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先云 陳祖琨 杜洋洋 王海濤 蔣玉倩 袁自仙 拜萍 林雪 錢光琴
吳茱萸味辛、苦,性熱,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作用,可用于治療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等[1]。吳茱萸內服、外用均能發揮多種治療作用。穴位貼敷通過對穴位的刺激及對藥物的吸收發揮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吳茱萸具走竄之性,為穴位貼敷的要藥[2],使用吳茱萸進行穴位貼敷,藥少而力專,可通過對賦形劑、穴位的辨證選擇,治療不同疾病。現將吳茱萸穴位貼敷在臨床中的應用綜述如下。
1.1 消化系統疾病
1.1.1 惡心嘔吐張馥麗等[3]在研究中給予使用順鉑聯合化療患者隨機分為2組,2組患者均選取5-HT3受體拮抗劑靜脈注射、胃復安注射液注射雙足三里。試驗組給予醋調吳茱萸貼敷涌泉穴,對照組給予醋調甘草貼敷涌泉穴。研究結果表明醋調吳茱萸貼敷涌泉穴能減少順鉑聯合化療所導致的惡心、嘔吐的發生。陳瑋娟等[4]在研究中將骨科全麻手術患者隨機分為2組,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包括術前健康宣教、飲食指導、體位指導等。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吳茱萸穴位貼敷,用姜汁將吳茱萸粉調勻后貼于患者的上脘、中脘、下脘、內關、合谷。結果表明,試驗組能更好地降低患者惡心、嘔吐的發生率,減輕患者惡心、嘔吐程度,促進患者康復。
1.1.2 胃腸功能障礙徐振海等[5]將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后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組給予禁食禁飲、早期活動等常規護理,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蜂蜜調吳茱萸貼敷神闕、內關、足三里。研究表明,試驗組能更有效地縮短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排便時間,減輕患者的腹脹程度效果更好。林媛媛[6]將腹部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隨機分為2組,給予對照組常規治療,包括禁食禁飲、胃腸減壓等,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穴位貼敷,使用醋調吳茱萸制成穴位貼,貼于患者的神闕、關元、氣海、足三里、上巨虛。研究結果表明吳茱萸穴位貼敷能縮短患者的排氣時間、通氣時間。
1.1.3 便秘黎嬋[7]將骨折臥床患者隨機分組,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如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等,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醋調吳茱萸貼敷神闕穴。研究表明醋調吳茱萸貼敷能有效預防便秘的發生。金衛紅等[8]將腦卒中后便秘患者隨機分為2組,給予對照組常規治療,包括降壓、抗凝、指導患者多飲水、增加纖維素攝入、腹部按摩等;試驗組進行常規治療并合用黃酒調吳茱萸貼敷神闕穴。研究結果表明吳茱萸貼敷能更有效地縮短患者首次排便時間,增加排便次數,減輕口苦口臭、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胃腸道不良反應。黃秋芳[9]通過臨床研究指出吳茱萸貼敷神闕能減少非手術治療的腰椎骨折患者術后便秘的發生率。
1.1.4 腹瀉吳茱萸是穴位貼敷治療腹瀉常選用的藥物之一[10]。肖瑜等[11]將危重癥腹瀉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組在給予抗感染、調節內環境的基礎上口服雙歧三聯活菌,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姜汁調吳茱萸貼敷神闕穴,試驗組能更有效地減輕腹瀉對肛周皮膚的損害程度。陳欣等[12]將腸內營養相關性腹瀉患者隨機分為2組,給予對照組抗感染、蒙脫石散、益生菌等常規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穴位貼敷,由姜汁調吳茱萸制成,于脾經當令之時,即己時貼于神闕穴。研究表明吳茱萸穴位貼敷能改善患者的腹瀉,提高腹瀉治療的臨床療效。
1.2 神經系統疾病
1.2.1 失眠項英美等[13]將骨科圍手術期失眠患者隨機分為2組,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包括提供良好的睡眠環境、做好患者心理護理、指導患者聽音樂等。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醋調吳茱萸貼敷涌泉穴。研究結果表明吳茱萸穴位貼敷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改善患者情緒、增加患者睡眠時間,并且能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任慧霞[14]將老年精神病失眠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根據患者病情采取相應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口服利培酮,抑郁癥患者口服奧氮平),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吳茱萸穴位貼敷,選取穴位為涌泉、太沖、太溪,試驗組在改善患者睡眠質量、生活質量、認知功能方面優于對照組。
1.2.2 不寧腿綜合征朱亞瑾等[15]將透析并發不寧腿綜合征的患者隨機分組,2組患者均口服加巴噴丁膠囊,試驗組加用醋調吳茱萸貼敷涌泉穴,結果表明試驗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能更好地減輕患者的癥狀、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
1.2.3 眩暈宗振勇等[16]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暈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口服尼莫地平,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醋調吳茱萸貼敷涌泉穴。結果表明試驗組能更好地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的眩暈癥狀,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孫玉芝等[17]指出吳茱萸貼敷涌泉穴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的眩暈癥狀、降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等血液流變學指標。
1.2.4 頭痛鄭裕紅等[18]將肝陽頭痛患者隨機分為2組,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醋調吳茱萸貼敷涌泉穴,結果表明吳茱萸穴位貼敷結合常規護理療效優于單獨應用常規護理,且能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
1.3 心血管系統疾病
1.3.1 高血壓病馬素起[19]在研究中將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2組,給予對照組口服絡活喜,試驗組在口服絡活喜的基礎上進行醋調吳茱萸貼敷涌泉穴。試驗結果表明吳茱萸貼敷涌泉穴能輔助降低患者血壓,改善患者癥狀。蔡銀萍等[20]將高血壓病(肝陽上亢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給予降壓、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規治療,并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降壓;試驗組再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醋調吳茱萸貼敷太沖穴與涌泉穴。研究結果表明吳茱萸穴位貼敷結合常規治療能改善患者的頭痛、眩暈、急躁易怒等中醫證候,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舒張壓與收縮壓,療效優于對照組。
1.3.2 緩慢性心律失常徐佳悅等[21]將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常規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穴位貼敷,將吳茱萸粉用水、米醋、生姜汁按 1∶1∶1比例混勻后制成穴位貼,貼于患者的內關、膻中穴。結果表明試驗組能增加患者24 h平均心率,療效優于對照組,還有助于改善患者心悸、氣短、胸悶、頭暈等中醫證候。
1.4 其他系統疾病
1.4.1 呼吸衰竭許媚媚等[22]將呼吸衰竭患者隨機分為2組,給予對照組化痰藥、抗感染、輔助排痰等常規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穴位貼敷,貼敷藥物為吳茱萸粉,并用姜汁調成糊狀,貼于天突穴、定喘穴與肺俞穴。研究表明吳茱萸穴位貼敷能增加患者24 h排痰量,降低患者的痰液黏稠度,能有效排痰,穴位貼敷療效優于常規治療。
1.4.2 下肢腫脹劉亞魁等[23]將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與護理,包括鎮痛、抗血栓、抬高下肢、功能鍛煉等;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試驗醋調吳茱萸貼敷涌泉穴,結果表明醋調吳茱萸貼敷涌泉穴結合常規治療能更有效地減輕患肢腫脹程度、縮短腫脹持續時間、增加患側膝關節屈曲度數、減輕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適度、促進功能恢復。
1.4.3 發熱韓選明等[24]感染性發熱患兒隨機分為2組,均進行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療,在此基礎上給予對照組口服布洛芬混懸液,給予試驗組醋調吳茱萸貼敷涌泉、大椎穴,研究結果表明吳茱萸穴位貼敷具有退熱效果。
1.4.4 痛經祁蓉[25]將痛經(寒凝血瘀型)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進行解痙、鎮痛類藥物,試驗組進行姜汁調吳茱萸貼敷氣海、關元、子宮穴,結果表明姜汁調吳茱萸貼敷能降低痛經的發病率。盧阿娜[26]通過動物實驗指出吳茱萸堿能緩解寒凝血瘀型痛經。
1.4.5 其他吳茱萸穴位貼敷還用于治療麥粒腫[27]、氣管插管患者的咽痛[28]。腦癱患兒流涎癥狀[29]、小兒皰疹性咽峽炎[30]、牙痛[31]、呃逆[32]、復發性阿弗它性口腔潰瘍[33]等,均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2.1 穴位貼敷的作用機制研究《穴敷療法聚方鏡》[34]中指出穴位貼敷療法多采用上病治下,下病治上的方法,通過兩方面發揮作用:①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穴位是臟腑氣血匯集之處,穴位貼敷療法通過對經絡穴位的刺激,發揮治療作用;②使用不同性味的藥物進行貼敷,可通過滲透作用進入皮膚經絡,通過藥物的“歸經”作用,到達臟腑,發揮“以氣調氣”的治療作用。穴位貼敷的藥物通過皮膚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后發揮治療作用,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能維持一定的血藥濃度,降低藥物的毒性及不良反應,減輕患者痛苦[35]。角質層是阻礙了藥物的吸收最主要的皮膚層[36],劉霞等[37]研究指出穴位部位的皮膚電阻、角質層厚度低于非穴位部位皮膚,更有利于藥物的吸收和傳輸,且藥物能持續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發揮治療作用。宋亞剛等[38]認為 “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是中藥外用發揮療效的機制之一。田碩等[39]指出中藥外用通過“微作用、微刺激、微吸收”,即“三微調平衡”發揮療效。因臍部有豐富的動靜脈網、淋巴,藥物滲透性好;血管、交感及迷走神經的密集分布,使得臍部對于藥物刺激的敏感度較高,利于信息的傳導[40],故穴位貼敷多選用神闕穴。
2.2 吳茱萸的作用機制研究吳茱萸主要成分包括吲哚類生物堿、諾酮類生物堿、苦味素、揮發油、黃酮等[41]。吳茱萸能通過激活相關受體、炎性因子來發揮產熱、減脂、抗炎的作用[42]。吳茱萸堿和吳茱萸次堿具有透皮速率低、滯留時間長、蓄積量低的透皮特性[43]。趙琦等[44]通過動物實驗研究指出,吳茱萸外用時,吳茱萸堿的滲透性高于吳茱萸次堿,更好吸收;吳茱萸次堿的皮膚滯留量高于吳茱萸堿,能持續發揮作用。吳茱萸的主要成分吳茱萸二胺能調節腸道菌群,減輕腸道炎癥反應,降低結腸癌發生的幾率[45]。吳茱萸堿對腸道活動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刺激便秘大鼠的空腸收縮,改善便秘[46];也能抑制亢進的腸蠕動,發揮治療腹瀉的作用[47]。吳茱萸次堿能通過抑制膽堿能神經而發揮抑制小鼠胃腸運動的作用[48]。吳茱萸次堿能減輕應激對大鼠胃黏膜損傷[49],去氫吳茱萸堿能縮小大鼠胃潰瘍面積[50]。吳茱萸水提物和吳茱萸堿能通過增加小鼠下丘腦γ-氨基丁酸A受體亞單位的表達,發揮調節因咖啡因引起的睡眠障礙及興奮狀態[51]。吳茱萸堿能降低腦梗死體積、腦組織含水量,保護缺血損傷的腦組織[52]。吳茱萸次堿能改善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小鼠的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53]。吳茱萸堿和吳茱萸次堿具有一定的抗動脈粥樣硬化的功能[54]。吳茱萸水煎劑能通過興奮α受體促進內皮完整的胸主動脈的收縮[55]。吳茱萸次堿能通過增加心肌鈉鉀ATP酶和鈣ATP酶活性、抑制鈣調磷酸酶的活性,調節細胞內Ca2+,發揮改善壓力負荷型心肌肥厚[56];還具有改善肺動脈高壓大鼠的血流動力學、抑制右心室重構的作用[57]。吳茱萸次堿能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Ⅱ,減少心肌細胞肥大[58]。吳茱萸次堿可能是通過降低血漿血栓素水平、增加6-酮-前列腺-F1α、心房鈉肽的表達及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發揮降壓作用[59]。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病理基礎之一是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與表型轉化,吳茱萸次堿能抑制由血管緊張素Ⅱ誘導的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與表型轉化[60]。賦形劑對藥物的滲透吸收具有促進作用,吳茱萸制成穴位貼時多采用醋、姜汁、蜂蜜作為賦形劑。醋具有理氣、行水消腫、解毒的功效,都暖等[61]研究指出加酸后能增加吳茱萸堿的含量,增加24 h透過率,可能是由于吳茱萸堿轉化為吳茱萸堿鹽,更易于透過皮膚。姜汁具有升發之性,能溫中散寒止嘔,與吳茱萸合用能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蜂蜜被稱為“天然吸收劑”,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對皮膚無刺激性,具有緩急止痛的功效。
《長沙藥解》提到:“吳茱萸辛燥之性,瀉濕驅寒,溫中行滯,降胃逆而止嘔吐,升脾陷而除泄利,瀉胸膈痞滿,消腳膝腫痛,化寒痰冷飲,去噯腐吞酸,逐經脈關節一切冷痹,平心腹胸首各種寒痛……”。吳茱萸性溫,內服能溫里散寒止痛;味苦,外用時具有降逆、引熱下行的功效[62],故能治療虛火上擾心神所致的不寐。吳茱萸能培土補中,疏肝降逆,能治療土虛木郁,胃氣上逆,濁氣上沖導致的惡心、嘔吐、頭痛。吳茱萸辛燥,不僅能溫中導滯,治療陽虛所致的便秘;還能燥濕散寒止瀉,治療脾氣下陷,不能升清所致的泄瀉;還能治療寒凝心脈、心陽不足所致的心悸。“吳茱萸味極辛,辛屬金,金平木,故為驅逐肝風之要藥”(《神農本草經》),能治療因肝風內動、肝氣上逆所致的高血壓病、眩暈。吳茱萸還能消腳膝腫痛。中醫外治專著《理瀹駢文》指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臨床行之有效的方劑都可以熬膏或磨粉制成穴位貼外用以預防、治療相應疾病,且具有藥物內服不具有的優勢,如藥物能直接經皮吸收,能避免首過效應、胃腸道反應,能持續給藥,維持血藥濃度[63]。故吳茱萸穴位貼敷不僅能治療惡心嘔吐、腹瀉、痛經等疾病,還能應用于失眠、高血壓病、心律失常等疾病,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雖然吳茱萸穴位貼敷在臨床上針對不同疾病均能發揮一定的治療作用,但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探索吳茱萸穴位貼敷的優勢病種,辨證選取治療穴位、賦形劑,更好地發揮其優勢。并可結合中醫時間醫學,探討吳茱萸穴位貼敷的最佳貼敷時間及貼敷時長。吳茱萸穴位貼敷由于劑型、賦形劑的不同,藥物的吸收效率也會存在差異,需要通過對劑型及賦形劑的選擇,不斷提高穴位貼敷藥物的吸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