,一方面又具有較高的抗蟲性還需要時間,因為樹木生長周期長,真正等到樹木發揮雙重作用還需要一系列的科學選育、栽植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