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黑龍江大學)
在“一帶一路”建設及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國家及區域經濟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本科專業教學改革源于社會需求、行業要求、學生發展的綜合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務類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體系、課程內容等,有利于解決重文化教育輕德育教育,課程思政意識不足,德育教育缺失問題。國際貿易是涉外經濟活動,要充分體現國家經濟領域的外交政策。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的開展必須重視與德育教育的融合。“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本科專業教學改革有利于解決如何通過主干課程教學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積極引導當代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提升學生的自身修養與職業素養。
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課堂時間較長,學生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參與度不足等問題。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入,教學方式應該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如何打造“互聯網+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為教學帶來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以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適應“新冠疫情”對新業態新的發展模式的要求迫在眉睫。
國際性人才需要具備國際化視野,了解學科和行業發展的前沿動態,如何教研相長,以教帶研、以研促教,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理論與知識,保證教學內容與質量的不斷更新與提高,這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面臨的重要課題。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專業教學體系的中心內容,是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本科專業教學改革有利于避免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技能的脫節,促進人才培養與國際經貿活動相適應、與國際慣例相接軌,保持其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專業教育為創業教育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創業教育為專業教育效果的展現提供了平臺。“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本科專業教學改革有助于充分利用專創融合,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相補充,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
時刻以先進的教學思想為理念,加強“專業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融合,立德樹人,激發同學們的愛國情懷,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全方位的審視和改革。結合“一帶一路”建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服務地方經濟的人才需求背景,創建應用型課程培養目標,對接國家、區域經濟發展、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構建推進“教書育人與自我提升”相融合的學習機制,立德樹人。課程介紹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多環節提升教師與學生的思政意識,在課內教學、課外活動、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引導同學愛崗敬業,培養具有優質職業素養的國際貿易人才。
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傳統教學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同時也催生了新的業態、新的商業模式。應用型本科專業課程應不斷進行教學方式改革和教學手段的更新。利用“互聯網+教育”開展一定程度的數字化教學。遵循現代教育理論和規律,實現學習軟件環境的數字化。利用校園網“自主學習平臺”這一數字空間,將課程資源,包括圖書、講義、課件等,全部數字化。提升傳統資源的利用效率。發揮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作用,實現學習硬件環境的數字化。發揮手機和無線網絡的優勢,實現教學方式的數字化。通過互聯網,實現實時在線簽到、答題、討論、練習,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們上課的積極性、主動性。
加強教學與科研工作相結合,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把科研引入教學過程中,使教學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研究探索的過程。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某一課程的基本知識,還向學生介紹課程發展的狀況、最新動態及研究方法等,使學生對所學的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組織學生參加科學研究活動,參與教師課題,指導學生承擔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在課堂講授、課堂討論、自主學習、畢業論文撰寫等環節中體現科學研究的要素,以教帶研,以研促教。
國家、社會需要既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實踐操作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實踐教學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對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社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必須從以往的單純課堂教學中掙脫出來,課程設置體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設置“外貿實踐技能課程群”,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課時分配應給實踐環節留有余地,使學生從“課本”學習過渡到“課本+實踐環節”這種新的模式中。在新的模式中,最大的好處是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以增強,使學生踏上社會就能使用該知識。通過校內“外貿實習平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實現校內實踐,校企合作,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創立以成果為導向的“課項賽”“課證賽”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授課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組成創業團隊,孵化創業項目,舉辦校級“國際貿易精英挑戰賽”“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并參加國家級“國際貿易競賽”和“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創業”挑戰賽”。
國家和社會對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用型本科專業應該與時俱進,以“需求為導向”,及時調整育人目標,推進教學方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