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 平,趙曉明
(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6)
存在句是人類語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句式,是表示事物存在性的語言形式。漢語中的存在句是表現事物的“存在關系”即事物的空間位置關系的:“某處有某物存在”(1)儲澤祥:《漢語存在句的歷時性考察》,《古漢語研究》1997年第4期。,是一種很有特色的語言現象,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傳統的研究注重對存在句的描寫和分類。隨著認知語法、構式語法的興起,存在句的研究逐步深入,但是主要成果集中在動態存在句,對存在句的其他小類如“是”字存在句的研究尚不充分,以往研究的焦點在于“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的區分以及“是”字存在句的成句條件等。目前“是”字存在句表存在義還是表判斷義,學界尚存在一定爭議,“是”字存在句形成機制尚不明確。我們將從構式語法的角度對這些問題做進一步考察。
現代漢語中存在句是一類構式,其構式義為“某地方存在某事物”,我們將構式形式表述為:NP處+V+NP。根據構式理論的基本主張,構式本身具有意義,該意義獨立于構式中的詞語而存在(2)Adele.E.Goldberg:《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吳海波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頁。。當構式中動詞為“有”時構成“有”字存在構式。無論是從“有”字存在構式的來源還是其使用頻率,我們都認為“有”字存在構式是存在構式的原型構式,“有”字存在構式的意義就是存在構式的中心意義。當動詞為“是”就形成“是”字存在構式,“是”字存在構式是由存在構式中心意義擴展得到的一種最經濟的表達,有其獨特的語義和語用價值。
構式語法的一個基本假設是:簡單句構式與反映人類經驗的基本情景的語義結構直接相聯(3)Adele.E.Goldberg:《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第5頁。。這體現了語言中的象似性原則。象似性指句法結構,甚至是句法規則是非任意的,是有理有據的,也可以說是句法結構與人的經驗結構之間的一種自然的聯系(4)柯招榕:《從認知語法角度探討存在句結構》,《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有”字存在構式反映了人們在感覺“存在”時的直觀體驗——在一個地方存在一個物體,具體用法例如:
(1)地上有鍘刀,還有些木工用具和些新劈下來的木片。(冰心《冰心文集》)
例句(1)的存在義不是“有”帶來的。“有”的本義為“持有、擁有”,“有”字常用結構“NP1+有+NP2”的基本義為領有,“有”字存在構式的存在義是構式整體表示的,構式作為一個整體儲存于語言知識庫。構式語法認為,構式義來自于動詞與構式的互動,“是”與存在原型構式的互動決定了“是”字存在構式的構式義及構式結構、語用等特點。
構式語法認為,“構式組成一個由承繼關系聯接的網絡,而且這些承繼關系是具體構式的許多特征存在的理據”。“有”字存在構式與“是”字存在構式處在這個存在構式網絡不同的節點,它們之間存在統制與承繼的關系。基于語言表達的需要,“是”字存在構式也在不斷繼續擴張、分化出語義語用語形有所差異的微觀子構式。我們把“是”字存在構式放在構式網絡中考察,有助于發掘微觀子構式的形成演變機制及表義特點。“是”字存在句作為漢語的特殊句式,是第二語言學習的難點之一。本文從構式的角度,對“是”字存在構式進行細致的分類,視不同微觀子構式為“是”字存在構式的微構式,探究各類微構式的特點,根據構式演化相關理論推測各類微構式之間的演變關系,初步構建一個“是”字存在構式層級體系。一方面可以作為現代漢語存在構式研究的重要補充,另一方面可以加深我們對現代漢語不同構式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認識。
具體構式的意義源于詞項和構式固有意義的整合,這種整合是動詞與構式的互動整合,這種語法運作既是自上而下也是自下而上的(5)Adele.E.Goldberg:《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第23頁。。“是”字存在構式的構式義是存在構式與動詞“是”互動形成的。存在構式的中心意義為“某地方存在某人或某物”,本質上是用來表達“關系類經驗”的(6)鄧仁華:《漢語存在句的系統功能語法研究》,《現代外語》2015年第2期。,即存在物的位置問題。構式的論元角色為存在處所、存在主體。在構式結構形式上,二者之間還需要聯系動詞進行鏈接。
“是”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極高,其詞性、用法一直存在爭議。“是”是虛詞還是實詞?是詞匯詞還是語法詞?“是”的基本功能是什么?這些爭議反映了“是”字本身的復雜性,這一復雜性也必定體現在“是”字存在構式之中。關于“是”的來源,學界尚沒有定論,《說文解字》:“是,直也,從日正。”段玉裁注:以日為正則曰是。從日正會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肖婭曼認為,“是”的意思是對某一對象合乎“日”這一標準的肯定結論,其完整的判斷過程有三個要素:判斷標準(日)、判斷對象(物)和判斷關系(是)。“物”與“日”相符就是“是”,這種判斷對象與判斷標準相符合、相一致就是“是”的本義(7)肖婭曼:《漢語系詞“是”的來源與成因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成都:四川大學,2003年。。從王力(8)王力:《中國文法中的系詞》,《清華學報》1937年第1期。、楊適(9)楊適:《古希臘哲學探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85頁。等人的詞源考察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的來源如何,做何詞性,“是”字前后成分的語義關系都是一致的,都通常具有等同、類屬或一致的關系,這是“是”所在句型的一個基本語義結構。動詞“是”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作判斷動詞,最常見用法是放在兩個名詞(詞或短語)中間(10)呂叔湘:《呂叔湘全集(第二卷)漢語語法論文集》,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24頁。。我們認為,判斷動詞“是”構成的“是”字結構也是一種構式,從語用上來說,“是”標示其前為主題,其后為論述,語用功能表判斷,這種語義結構和語用功能決定了“是”字存在構式的構式義及語用特點。
“是”連接的兩個名詞所指的事物間的關系具有強烈的時間持續性(11)石毓智:《判斷詞“是”構成連詞的概念基礎》,《漢語學習》2005年第10期。,這種時間持續性與“存在”的持續性是一致的。我們認為這是“是”能進入存在構式的概念基礎。“是”進入存在構式后,其參與者角色與存在構式論元角色相融合。角色的特定組合表示與人類經驗有關的情景,并且與論元結構構式相聯(12)Adele.E.Goldberg:《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第38頁。。現實情景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在某處存在某物,且這種物完全占據某處。說話者有表達這種情景的需要,當語言中缺少相對應的構式,說話者就會積極創造一種最適合、最經濟的方式來傳遞信息。Langacker認為,語言是根據某些概念原型組織的。人們在創造新表達時傾向于參照先前已有的構式,在這一過程中類推思考、隱喻思維發揮重要作用(13)蘭蓋克:《認知語法基礎(第二卷)描寫應用》,牛保義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306頁。。
據付義琴考據,上古時期就已出現判斷型存在句(14)付義琴:《“是”字存在句的來源》,《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7期。,如:
(2)海、岱及淮惟徐州。(《尚書·夏書·禹貢》)
(3)黑水西河惟雍州。(《尚書·夏書·禹貢》)
此類判斷型存在句存在處所為處所名詞,存在主體也是處所性名詞,二者在性質上為一致的關系,結構表述為“NP處+準系詞+NP處”。
在《尚書》中,我們也發現一類表存在的“有”字結構:
(4)其克從先王之烈,若顛木之有由蘗,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尚書·商書·盤庚上》)
(5)商今其有災,我興受其敗;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尚書·商書·微子》)
這類“有”字結構有別于典型的表領有/領屬的“有”字構式,“有”前成分表處所,其后成分為存在物,結構表述為“NP處+有+NP”。
“是”出現判斷詞用法之后,人們在表述“在某處存在某物,且這種物完全占據某處”這一情景時,判斷型存在句及“有”字存在構式都是“是”字存在構式形成的重要參考。根據有關“是”字存在構式來源的研究,最早出現的“是”字存在構式如:
(6)先主明旦自來至云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三國志蜀書趙云傳》)
(7)于江曲起樓,樓側悉是桐梓,森聳可愛,居民號為桐亭樓。(《水經注漸江水》)
構式中存在處所含有周遍性的表意成分,“是”前常出現表示總括的范圍副詞,如悉、皆、盡等。
根據Goldberg對構式承繼聯接的相關理論,這類“是”字存在構式是以“有”字存在構式意義為基礎的多義形式之一,其構式義為:某處存在某物,且某物完全占據某處。這類“是”字存在構式的表達與存在物的“量”有密切關系,存在物具有充溢性。借用量范疇中“全量”這一概念來描述這種充溢性,我們把這類“是”字存在構式稱為全量凸顯“是”字存在構式(C1),根據這類構式出現的時間及構式語法“情景編碼假設”,視全量凸顯“是”字存在構式為“是”字存在構式的原型構式。可見,從存在構式中心意義擴展出的“是”字存在構式,人類的認知凸顯思維發揮重要作用。具體用例如:
(8)木頭上全是螞蟻。(《科技文獻》)
(9)遍地是金子。(沈從文《長河》)
(10)外面已是一片昏暗。(夏洛蒂·勃朗特《簡·愛》)
學界對“是”字存在構式的結構描寫一般是在和“有”字存在構式結構特征對比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多以探討二者可以替換的條件為目的,專門對“是”字存在構式結構描寫的并不多,我們將從“是”字存在構式的微構式差異性特征入手,深化對“是”字存在構式的認識。
全量凸顯“是”字存在構式表示存在物以完全占據某處的方式存在,凸顯全量。全量的表達一般要求構式中存在能體現全量的成分,表示全量的成分可以出現在“存在處所”“謂詞”和“存在主體”任何一個部分,具體情況如下:
在“存在處所”處體現全量,“存在處所”一般有如下成分:“整個”“滿”“渾”“遍”“X周圍”“四周”“到處”。相應的,謂詞“是”前一般有“都”“盡”“凈”“全”“滿”“處處”“到處”等副詞修飾。如:
(11)遍地是仇人,到處是冤家,教堂里也在流血廝殺,每個商旅都逃不過城門關卡。(歌德《浮士德》)
(12)架上滿是中國書,外國書,《理想之良人》自然也在內。(魯迅《彷徨》)
(13)湖的周圍全都是片片蔥蓊的蒲公英。(《人民日報》2003)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副詞的語義指向存在不確定性,當謂詞“是”前為“都”“盡”“全”等時構式義不一定是表全量的,我們要結合語境對此進行判斷。如:
(14)屋子里全是婦女。(自擬)
當副詞“全”語義指向“屋子里”,此時句子側重屋子里滿是婦女的存在狀態;當“全”語義指向“婦女”,此時句子側重的是對人的同質性判斷,即都是婦女。
“存在主體”也可以體現全量,當存在主體為一種抽象性的存在,本身具有充溢性,或者通過“存在主體”中的修飾語表示。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1.存在主體為一種抽象性的存在,如景象、氣味、聲音、神情、寂靜等,呈現完全占據存在處所的狀態。
(15)閩西農村到處是“鄉村四季無閑人”景象。(《人民日報》1995)
(16)她把臉別了過去,臉上卻是一種冷淡而強硬的神情。(張愛玲《半生緣》)
2.存在主體用表“數量無限”的詞語修飾。漢語中表數量無限的詞語有無數、數不盡、成千上萬、綿延不絕、星羅棋布、密密麻麻、川流不息、絡繹不絕、不計其數等。如:
(17)沿路是綿延不絕的海北草場和時隱時現的青海湖,而比賽的終點則是享譽世界的鳥島。(《人民日報》2003)
(18)路上是數不清的各色的自備馬車、載客馬車、商店馬車和帶篷馬車。(赫·齊·威爾斯《大戰火星人》)
(19)24小時,驛道上都是川流不息的人群。(《人民日報》1999)
3.存在主體用表“遍布狀態”的數量短語修飾。該數量短語主要由一片、一團或一+與空間同指的借用量詞構成,如:一屋子、一池。
(20)倒塌的屋后,是一片45度的山坡地。(《福建日報》2008)
(21)室內是一屋子的溫暖。(瓊瑤《在水一方》)
4.量詞重疊形式:一AA,一A一A。漢語中有的量詞重疊可以表示全量,如一個個、一碟一碟、一堆堆等。
(22)周圍是一堆一堆的黑乎乎的外套。(施篤姆《一位默不作聲的音樂家》)
(23)周圍是一個個小庭院,到處都是開滿紫紅小花的葉子花植物。(邁克爾·里德帕思《交易場》)
根據我們的統計,全量凸顯“是”字存在構式全量成分可只出現在“存在處所”“謂詞”和“存在主體”任一處,如例(8)(9);也可出現任兩處,如例(22);還可以三處都出現,如例(13)。全量成分出現在不同位置構式在表義、語用上會有細微的差異。
語義信息以及焦點成分、話題性、語域等語用信息都應該在構式中得到表達(15)Adele.E.Goldberg:《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第7頁。。作為一類構式在語用上有共性,存在構式的語用共性表現在該類構式是以表現事物的存在性和存現關系為基礎的,在此基礎上對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情狀加以一定描繪,多用于場景描寫、人物描寫等。全量凸顯“是”字存在構式同樣具有描寫性,描述存在處所的狀態,即存在主體完全占據存在處所的狀態,但是這種全量的存在狀態一般帶有說話人的主觀評價。因為存在主體的量達到什么程度算是完全占據存在處所對于說話人來說是有個體性差異的,也就是說存在主體的充溢性是帶有主觀評價的量,所以全量凸顯“是”字存在構式往往具有主觀凸顯性,帶有一定夸張的意味,以引起聽話人的注意。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 “自我”的印記,這就是語言的主觀性(16)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7期。。全量凸顯“是”字存在構式是一種主觀性表達。
作為存在構式的一類擴展構式,全量凸顯“是”字存在構式的語義焦點是表示全量的成分,當這種全量成分主要在“存在處所”“存在主體”出現,這時C1側重于客觀的場景描寫,但也能體現出作者或說話人的某種情感態度。如:
(24)走不多遠,柳生來到一河流旁。河兩岸是一片荒涼,幾棵枯萎的柳樹狀若尸骨。(特威西格耶·杰克遜·卡古瑞《那卡的曙光》)
(25)遠處是一片寂靜的雜樹叢,還殘留著許多火紅的和金黃的樹葉。地上雖寒冷潮濕,天空卻很晴朗。太陽升了起來,赫煜、平靜而美麗。“十八年!”乘客望著太陽說。(狄更斯《雙城記》)
(26)這是一座有三五十戶人家的小村。四外群山環抱,山上是一片一片的松林。團部和各營都散布在松林里休息,只派各單位的炊事員到村里做飯。(魏巍《東方》)
例(24)(25)都是小說中的場景描寫,渲染一種荒涼的氣氛,襯托人物悲涼的心境。例(26)是對小說中環境的描寫,對松林的描寫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人事景互相映襯。
當全量成分以“是”前的副詞體現,情境描述往往具有夸張意味,體現了作者或說話人的主觀評價,體現其特殊的語用。
1.全量凸顯“是”字存在構式體現作者/說話人的主觀認識
(27)今天的學校缺少的不是競爭,而是合作。學校和現實社會一樣,到處都是“沖突”——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教師之間、領導被領導之間都存在著沖突。(《科技文獻》)
例(27)中,作者主觀認為在學校里有太多的沖突,缺少合作的良好關系。
2.全量凸顯“是”字存在構式體現作者/說話人的態度情感
(28)歸途到了莫愁湖,真是太傷情了!一半已淪為稻田,勝棋樓墻上滿是“名人留跡”;秦淮河是一道臭水;畫舫更難看。(冰心《冰心文集》)
(29)一女的吃的客廳到處都是Rubbish……我了個去,這輩子沒吃過東西嘛……害得我打掃了這么久。(《微博》引自BCC語料庫)
(30)“你說看不見什么意義!”“是的!拉來扯去不過是些小心眼兒的姑娘太太,嘴巴上滿是‘不錯,不錯,很好,很好’;心里呀!一百個非難,一百個冷笑。”(茅盾《虹》)
例(28)體現出作者悲憤的態度,例(29)體現出說話人對女的行為不滿的態度,例(30)體現出說話者對姑娘太太否定譏諷的態度。
3.全量凸顯“是”字存在構式體現作者/說話人的主觀意圖
(31)“別亂跑,外面到處都是‘手指’!”(貝爾納·韋爾貝爾《螞蟻革命》)
(32)在封閉了數百年的古堡之中,幾乎每一處都是陷阱,我們要小心些!(倪匡《沉船》)
例(31)(32)都是告誡言語行為,體現說話人提醒聽話人小心、提高警惕的意圖。
1.參照物凸顯“是”字存在構式的形成機制及構式義
我們發現有這樣一類“是”字存在構式,構式中沒有表全量的成分,我們根據常識或經驗可以推出其全量關系:
(33)想到了這個,也馬上這么辦了,他心中痛快了些,好似危險已過,而眼前就是北平了。(老舍 《駱駝祥子》)
(34)他上身穿了一件T恤衫,一條滿是補丁的褲子掛在腰間,腳上是一雙破鞋。(杰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例(33)中,北平是一座城,在地域面積上說,它與眼前所表示的地域在量上可以構成相等的關系;例(34)中,根據常識,鞋子一般是包裹著腳的,它們之間也存在等量的關系,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到例(33)(34)在表義上并不凸顯全量,突出的是某處有某物以及對某物的屬性做出判斷或說明。
(35)廁所的下面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沼氣池。(墨白《航行與夢想》)
(36)門后,是一條槐樹成行的清靜的小路,香氣撲鼻。(埃克多·馬洛《苦兒流浪記》)
(37)她還看見對面人家曬臺上栽在盆里的夾竹桃,披著清冷的月光,旁邊是一盆泥栽的蔥,也是披月光的,好像能看見栽它的手,小心翼翼的樣子。(王安憶《長恨歌》)
以上各例構式義均不凸顯量的關系,凸顯的是存在主體,構式側重對存在主體位置以及對存在主體的屬性做出判斷或說明。存在主體位置的表述以存在處所中某物為參照,例(35)中沼氣池位置表述以廁所為參照物,例(36)中小路位置表述以門為參照物,例(37)蔥的位置表述以夾竹桃為參照物。這類“是”字存在構式的構式義及構形與全量凸顯“是”字存在構式有哪些異同、有什么關系,其形成機制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目前學界對“是”字存在構式含全量和非全量成分表義差別從概念轉喻的角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我們認為還缺少一個關鍵環節,就是找出其語義演變的關鍵語境。語境是構式演化的一個重要因素,語境隱含一定的語義或語用模糊性引起重新分析,有學者將這種語境稱之為“橋梁語境”或“關鍵語境”(17)伊麗莎白·特勞格特等:《構式化與構式演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第348頁。。加勒特指出:如果沒有找到演變發源的關鍵語境而且不能理解這種語境的特征是如何引起演變的話,我們就無法理解一個事物是如何變化成另一個的(18)伊麗莎白·特勞格特等:《構式化與構式演變》,第343頁。。我們需要找出“是”字存在構式構式義演變的關鍵語境。
全量“是”字存在構式的意象是某物完全占據某處,構式凸顯的是存在主體完全占據某處這種存在狀態。但是在語言實際表達時,全量“是”字存在構式在不同語境中的語義焦點會根據具體語境或表達者的意圖發生一些轉變,構式表義由凸顯全量關系到凸顯存在主體,如例(33)北平是一座城,從地域面積上可以完全占據眼前的這片地域,例(34)鞋完全包裹著腳,這是人們根據常識經驗可以推知的結論,這時全量就不再作為構式的語義焦點,存在主體作為新信息而得到凸顯,構式的外在形式表現為去掉體現全量的成分,此時構式義具有模糊的隱含,構式凸顯存在主體的屬性,也可以解讀出表示存在的全量義,我們認為此時構式的語境為關鍵語境。關鍵語境為構式義演變的發生創造條件。這種構式義與構形的變化是構式演化的一種表現。構式演化是構式創新的表現形式,構式創新來自于人們對相似場景關系的認識和對已有構式的識解。構式的意義演化遵循諸如隱喻擴展、語義淡化以及語用推理的手段實現構式的創新和演化(19)文旭、楊旭:《構式化:歷時構式語法研究的新路徑》,《現代外語》2016年第12期。。現實中,事物存在于某處更多是一種未完全占據的狀態,有的事物相對存在處所來說是大量狀態的存在,有的則是小量狀態的存在,對此人們仍然有描述其位置并且對存在主體做出判斷的需要。語言中缺少相應的表達,人們往往會借用相似場景的表達模式,進行表達上的類推。對于大量狀態存在的事物,在人們主觀認識上可以將其近似于全量,隱去全量成分的“是”字存在構式具有表達上的優勢,成為人們對此類場景中存在主體存在及屬性做出描述的一種最佳選擇。
(38)帳篷前面是一個小舞臺。(《文匯報》2001)
(39)四周除了風聲之外就是沙,鎊鎊的在空氣中飛揚著。前面是一片廣大的泥沼,后面是迷宮山。(三毛《撒哈拉沙漠》)
(40)來到一條走廊上。走廊下面是一座人跡罕至的小花園。里面有一株碩大的接骨樹。(王火《戰爭和人》)
以上例句中存在主體都隱含一定的量,我們可以感知以上例子中存在主體相對于存在處所其存在狀態應該是大量的,不能是小量。這一類“是”字存在構式的構式義是:某處有某物,該物的屬性是X。這類構式凸顯的是存在主體本身,包括它的位置和屬性,我們將其視為原型構式的擴展構式。
當說話人意欲凸顯存在處所的存在物,一種方式就是用顯著度更高的對象轉指它,從而達到凸顯的作用。A轉喻B,A和B除了必須在同一認知框架內,A還必須比B顯著,A能附帶激活B(20)沈家煊:《轉指和轉喻》,《當代語言學》1999年第1期。。當存在物與參照物相鄰近時,參照物一般顯著度更高或更容易被識別。以參照物構成的存在處所這一空間也具備較高顯著度,用其轉指存在物,發生概念轉喻,那么就可以用謂詞“是”來連接,從而構成參照物凸顯“是”存在構式(C2)。
2.參照物凸顯“是”存在構式的構形特點
在參照物凸顯“是”字存在構式中,“存在處所”無表全量的成分,一般是名詞加復合的方位詞“上邊”“北面”“旁邊”“左邊”“前面”等,準確描述存在物位置,如屋子的前面、書架的左邊。
“是”前可以有修飾成分,如就、剛好、正好、原本等。如:
(41)峭壁前面據說原本是一個深水池,現在用大石頭填平了,因為怕有人掉下去。(林語堂《京華煙云》)
由于參照物凸顯“是”存在構式形成機制是存在處所轉指存在物,從句子傳遞新信息角度,構式要對存在主體的屬性有一定的判斷說明。“存在主體”部分一般有描述存在物屬性特點的修飾語、表具體數量或模糊數量的數量短語、專有名詞等。
3.參照物凸顯“是”存在構式的語用特點
參照物凸顯“是”存在構式用于描述客觀事物存在關系,對空間內事物按順序以分類列舉的方式進行多方面的描述,突出存在主體的位置,即以參照物定位的處所空間,焦點是關于存在主體屬性的判斷說明或描述。該類構式經常用于文學作品的場景描寫、人物外貌描寫等。
(42)緊挨著墻壁是一直頂到天花板的圣人楊·納波姆茨基大木雕像,布拉貝茨先生就在這雕像下面來回忙碌,在雕像對面是一塊大鏡子,布拉貝次用梳子梳理他那打了發蠟的頭發。(奧爾罕·帕慕克《新生活》)
(43)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魯迅《故鄉》)
1.屬性凸顯“是”字存在構式的構式義、構形
我們可以看到C1、C2的存在主體從全量到大量,隱含的量對構式都是一種隱形的語義限制,構式表義由凸顯全量關系到凸顯存在主體,認知凸顯因素影響構式演化的發展,這反映了主觀性在構式演化過程中的作用。在現代漢語中,還存在一類有別于C1、C2的“是”字存在構式,如:
(44)湘芹問他:“盒子里是什么 ?”“打開來看好了。”“方不方便看?”連環笑笑。湘芹到底還年輕,忍不住掀開那只四方形的硬盒子。(亦舒《連環》)
例(44)盒子中的東西存在性是已知的,或者說話者預設了東西的存在,對其屬性進行提問,凸顯的是存在主體的屬性。這類“是”字存在構式中存在主體相對于存在處所來說量大量小不是關鍵的,其存在主體的存在性對說話者來說是已知的,此時說話者凸顯的是存在主體的屬性。
對于大量狀態存在的事物,前文已經分析過,人們主觀認識上可以將其近似于全量,形成參照點凸顯“是”字存在構式。在具體語境中,人們又可以根據說話意圖主觀凸顯存在主體的屬性,從而進一步形成屬性凸顯“是”字存在構式(C3)。比如談話雙方看到某人頭上戴著一頂帽子,此時帽子的存在性對于談話雙方來說是已知的,那么“他頭上是一頂貂絨帽子”這句話就只凸顯存在主體的屬性。
對于小量狀態存在的事物,當其作為存在處所中唯一的存在,它自然可以作為說話者關注的焦點對象。即使存在主體不是存在處所中唯一的存在,當說話者主觀上將其作為關注的焦點,存在主體就具有主觀上的唯一性,便成為說話者主觀凸顯的對象,此時對于說話者雙方來說存在主體的存在是已知的,雙方關注的焦點在于存在主體的屬性。由于存在主體與存在處所在量上的較大差距,更容易形成一個容器意象。根據事物顯著度差異規律,說話者用容器轉指內容,那么也可構成屬性凸顯“是”字存在構式(C3)。
由于存在主體的唯一性,借助轉喻思維,存在處所可轉指存在主體,與存在主體便可以由“是”字聯接,這類“是”字存在構式的構式義為:某處只有某物,該物的屬性是X。這類構式凸顯的是存在主體的屬性,是C2的進一步擴展。
(45)草筐里是他那只灰不溜秋的小刺猬。(張海迪《輪椅上的夢》)
(46)屋子里是她父親她母親還有她的弟弟,而她被迫睡在閣樓上。(周珺《被擋在門外的女孩》)
例(44)盒子里東西的存在是說話雙方已知的,說話者關注東西的屬性;例(45)中小刺猬是草框里唯一的存在物;例(46)中她父親、母親和弟弟是作者主觀凸顯的對象。我們可以看到以上例子都凸顯了對存在物屬性的判斷或說明。
C3中“存在處所”沒有表全量的成分,一般是名詞加表方位詞“上”“里”構成,如車上、屋里、包里。動詞“是”可以有修飾成分,如只、僅、不過等,修飾成分語義指向后面存在物。
和C2類似,動詞“是”表示對存在主體屬性的判斷。“存在主體”一般有描述存在物屬性特點的修飾語、表具體數量或模糊數量的數量短語、專有名詞等。
2.屬性凸顯“是”字存在構式的語用特點
屬性凸顯“是”字存在構式一般用于現場描述,此時說話雙方談論的或作者描述的存在主體是已知的,或者說話人/作者預設其存在,主觀凸顯存在物的屬性。說話人/作者關注的焦點為存在主體的屬性,縱觀各例存在主體的存在性是已知的,說話者側重對存在主體屬性的判斷和說明,不凸顯存在義。
從對“是”字存在構式微構式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C1構式義是某處存在某物,存在主體完全占據存在處所,構式凸顯二者之間的全量關系,C1是“是”字存在構式的原型構式;C2構式義是某處存在某物,存在主體屬性是X。構式凸顯存在主體,包括其位置和屬性,構式隱含存在主體全量或大量的存在,C2是C1的擴展構式;C3構式義是某處存在某物,存在主體屬性是X。構式凸顯存在主體的屬性,隱含存在主體的唯一性、排他性,C3是C2的擴展構式。“是”字存在構式是由C1、C2、C3抽象出的圖式性構式。C1、C2、C3之間的關系體現了人的認知凸顯在構式演化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人的認知主觀凸顯不同,各微構式的構式義有所差異,C3判斷意味最強,最接近“是”字判斷構式。“是”字存在構式微構式的構式義是連續的、漸變的。如“腳上是羊毛襪”,在具體語境中說話者可以凸顯腳被襪子全部包裹的樣子,也可凸顯襪子是羊毛質地的;“桌子上是一支玫瑰花”,具體語境中說話者可以凸顯玫瑰花的位置,也可以凸顯花的品類。“是”字存在構式在構式網絡中承繼于存在構式與“是”字判斷構式,其表義、用法與兩類構式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字存在構式既有存在之義也表示對存在主體屬性的判斷,至于構式凸顯存在義還是判斷義,離不開對具體語境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