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東 劉翠翠(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省轄區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居全國第6位。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3125萬人,全國31省份排名第20位,典型地廣人稀的省份,平均每家農戶房前屋后“菜園”面積可達1畝以上。開發利用以往閑置不起眼的小菜園,成為發展地方特色庭院經濟、高端綠色有機果蔬、拓寬農村經濟增長、助力農民脫貧增收的有效途徑。2018年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制定了《黑龍江省“菜園革命”示范村建設實施方案》,在全省范圍內掀起了菜園開發利用建設工作的熱潮。全省農村庭院經濟從個體單打獨斗實現整村合縱發展的創新轉變,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變成了農民的“創收之所”。
2022年初,省農業農村廳印發了《黑龍江省菜園開發利用建設實施方案》,全省各地按照實施方案總體要求,積極探索發展“綠色花園式庭院經濟”新理念、新渠道和新模式。各地立足實際庭院基礎條件、區域位置、市場需求和農戶意愿,有效整合地方資源,圍繞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品種,全力推進菜園開發利用建設工作。
據農業調度數據顯示,2022年全省已建成菜園開發利用總面積達70萬畝,占農村菜園總面積的36.75%,黑龍江菜園開發已初步形成了“小菜園、大產業”的發展態勢。
黑龍江省菜園開發利用工作自2018年“菜園革命”啟動以來,逐漸成為全省調優種植結構、培育農村經濟新增長點、助力農民脫貧增收的“村級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庭院經濟是創富于民、增富于民、藏富于民的富民產業。菜園開發利用在全省結構調整囿于選擇局限形勢下,在農村庭院中開辟一片結構調整的新陣地,聚合散戶小菜園,建立村級大基地,全省有序引導“荒草園”“垃圾園”“廢棄園”和“大田園”實現了向“菜園”轉化,有效推動了全省種植結構調寬調優,開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路徑。
菜園開發利用的庭院生產管理精細,綠色化水平較高,品質優于市場產品。據檢測顯示,“小園柿子”果實中維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質、果膠含量和糖酸比均較常規栽培產品高3%~5%;“小園油豆”嫩莢外觀亮麗、纖維少、肉質面、營養豐富、口感好,維生素C、蛋白質、可溶性固形物及干物質含量分別高于普通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纖維素含量0.26%,低于常規栽培水平3.5%。
推廣“企業+社會服務組織+農戶”模式,由企業與技術服務組織簽訂協議免費為農戶提供全程技術服務,農戶種植庭院蔬菜,企業回收蔬菜產品,這樣既解決了農戶銷售問題,也解決了企業高質量蔬菜加工原料問題,實現雙贏。同時,“菜園”的美化建設帶動村容村貌不斷增添魅力,逐漸成為城里人向往的旅游勝地。農家院、小作坊、鄉村游等休閑文旅產業日新月異,帶動物流、包裝、生產資料等相關產業鏈、價值鏈建設不斷完善。
開發“菜園經濟”已成為全省農村脫貧攻堅、農民增收致富的新經濟增長點。通過發揮典型示范作用,農民增收致富不斷創新模式,“小菜園”蘊含著“大效益”,農民依靠“菜園經濟”自給有余、富余有銷、產出有效。蘭西鎮永久村東黃崖子屯和頭道溝子屯發展“小菜園”,總種植面積100畝,平均每戶種植面積500平方米,戶均年增收4000元。
黑龍江省的農家院子面積較大,隨著近年來農村人口外流務工人數不斷增加,荒而不用的問題十分突出,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又影響了村容村貌。加之農村剩余人口缺少有效勞動力從事“菜園”種植,導致部分地區菜園建設推進效率不高。
一部分農民因受文化、信息、技術、資金等因素的制約,對菜園開發仍停留在傳統思維階段,品種選擇上缺乏創新意識,隨意性較大,對綠色種養技術缺乏系統認知和學習,特色品種偏少,不能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長期發展后勁不足。
部分鄉村的庭院內水源井、水利灌溉設施少,棚室發展緩慢。部分村屯的庭院內利用空間大,但缺少配套建設資金,僅能依靠傳統種植,上市期集中,難以實現優質優價,僅靠周邊庭院經濟開發致富的帶頭人,很難解決技術、培訓、指導問題,導致深層次庭院開發難度大。
小院經濟起步時間較短,市場認知和對接是薄弱環節,一部分農民缺少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和科學性引導,與上游市場對接較難,距離形成大產業尚有很長一段路程要走。
以“一圈兩廊兩帶”為核心,即重點圍繞哈爾濱市周邊“1小時經濟圈”、大慶-齊齊哈爾棚室經濟長廊、綏化“蘭明青望海”寒地黑土蔬菜產業經濟長廊、牡丹江-綏芬河和佳木斯-伊春果蔬產業經濟帶,結合全省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各級政府整合相關項目發展資金,開展“以獎代補”政策支持,加快完善核心區庭院基礎設施。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支持力度,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帶動農戶自主投資投勞,實施整村整鄉推進,深入實施“巾幗生態小菜園”工程,輻射帶動全省村屯實現“菜園建設”規模化、一體化、有序化發展。
依托各村主導產業,開發特色產品,打造庭院經濟、“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堅持綠色發展,提升生產質量水平,培育一批特定地域、特殊品質、特色品種,賦予農耕文化的“菜園”產品品牌、地域品牌和企業品牌,實現產出有效益、產業有訂單、產品有銷路。樹立村級、縣級示范典型,強化典型宣傳,擴大示范村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科學制定規劃,發展特色經營,進一步吸引廣大青壯年勞動力回歸田園。
依托當地物流、包裝、加工、旅游、網絡等二三產業,延長“菜園”經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加快打造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農旅新模式,探索村社一體化、集體化發展新道路,加快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菜園”的專業化發展新格局,創新私人訂制、線上銷售、眾籌互聯等多元化營銷模式,推進菜園產品品牌化、模式多元化、經營組織化,實現自給有余、富余有銷、產出有效,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