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愛玲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是一種由于慢性勞損引起的無菌性炎癥。瑞典外科醫師Fritz De Quervain首次做出定義:腕背部第一伸肌肌腱室內的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肌腱產生的炎癥,是骨傷科臨床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且38歲以上的患者居多,拇長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等為易損肌腱[1,2]。從流行病學來看,此病好發于從事頻繁腕部及掌指勞動的活動者,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3]。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多見于長期從事手工業勞動者及哺乳期婦女,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及其他電子產品得到廣泛普及,不當的使用方式及長時間無節制的使用,導致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發病率呈現上升化和低齡化的趨勢。對于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治療主要包括保守治療與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僅用于非手術治療無效的患者,因此仍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對于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治療應從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產生的病因病機入手,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采用個性化的治療手段進行治療。此文就國內外醫師對于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中西醫治療進行綜述,為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研究提供參考。
1.1 西醫療法
1.1.1 沖擊波治療沖擊波是一種兼具聲、光、力學特性并且具有良好穿透性的機械波;其穿過皮膚進入人體后,接觸到不同介質(脂肪、肌腱、韌帶)的表面后會使不同介質的表面產生不同的機械應力效應,通過刺激血管內皮細胞的生成,達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松解粘連及消炎鎮痛的作用。沖擊波還可以影響神經元受體電位、阻斷傳導通路及改變微循環內皮細胞完整性,釋放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P物質等止痛物質達到局部鎮痛的效果[4]。有研究采用發射式沖擊波治療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57例,治療4周后患者疼痛強度評分(NRS)及Cooney腕關節評分均明顯改善[5]。
1.1.2 手術治療外科手術做為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終末期的治療手段,用于經保守治療無效、反復發作的患者。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手術方式主要包括局部切開減壓及關節鏡治療,開放手術以拇短伸肌腱腱鞘切開減壓較多見[6]。有研究采用關節鏡治療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33例,術后1個月對患者局部疼痛、腫脹及腕關節活動度觀察,發現關節鏡手術可獲得與切開減壓手術相當的療效[7]。
1.2 中醫療法
1.2.1 針灸治療針刺局部穴位或阿是穴,局部可行氣活血、化瘀通絡、散寒除痹,整體上可暢通全身氣機,使筋得濡養,局部瘀滯得以消散。滯針術通過單向捻針可達到強化催氣、加強針感及松解組織粘連的目的[8]。火針不僅可以溫壯陽氣、行氣散寒,還可以開啟經絡之門,使局部邪毒得以外泄。有研究采用火針快速點刺橈骨莖突局部壓痛點配合超激光照射治療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36例,總有效率高達96.2%[9]。溫針灸結合針刺與艾灸,可松弛肌肉、擴張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環。電針在針刺疏通局部經絡之氣的基礎上,還可松解局部組織的粘連,彌補了單純針刺在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治療上的不足。有研究采用電針治療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70例,結果治愈49例,好轉21例[10]。將養血榮筋丸泡軟后敷于橈骨莖突,隨后采用艾條熏灸拇長展肌及拇短伸肌走行處,并在敷藥處行雀啄灸,40例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患者采用此法治2個療程后,痊愈23例,顯效9例,有效6例,總有效率為95.0%[11]。
1.2.2 艾灸治療艾灸可以刺激局部經絡,促進血液以及淋巴的循環,對于緩解肌腱痙攣有著顯著效果,艾灸還具有活血化瘀、鎮痛安眠的效果,對于改善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患者的腫痛有良效,同時對于疼痛影響睡眠的患者又能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陳荷光[12]觀察62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3例采用襯墊灸治療;對照組29例采用局部封閉治療。結果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7.88%,對照組為82.76%,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3 針刀治療針刀做為一種針灸針與手術刀結合的治療器具,可以通過刺激穴位,達到行氣通滯、活血化瘀的目的,還可以切開瘢痕、松解局部粘連,達到“1+1>2”的效果。采用針刀治療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30例,結果治愈25例,好轉 4 例,總有效率為96.6%[13]。有研究采用針刀綜合療法治愈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50例,首先使用針刀切開腱鞘,再用圓頭鉗進行鈍性擴張,最后用圓頭針行縱行剝離。所有患者癥狀均得到緩解,1年后僅5例復發[14]。有研究采用針刀療法給30例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患者進行治療,配合臭氧局部注射,結果治愈18例,好轉9例,總有效率為90%[15]。
1.2.4 中藥熏敷治療中藥熏洗治療能夠放松患者局部肌肉,使腠理通達,從而氣血運行舒暢,癥狀改善。中藥外敷治療不會產生創口,同時藥物直接作用于局部經絡、腧穴,不會對患者產生藥物不良作用,安全有效。
1.2.5 推拿治療施術者在患肢局部及經絡走行區域采用手法按摩并點揉穴位,可達到舒筋活絡、行氣止痛的效果。安文博等[16]采用正骨理筋手法配合敦煌消定膏外敷治療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40例,總有效率為90%,且6個月后僅1例復發。有研究采用點揉穴位,推捋、彈撥局部肌肉及拔伸患肢為主的綜合手法為主治療哺乳期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30例,其總有效率為93.33%[17]。
1.3 其他治療手段
1.3.1 封閉治療封閉治療通過將激素與鎮痛藥物混合后進行局部注射,可達到迅速緩解癥狀的目的。采用穴位注射激素的方式來治療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水腫,激素具有改善細胞通透性以及抗炎止痛的作用,趙睿等[18]經過長期的試驗后得出,在患者腫痛局部選取穴位注射曲安奈德,可以有效消除患者水腫以及疼痛癥狀,經過封閉治療的患者3個月內復發率僅7%。
1.3.2 外固定支具外固定支具根據治療需要可被設計成不同的形態,通過材料的強度限制拇指及腕關節的活動,減少肌腱與腱鞘內壁之間的摩擦[19]。該治療方案是根據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致病因素所創造的,根據患者的需要定制外固定支具,以此限制患者活動,減少肌腱摩擦,從而達到緩解以至減輕患者癥狀的效果,Menendez等[20]研究得出,該方案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有著顯著的治療效果,治療后患者疼痛較前明顯緩解,活動能力顯著增強,肢體力量有所增加。
2.1 各種治療存在的缺陷外科手術本身存在一定風險,術中稍有不慎對患者橈神經可能造成不可逆損傷,致使患者術后手指麻木,甚至有功能障礙風險。由于該病患病人群以女性居多,而有創治療留疤,術后皮膚彈性,局部活動均產生不良影響。針灸、中藥外敷、體外沖擊波治療的效果緩慢,對于急性患者的緩解效果有限[21]。針灸不僅所需療程長,且容易發生滯針、暈針等現象,一旦發生該情況,患者病情或將進一步惡化。中藥外敷起效慢,較針灸治療所需療程更長,由于每個人體質不同,對于敷藥時間難以把控,部分皮膚敏感患者短時間敷藥也會引起皮膚紅腫,更有甚者皮膚出現潰口。針刀以及推拿雖然起效迅速,能夠及時緩解患者癥狀,但推拿的作用效果難以維持,針刀雖然作用效果時間長,但由于其風險高的原因,稍有不慎會損傷患者肌腱以及橈神經,且針刀作為微創類治療手段,對于局部血運有著不良影響;采用激素注射方式治療的封閉治療方案,雖然起效快,作用效果相對較長,但激素具有毒副作用,長期采用激素治療對患者局部肌腱組織不利,可能造成患者肌腱組織纖維化以及肌腱斷裂,同時該治療方案對于注射位置需操作者對于解剖具有一定熟悉度。
2.2 療效觀察在查閱相關文獻時,筆者發現,現存的療效評定方式單一,且大部分實驗者對于患者1年后的隨訪調查執行較差,因此對于患者長期的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目前臨床大部分治療均只能緩解該病的癥狀,無法阻止病情反復,在治療手段上應有更多的研究,避免患者術后以及治療后的并發癥,延長患者復發時間[22]。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多見于骨傷科門診,由于疾病初起癥狀較隱匿,就診時患者癥狀大多已較為明顯,對于不同年齡段的患者應采取的治療方式以及在治療時機的選擇上缺乏統一的標準或共識。對于各種治療方式的研究應以該治療方式的治病機制及適應證為基礎,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根據各學者的研究,中國對于該病治療方法繁多,治療效果較好,但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研究上,應更為注重避免干擾因素,加強對各種治療手段的聯合應用,對于治療效果的檢測與觀察,疾病的評估方案,出院時間較長的患者回訪,均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