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曉 李春紅
絡病學說作為中醫學的一個傳統又具有創新力的理論,被發展傳承至今,它先后經歷了幾次重要的變革。先秦《黃帝內經》時期,首次提出了“絡脈”的概念,《靈樞·脈度》云:“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并對久病入絡的理論也有所涉及,如《素問·繆刺論》中提到:“夫邪之客于形也……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這都為絡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也認識到了絡脈的存在,并運用蟲類藥搜剔絡中之邪,創立了大黃蟄蟲丸等一系列通絡方劑,奠定了絡病的臨床證治基礎。明清時期,葉天士、喻嘉言等醫家更是重視絡病學說,葉氏在《臨證指南醫案》中首提了“久病入絡”之說,指出“醫不知絡病治法,所謂愈究愈窮矣”。而喻嘉言則更是將絡脈進一步分化,如《醫門法律·絡脈論》中提到:“十二絡生一百八十系絡,系絡生一百八十纏絡,纏絡生三萬四千孫絡”[1]。直至今日,醫家們既結合現代醫學,又追本溯源,使絡病學說有了更深地發展,也使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1.1 絡脈經絡分布于人體各個部位,其中經脈為主干,絡脈為分支,絡脈中又可逐級分出系絡、纏絡、孫絡,而孫絡之間亦有纏絆,構成了全身氣血運行的復雜系統。根據絡病學“三維立體網絡系統”[2]的空間部分,絡脈可分為陽絡、陰絡。浮在體表者為陽絡,深入臟腑者為陰絡,形成陽絡-經-陰絡的體系。《類經》曰:“以絡脈為言……深而在內者,是為陰絡……淺而在外者,是為陽絡”[3]。根據該系統的功能部分,又可分為氣絡、血絡。氣絡行經氣,血絡運血液,二者發揮著各自的生理功能。正如《難經·二十二難》中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絡病學從空間、功能兩部分對絡脈進行分類,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絡脈系統。
1.2 絡病絡病即絡脈病,是指邪氣侵入絡脈,致絡中氣血津液的運行與輸布失常,使絡脈產生一系列病理變化,從而影響臟腑功能的一類疾病。疼痛是絡病最為常見的癥狀[4],絡病之疼痛分虛實寒熱。虛性疼痛:多為空痛、隱痛,痛勢綿綿;實性疼痛:多為脹痛、刺痛,痛勢劇烈;寒性疼痛:多為冷痛,遇寒則劇;熱性疼痛:多為灼痛,遇熱則劇。
1.3 久病入絡與慢性頭痛“久病入絡”理論是絡病的基本思想,可用于闡述疾病的病變過程、明確病位、確定病性等,對認識絡病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慢性頭痛是指每月發作時間≥15 d,持續超過3個月的頭痛[5],其具有反復性、周期性的發病特點。“久病入絡”理論與慢性頭痛關系十分密切。病理演變上,《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到:“初則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6],絡脈與經脈相通,氣血相依,故邪氣侵入經脈日久,逐漸擴散,由經入絡,由氣入血,絡脈即病。“絡乃聚血之所”,行氣血,而絡體本身具有細窄迂曲的特點,故氣血流經此處速度變緩,氣血易停滯,邪氣也易停留,邪氣一旦阻滯氣血運行,則絡脈生變,臟腑得不到濡養,易發疼痛。《備急千金要方·灸例》云:“三百六十五絡,皆上歸于頭”[7]。《雜癥會心錄》云:“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會于頭”[8]。可見絡脈聚集于頭部,藏五臟六腑之精微,故腦絡成為頭中氣血最盛之處。腦絡的循行路線迂曲復雜,極易使氣血瘀滯和留滯邪氣,發為頭痛且日久難愈。頭痛日久,絡中邪氣則更難祛除,甚至郁積成形,致腦絡氣血逆亂甚至虧虛,而氣血運行的失常又可進一步加重邪氣的滯澀,耗損絡中正氣,如此循環往復,使頭痛頻發難愈,遷延成慢性。正如葉天士云:“久發頻發之恙,必傷及絡”。可見慢性頭痛入絡是一個長期的病理過程。
病位上,就空間位置而言,久病入絡即久病入深,《臨證指南醫案·便血》曰:“陰絡乃臟腑隸下之絡”,屬里,久病入絡多傷及陰絡。慢性頭痛是一個遷延難愈的疾病,邪氣久積不去,由淺入深,侵入腦腑的陰絡并痼結于此,使腦絡拘急攣縮,發為慢性頭痛,故其病位亦在陰絡。就功能部分而言,“久病必瘀閉”,氣血二者雖分別在氣絡、血絡中運行,但彼此關系緊密,不能完全割裂。血靠氣的推動,氣需依附于血,故久病入絡,氣血二絡皆受累。正如《圣濟總錄》云:“氣憑血運,血依氣行,二者不可斯須離”[9]。而慢性頭痛多是因為氣血長期運行失常,絡脈不通或不榮引起,與氣血二者均有關,故其病位既在氣絡,又在血絡。可見不管在病位的空間位置還是功能劃分上,慢性頭痛與久病入絡都具有一致性。
疼痛性質上,疼痛是“久病入絡”的一個主要自覺癥狀,具有重要的意義。慢性頭痛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成為腦絡病中較常見的病癥,其疼痛性質也可分虛實寒熱。①絡虛頭痛:多是氣血不充或腎精不足引起。《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提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故氣血不足,無力充養腦絡,腦絡空虛,則發為慢性頭痛。腎精不足,腦絡失養,亦致慢性頭痛。②絡實頭痛:主要為氣滯、瘀血、痰濁等各種邪氣積滯腦絡。腦絡中氣血運行受阻甚至停滯,或絡中痰濁等實邪留積,絡脈不通,致頭痛反復發作。③絡寒頭痛:寒可由外侵或自內生,腦絡感寒絀急,發為慢性頭痛。外感之寒多與風邪相夾,風寒邪氣上犯清竅,阻滯清陽,日久入深,侵襲腦絡,腦絡絀急,令頭痛;內生寒邪則多因脾腎陽虛,陰寒內盛,上侵腦絡,腦絡不得溫養,故致頭痛。如《素問·奇病論》:“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④絡熱頭痛:火熱之邪上沖腦絡或陰虛不能制陽,陽亢于上,上侵腦絡,則頭痛發作。外來熱邪多與風相兼,二者相摶上沖腦絡;火熱之邪內生,氣血壅滯,郁滯腦絡;陰虛不能制陽,陽亢化火,上熏腦絡,以上3種火熱之邪均可致慢性頭痛。可見慢性頭痛與“久病入絡”的理論息息相關。
2.1 氣血虧虛 腦絡不榮絡脈有行氣血、養臟腑的功能。腦腑結構復雜,需氧量大,故更需要充分的血液濡養。若人素來體弱或年老體衰,則脾胃虧損,氣血生化乏源。人體全身氣血虛少,則腦絡中所行營血亦匱乏,頭竅長期得不到精微物質的滋養,清陽不升,則發為慢性頭痛,痛勢綿綿。另一方面,腦絡氣血虧虛,外邪可乘機侵入。如《古今名醫匯粹·內傷陰虛發熱證》中提到:“邪氣得以久留者,必其元氣之虛,而正不勝邪”[10]。《太平圣惠方》云:“若人氣血俱虛,風邪傷于陽經,入于腦中,則令頭痛也”[11]。可見,正虛感邪時,人體無力抗邪外出,六淫之邪便久留腦絡之中,氣血不能上榮,致頭痛日久不愈。
2.2 腎精不足 腦絡失養《醫學入門·天地人物氣候相應圖》云:“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于腦……髓則腎主之”[12]。腎藏精生髓,髓匯聚成腦。胡國恒教授認為,腎精所化之髓是腦的基礎,腦絡是精髓所行之路[13]。故腎精不足,無以充腦絡,腦枯髓消,失其所養,發為慢性頭痛。
2.3 風襲絡脈 腦絡拘緊風為陽邪,易襲陽位,頭作為人體最高之處,極易受風邪侵襲。正如《素問·太陰陽明論》中提到:“傷于風者,上先受之”。風為“百病之長”,多夾寒邪、熱邪、濕邪侵犯腦絡,久稽不去,致腦絡壅塞日久,發為慢性頭痛。若風夾寒邪,則腦絡拘急,氣血凝滯;若風夾熱邪,則風熱上炎,壅遏腦絡;若風夾濕邪,則阻滯清陽,蒙蔽清竅,均可發為頭痛。《類證治裁·卷之六》云:“頭為天象,諸陽經會焉,若六氣外侵,精華內痹,郁于空竅,清陽不升,其痛乃作”。風夾邪侵入腦絡,致邪氣壅遏,邪氣久稽,腦絡拘緊,即使外感新病也可遷延成久病,發展為慢性頭痛。另一方面,《馮氏錦囊秘錄·頭痛頭風大小總論合參》云:“頭痛、頭風,皆因清陽之氣有虧,精華之血有損……以致濁陰外邪犯之”[14]。可見,風邪更易侵入氣血虧虛之處,絡乃聚血之所,故腦絡空虛易使風等六淫之邪侵犯,絡脈拘緊,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發為慢性頭痛。
2.4 氣機郁滯 腦絡失和《素問·舉痛論》云:“百病生于氣”。分布于腦部的絡脈已經成為腦腑結構與功能的一部分,故腦絡氣機通暢則腦腑功能正常,腦絡氣機失調則疾病至。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各種情志刺激,使肝氣不舒,而足厥陰肝脈上可入巔頂,腦為肝經循行之處,故腦絡的氣機郁滯與肝臟關系最為密切。肝失調達,氣機不暢,腦絡氣機受其影響,發生郁滯;或氣機郁滯,久而化火,火性炎上,熏灼腦絡,擾亂清竅;或肝火劫真陰,腎陰虧損,陰不斂陽,陽亢于上,濁陰不降,腦絡失和,以上3種病機均可導致慢性頭痛反復發作,遷延難愈。
2.5 瘀血阻竅 腦絡閉阻腦絡中氣機不暢或痰濁等各種有形實邪積滯,可使血液運行受阻;先后天不足或邪毒傷正,使腦絡空虛,血運不暢,氣虛血停,陽虛血凝;外感寒邪未解入絡或陰寒內盛,致腦絡拘急,血液凝滯,形成瘀血,如《醫林改錯·積塊》云:“血寒則凝結成塊”;火邪熾盛,其性炎上,上沖清竅,入舍于血,灼傷腦絡,血與熱結,反復煎熬津液,血黏成塊,瘀阻腦絡,如《醫林改錯·積塊》云:“血受熱則煎熬成塊”。可見瘀血成因有實有虛,有寒有熱。一旦形成后,因絡脈細窄迂曲的生理結構特點,則易入難出,正如王清任所說“久病入絡為瘀”。瘀阻腦絡,日久不祛,不通則痛,發為慢性頭痛,多為刺痛,固定不移。
2.6 痰濁內盛 腦絡壅塞痰是慢性頭痛的一個重要病理因素,而痰飲的生成與諸臟有關。正如《丹溪心法·頭痛》中提到:“頭痛多主于痰”。《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說:“其為物則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五臟六腑俱有”[15]。脾失運化,水液停聚,久聚成痰,或嗜食肥甘油膩之味,痰濁內聚;肝疏泄失司,氣機首不利,易致津液停積而生痰;腎主水液代謝,若腎陽虧虛,水液無法蒸化,則津停痰生。痰濁一旦形成則易積難祛,侵入絡中,隨氣上逆,腦絡細窄,痰濁久居于此,則阻礙氣血運行,致腦絡壅塞,濁陰不降,蒙蔽清竅,故慢性頭痛可感昏蒙。
2.7 痰瘀結聚 腦絡成積長期情志不遂或飲食偏嗜,痰瘀等濁邪蓄積于腦絡中,日久不去,則脈體發生質的變化,逐漸硬化,廢而不用,氣血流經此處形成瘀滯,無法濡養腦竅,可發為慢性頭痛,如動脈粥樣硬化性頭痛。絡體細窄,邪氣留積于此,氣阻為滯,血凝為瘀,津停成痰,各種邪氣互結,久不消散變成有形結塊,如癌、瘤等。可見腦絡成積與腦部腫瘤的表現相似,痰瘀阻滯于腦絡,長期壓迫腦部,發為慢性頭痛。
2.8 寒邪傷絡 腦絡絀急絡脈絀急多指絡脈受寒邪侵擾出現病變,如痙攣等。《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故卒然而痛”。寒邪可自外來,也可內生。外來寒邪多與風結,內生寒邪可因脾腎陽虛或陰寒彌漫,腦絡受寒邪侵襲可絀急攣縮,卒然而痛,寒邪久積腦絡難以消散,則頭痛經年不愈。腦絡絀急可使腦部的供血突然中斷,遇寒則發,使頭痛反復發作。
2.9 熱毒壅盛 阻滯腦絡熱毒,泛指各種邪氣郁積化熱成毒。慢性頭痛病理因素為風火痰瘀,皆可化熱成毒。腦為清明之府,以清凈通明為要。藥物使用不當,毒素蓄積或風火痰瘀各邪膠著,日久不去,均可化熱蘊毒,火熱之毒盛于體內,上熏于腦,邪氣深侵絡脈,致絡中氣血逆亂,則頭痛發作劇烈,熱毒熾盛進一步耗損正氣,機體無力抗邪,則頭痛反復發作,病情遷延難愈。
頭為“精明之府”,五臟六腑之精血、三百六十五絡之氣血皆歸于此,而腦絡又為腦中氣血最盛之處。慢性頭痛病位在腦絡,初為絡中氣機不暢,久則氣病及血,血脈瘀阻,符合“久病入絡”之說。故“久病入絡”理論是認識慢性頭痛病因病機的一個特殊角度,可為慢性頭痛的進一步防治提供有效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