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杰
(赤峰市生態環境局元寶山區分局 內蒙古赤峰 024076)
自2013 年我國出現霧霾天氣以來,各項防霾政策舉措陸續落地生根、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呈穩中向好趨勢,環境空氣質量逐步提升,但重污染天氣時有發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仍處于高壓力關鍵期,仍是群眾熱切關心的重點突出環境問題,做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工作,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加快建成生態宜居城市的必然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
臭氧層能幫助地球抵擋和吸收來自太陽照射過程中所產生的紫外線,是地球生命系統的保護層。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氟氯烴化合物、鹵代烴、哈龍、四氯化碳、甲基氯仿、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甲烷、用作發泡劑、制冷劑、清洗劑、霧化劑的化合物等對臭氧層有破壞作用,臭氧層的減少增加皮膚癌發病率、損傷視力導致白內障、抑制動植物生長、殺死水中浮游植物和微生物,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凈能力。此外,臭氧層的減薄還會促進近地面污染物的光化學反應,增加光化學煙霧造成的污染,也會影響平流層大氣的溫度和空氣流動,破壞全球熱平衡和氣候變化。
工業生產、群暖、生活燃煤產生二氧化硫,石油燃燒和汽車尾氣產生的氮氧化物,輝發生液相氧化反應,從而形成酸雨。酸雨可酸化土壤,加速土壤礦物質營養元素流失,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繁殖,誘發植物病蟲害,導致植物中毒,甚至死亡。酸雨能腐蝕建筑材料,使建筑材料表面裂縫并出現孔洞,降低強度、硬度。酸雨能刺激皮膚、眼角膜、呼吸系統,導致紅眼病和支氣管炎,并可誘發肺病,引發肺水腫、肺硬化甚至癌變。
能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有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含氯氟烴以及其他微量氣體等。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二氧化碳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會加劇全球變暖,改變水、熱資源的空間分布格局,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近海陸地,產生自然災害,改變地球原有生態系統,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影響。例如,霧霾的產生就是因為近地溫室氣體增多導致陸地氣溫升高,從而導致陸海溫差變小,近而減慢了空氣流動,使霧霾不易擴散[1]。
一般情況下,大氣的組成成分處于較穩定的狀態,但是人類活動和工業生產的產生的氣體污染物與大氣的組成成分產生影響,隨著越來越多的顆粒物以及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煙塵與大氣產生融合,導致大氣能見度降低,阻擋太陽光的照射,從而影響動植物的生長,影響人力的身心健康。
空氣中的煙塵和顆粒物在不斷增多的過程中會形成凝結核,受到冷空氣的影響會促進降雨的生成,較為集中的非正常降雨會導致區域性的自然災害,例如受到暴雨影響所帶來的泥石流和山體滑坡問題。降雨量的變化會對農業生產產生影響,如果再加上能見度較差的大氣阻擋太陽光線的照射,會嚴重影響植物和農作物的生長。
空氣中有多種不同類型不同粒徑的懸浮顆粒,如PM10 和PM2.5 這樣直徑較小的顆粒物能夠通過口鼻進入人體的呼吸系統,誘發許多呼吸系統疾病,比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甚至慢性塵肺、硅肺、慢性肺炎等。
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有很大的親和力,可使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急劇下降,使血液運氧發生障礙,引起組織缺氧,造成低氧血癥。而且碳氧血紅蛋白對人體的臟器和組織細胞有持久的毒性作用,使腦、心、肝、腎等多臟器損害,嚴重的病人會引起遲發性腦病。
一氧化氮與血紅蛋白的結合能力比一氧化炭還強,毒性更高,從而造成人體缺氧的程度更深。氮氧化物被人體吸入后,輝刺激肺泡組織,引起肺水腫,甚至導致肺癌的產生。氮氧化物還損害皮膚,加速衰老。長期接觸低濃度氮氧化物會產生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氣管炎、神經衰弱、牙齒酸蝕。
人體吸入二氧化硫后,會刺激鼻腔、咽喉部,引起明顯的上呼吸道不適,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喉頭水腫、肺水腫等致命性疾病。較高濃度的二氧化硫污染還會導致肺癌、乳腺癌、大腸癌的發生率增高,還可以加強苯并芘的致癌作用,疊加癌癥發病率。
二氧化硫是一種血管活性物質,易增加患有白血病、心肌病、心肌炎、瓣膜病、冠心病等的可能性,長期接觸會產生心血管疾病,增加死亡率,長時間接觸二氧化硫,會使孕婦的早產幾率增高,使體內的激素水平受到干擾,增加胎兒出現先天性畸形的幾率,還有可能引起胎兒神經系統發育障礙和生長發育遲緩等。
短期少量吸入臭氧對人體一般沒有危害,但長期大量吸入可影響人體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系統紊亂,出現頭暈、頭痛、惡心或嘔吐、記憶力下降等癥狀,引起劇烈咳嗽,誘發呼吸道或支氣管炎癥,大量臭氧吸入人體后,會影響人的視力,損傷人體細胞和組織,甚至可能導致癌癥。
大量吸入臭氧會加劇肺病患者的病情,大量吸入臭氧還可以破壞人體皮膚中的纖維素,導致皮膚皺紋和黑斑。
天然污染源有火山噴發產生的二氧化硫、硫化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氟化氫、灰塵等顆粒物等,森林火災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自然塵如風沙、土壤塵等,森林植物釋放的萜烯類碳氫化合物,海浪產生的硫酸和亞硫酸鹽顆粒物。
人為因素為主要因素,大氣的人為污染源包括四方面:一是煤、石油、天然氣等的燃燒,這是大氣污染物的主要污染源。煤炭燃燒產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屬、有機化合物及煙塵等物質,從近年出現重污染天氣情況看來,取暖期燃煤對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比較明顯;二是工業企業生產活動產生的,污染物成分與產品密切相關,如石油化工企業排放的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非甲烷總烴及惡臭污染物等,有色金屬冶煉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重金屬化合物的煙塵、氟化氫氣體、氯氣,化肥廠排放氨氣、氧化硫、氮氧化物、氣態氟,酸堿鹽化工業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氫等各種酸性氣體,鋼鐵工業產生的粉塵、硫氧化物、氰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氫、酚、苯類、烴類等;三是交通運輸過程的排放,汽車、船舶、飛機等排放的尾氣,內燃機燃燒排放的廢氣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含氧有機化合物、硫氧化物和鉛的化合物等物質;四是農業活動產生的,施肥時農藥的揮發,秸稈焚燒產生的煙塵、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會飄向各地,產生面源污染[2]。
依據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結合不同地區大氣污染狀況和特征,制定相應的地方性法規制度,明確政府責任,細化上位法條文,不僅要細化工業企業的大氣污染防治措施,還要重視機動車尾氣、節日禁燃花爆竹、共祭日禁燒、秸稈焚燒這些監管薄弱環節的防治措施,明確監管和處罰主體,制定落實處罰措施,避免監管混亂現象,從而增強政府公信力,提高執法效率。增強各部門協同治理體系建設,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加強各門之間的溝通,建立高效的溝通平臺,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共享,從而增強各部門之間的信任,提高聯合執法效果,實現常態化聯合防治機制。加大政府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投入力度,增加人員編制,聘用專業素質較高的相關工作人員,防止執法不深、缺失缺位的現象發生。完善細化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確保能及時有效的應對重污染天氣的發生。建立環境執法監督管理機制,加強對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督查,杜絕浮于表面的執法行為,防止有特權的企業夜間生產,杜絕停產企業死灰復燃,及時解決大氣污染問題。建立健全環境公益訴訟司法救濟體系,推動企業積極主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3]。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健立健全公眾參與制度,建立環保組織運行機制,激發公眾參與大氣污染防治的積極性,注重環保宣傳,提高公眾參與大氣污染防治的主動性。
深入開展大氣污染成因、大氣顆粒物源解析、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顆粒物二次轉化機理、污染物減排潛力研究、污染物協同解決方案研究,深入研究人口、經濟、產業結構、環境空氣質量之間的關系,探索科學減排路徑。加強大氣污染物自動監測系統、新型監測設備、便攜式監測設備的研發、推廣和應用,開展基于大數據技術的精細化管控網絡研究,充分利用無人機、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獲取有效數據,建立精細化的大氣污染防控預報預警體系,掌握污染源動態更新信息,建立數值模型實現污染物擴散趨勢預警。加強機動車尾氣防治、揚塵污染防治、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等技術研發應用,為精細化管控提供基礎技術條件。城市的環境管理部門應當對城市所發生的霧霾問題進行科學的分析,并以此制定解決霧霾問題的治理方案,降低霧霾對于城市民眾生命安全健康的影響。
對高能耗高污染項目、重點防控區域及重點污染源實施動態管理,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加強采暖期企業生產監管力度,穩步推進散煤治理,開展鍋爐、爐窯專項整治行動,加大低效能治理燃煤鍋爐及爐窯淘汰力度,加大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排查力度,加快推進柴油車污染治理,推行新能源車輛,淘汰不符合標準的車輛和機械。細化揚塵精細化管控,特別是道路揚塵、運輸車輛篷布覆蓋、物量堆場防塵網整治,對裸地進行硬化、綠化或覆蓋。加大落實煙花爆竹禁放、公祭日禁燒力度,加強餐飲油煙整治,嚴禁路邊攤、露天燒烤。
加快清潔能源替代步伐,嚴格控制準入制度,推進清潔取暖,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實施散煤替代,深入實施燃煤鍋爐治理,提高能源利用率,促進用能單位積極主動開展清潔能源改造。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聘請專家組合理布局產業結構,嚴控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產能,深入開展“散亂污”企業整治,深化工業污染治理,推進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升級改造,開展工業窯爐治理專項行動,強化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體系建設,大力培育綠色環保產業[4]。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加速淘汰污染嚴重的企業和落后的生產能力、工藝、設備與產品,形成新增污染減排能力,為重點項目建設騰出總量指標。積極調整運輸結構,改善貨運結構,加強油品質量管理,加強移動源污染防治,促進綠色低碳出行。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防治,提升鐵路貨運量,發展綠色物流配送。
建筑工程項目的數量是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狀態的重要指標,當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建筑工程項目數量較為龐大,在開展建筑工程項目的過程中同樣會產生大量的污染,因此對于建筑工程項目的污染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環境治理內容。與此同時還要做好城市的綠化工作,完備的綠化體系能夠有效的降低城市污染,城市中所包含的綠地和植物數量越多,城市中的空氣質量就越好這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的生活質量以及幸福感都有著極大的提升作用,同時綠色植物能夠有效的降低和緩解霧霾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植物能吸收、富集空氣中的有毒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可在植物和雨水的共同作用下得到有效消除,結合各地大氣污染特征,選擇對污染物吸收、凈化能力強的綠化物種。科學合理的開展城市園林綠化,采用當地物種,易成活、易形成地方特色、且可防止外來物種入侵[5]。加大城市綠化工程管理力度,加大綠化資金投入力度,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綠化,減少大氣污染,讓群眾生活環境得到改善。
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大氣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重點排污單位大氣污染物排放口要安裝自動監控設備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完善移動源監測體系,一鍵獲取排放企業、排放源、超標項目、重點治理區域、治理時間、治理措施等信息,提高大氣污染防治效率和科學性。督促企業依法開展自行監測,提高自行監測數據質量。鼓勵第三方檢測機構托管運營,加強對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監管。
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績效考核,明確考核指標,規范評分辦法,定期督導,問責問效。將群眾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疇,開展專項督察。對考核結果優秀的將加大支持力度,對未完成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或重點任務進展緩慢的城市,公開約談政府主要負責人,提出整改意見,督促跟蹤整改進度。
深入開展宣傳廣泛發動群眾。充分利用村、街道宣傳欄、大喇叭等宣傳媒介,通過懸掛橫幅、印刷宣傳標語、發放宣傳材料等形式,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落實落細,拓寬新型宣傳渠道。利用新媒體的快捷性和覆蓋范圍廣的優勢,加強教育引導。促進信息公開,及時發布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動態和工作成效,形成良好的宣傳態勢,引導廣大群眾人民參與到大氣污染防治中來。開展主題宣傳活動。開展大氣污染防治主題宣傳活動,為群眾詳細講解大氣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呼吁群眾關注支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養成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參與大氣污染防治的共識。
從實際意義上說,工業生產以及建筑工程施工等社會生產活動,對于民眾生活水平及社會經濟的提高極具促進作用,但是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目前環境污染問題不僅造成了地質災害的屢屢發生,大氣環境污染問題對人們體質健康的危害,也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綜上所述,大氣污染物對人體和環境危害很大,大氣污染防治是一項具有系統性、復雜性、長期性的重要問題,通過分析探求科學的大氣污染防治方法,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精準科學治污,打贏藍天保衛戰,打造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