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杰祥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歷史與考古所,河南 鄭州 450002)
龜是水族的代表性動物,因身有硬殼,故又稱“介”“甲蟲”和“玄武”,《周禮·大司徒》:“其動物宜介物”,鄭玄注:“介物,龜鱉之屬。”《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介蟲之精者曰龜。”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引《白帖》云:“龜,介蟲之長,水族之靈。”又引嚴君平釋《老子》云:“介者澤處而靈龜主之。”《淮南子·時則訓》:“其蟲介。”高誘注:“介,甲也……甲蟲,龜為之長。”《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后白虎。”孔穎達疏:“玄武,龜也。”夏部族的祖先鯀和禹以治理洪水而著稱于世,古人據此認為代表水族動物的靈龜與鯀和禹有著密切的關系。《易·系辭》云:“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孔穎達疏引孔安國曰:“《洛書》則九疇是也。”《尚書·洪范》:“天乃賜禹《洪范·九疇》。”孔傳曰:“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于背,有數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古人大概早已認識到龜甲能夠刻寫文字,或者見到過商代甲骨刻辭,因而演繹出“神龜負文”的神話。《拾遺記》:“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岳,黃龍曳尾于前,玄龜負青泥于后。”禹的父親鯀治理洪水也曾指使靈龜相助,《楚辭·天問》:“鴟龜曳銜,鯀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王逸注:“言鯀治水,績用不成,堯乃放殺之羽山,飛鳥、水蟲曳銜而食之,鯀何能復不聽乎!”“水蟲”就指的是“鴟龜”。聞一多《〈天問〉疏證》云:“游國恩說:‘鴟龜疑即旋龜’,按:游說是也。旋龜即龜。”⑦《說文·蟲部》:“,大龜也。”段玉裁注:“龜之最大者,《爾雅》:十龜,二曰‘靈龜’……一名靈。”《漢書·揚雄傳》:“抾靈”,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大龜也。”可知“鴟龜”應即大龜、靈龜。姜亮夫《〈屈原賦〉校注》云“:‘聽’讀為‘圣’……‘鴟龜曳銜,鯀何聽焉’者,倒句也,言鯀有何圣德,而鴟龜之屬或曳或銜,以佐之治水。”⑧今按:《辭源》認為“聽”字也有處理、掌管之義,如《左傳·僖公九年》:“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為仁,使為左師以聽政。”《新唐書·高祖本紀》:九年六月“癸亥,立秦王世民為皇太子,聽政”。“聽政”即執掌和處理政務⑨。《天問》這里所記“聽”字也當有處理、掌管之義,全文意即:禹父夏鯀,有何德能?掌控鴟龜,曳銜前行;鯀循龜跡,筑堤治水,即將成功,帝何刑殛?
再者,古人為掌握氣候季節的變化,經過長期對天空星象的觀察,發現太陽運行的黃道周圍,存在著二十八個星座,又稱二十八宿,這些星宿形成東、西、南、北四組,人們根據各組星宿排列的形象,命名為四個動物的名稱,天文學家又稱之為“四象”,它們代表著人間春、秋、夏、冬四個季節。《尚書·堯典》云:“(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孔穎達疏:“二十八宿,布在四方,隨天轉運……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東方呈龍形,西方呈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呈鳥形,北方呈龜形,皆西首而東尾。”又云:“(禮記)《曲禮》說軍陳象天之行: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雀即鳥也,武謂龜甲捍御,故變文‘玄武’焉,是天星有龍、虎、鳥、龜之形也。”由于天空日月星辰運行反映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季節氣候的變化關系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所以古人對日月星辰的正常運行極為重視,因此認為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都是有上古時代有功德的部族首領神靈掌握著天上日月星辰正常運行的結果,其中夏鯀就曾協助顓頊管理著北方玄武即靈龜星座的正常運行,《淮南子·時則訓》云:
孟春之月……其位東方,其日甲乙,盛德在木,其蟲鱗。
高誘注:太昊之神治東方也。……鱗蟲,龍為之長。
孟夏之月……其位南方,其日丙丁,盛德在火,其蟲羽。
高誘注:炎帝之神治南方也……羽蟲,鳳為之長。
孟秋之月……其位西方,其日庚辛,盛德在金,其蟲毛。
高誘注:少昊之神治西方也……毛蟲,虎為之長。
孟冬之月……其位北方,其日壬癸,盛德在水,其蟲介。
高誘注:顓頊之神治北方也……介,甲也,甲蟲,龜為之長。
古人還認為需要有人協助這些部族首領,具體管理著各方星宿的正常運行,《禮記·月令》云:
孟春之月……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蟲鱗。
鄭玄注:大皞宓羲氏。句芒,少昊之子曰重,為木官。……(此二人)自古以來著德立功者也。
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
鄭玄注:炎帝大庭氏也。祝融,顓頊氏之子曰黎,為火官。……(此二人)自古以來著德立功者也。
孟秋之月……其帝少昊,其神蓐收,其蟲毛。
鄭玄注:少昊金天氏。蓐收,少昊之子曰該,為金官。……(此二人)自古以來著德立功者也。
孟冬之月……其帝顓頊,其神玄冥,其蟲介。
鄭玄注:顓頊高陽氏也。玄冥,少昊之子曰脩、曰熙,為水官。(此二人)自古以來著德立功者也。
《禮記》此段意謂:古人認為在春季,有上古時期木官句芒,協助部族首領大皞管理著東方蒼龍星宿的正常運行;在夏季,有上古時期的火官祝融,協助部族首領炎帝管理著南方朱雀星宿的正常運行;在秋季,有上古時期的金官蓐收,協助部族首領少昊管理著西方白虎星宿的正常運行;在冬季,有上古時期的水官玄冥,協助部族首領顓頊管理著北方玄武星宿的正常運行。其中協助顓頊管理北方玄武星宿的玄冥即熙,就是鯀的別名,《史記·夏本紀》:“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索隱》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云:“鯀,帝顓頊之子,字熙。”熙與鯀應是一人。聞一多先生更認為“熙即鯀,而脩、熙并為玄冥,二名連稱,或混而為一,故鯀又名脩熙”⑩,此也可備一說。熙(鯀)與少昊氏的關系文獻記載并不一致,上引《禮記》鄭玄注說:“少昊氏之子曰脩曰熙。”《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又云:“少昊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脩、曰熙。”孔穎達疏:“四叔是少昊氏之子孫,非一時也。”王謨輯《世本》云:“黃帝有熊氏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產青陽及昌意。”又云:“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宋衷注:“青陽即少昊也。”是知少昊與昌意同輩,鯀應是少昊的侄孫。正是鯀作為顓頊之子,協助父親具體管理著北方玄武星宿的正常運行,這與《楚辭·天問》所說的“鴟龜曳銜,鯀何聽焉”即鯀掌控鴟龜、曳銜前行詞義相符,因此古人創造出捧持大龜的“”字表達此意“,“”鯀”音、義相同“,”當為“鯀”字之初文。
夏鯀以治理洪水、造福群眾而獲得夏族即后世人們的崇敬和祭祀,《禮記·祭法》云:“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孫希旦《集解》引“楊氏復曰:禘、郊、祖、宗,乃宗廟之大祭,禘者,禘其祖之所自出,而以其祖配之也;郊者,祀天以祖配食也。……鯀治水,非無功也……禹能修鯀之功,則前日未成之功成矣,故夏后氏以鯀配天也”?。《左傳·昭公七年》:“(鯀)實為夏郊,三代祀之。”杜預注:“鯀,禹父,夏家郊祭之。歷殷、周二代,又通在群神之數,并見祀。”孔穎達疏:“《祭法》云:‘夏后氏禘黃帝而郊鯀’,言郊祭天而以鯀配,是夏家郊祭之。殷、周二代,自以其祖配天,雖復不以鯀配郊,鯀有治水之功,又通在群神之數,并以見祀,通夏世為三代祀之也。《祭法》又曰:‘夫圣王之祭祀也,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非此族也,不在祀典。’是言鯀有大功,而歷代祀之也。”殷墟卜辭確記有商人祭祀夏鯀的活動,如卜辭云:“乙卯貞:礿伐(鯀)示五羌、三牢?”(《合集》32086)“于(鯀)示侑?”(《合集》34127)卜辭中的“伐”“侑”皆為祭名。“丁亥貞:多寧以鬯侑伊尹、(鯀)示,茲用?”(《屯南》2567)伊尹是商王朝的開國功臣,鯀治理洪水有功于民,因此商人對此二人進行了合祭。“丙寅貞:惟亻以羌暨禹于鯀示用?”(《合集》32033)商人認為禹和鯀皆以治理洪水有功于世,而禹治理洪水終獲成功,功大于鯀,因此對此二人以其功績次序進行了合祭,《山海經·海內經》云“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正是繼承了商人的成說,可知文獻所記夏鯀受夏、商、周“三代祀之”, 應是符合實際的。
注釋:
①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970年版,第3945頁。
②張政瑯:《釋:“它示”——論卜辭中沒有蠶神》,《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1979年版。
③姚孝遂:《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1827頁。
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編》,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06頁。
⑥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13頁。
⑦⑩聞一多:《〈天問〉疏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版,第18、24頁。
⑧姜亮夫:《〈屈原賦〉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288—289頁。
⑨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等:《辭源》,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重印,第2539頁。
?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2007 年版,第1192—1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