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軍
基于問題導向的體育情境化教學,以學生學情為基礎,以解決學生學情中面臨的實際問題為核心,將體育教材中的知識點結合學生學情設置若干問題置于預設的體育教學情境中,使學生的體育學習基于問題,同時學習目標指向于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發展理念。一方面通過基于學生學情的問題預設和體育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體育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體育學習的課堂專注度,另一方面通過多元化、興趣化、實戰化的體育教學情境創設轉變傳統體育課堂教學枯燥、被動的學習方式[1],提供學生多樣豐富的學習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發展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但是,基于問題導向的體育情境化教學也考驗著一線體育教師的問題提出和情境創設能力,筆者在以往的教學中總結出了體育教師基于問題導向的體育情境創設中可能面臨的困境。
例如在預初年級《快速跑》的課時教學中,某青年教師設置應急消防演練的生活情境,從而試圖引入快速跑的課堂學習主題。但在設置問題、創設情境的同時,沒有意識到現實應急消防演練中快速跑的動作要求與教學內容中快速跑的重難點和動作要領存在一定差異,雖然應急消防演練的情境創設新穎、富有創意,但問題設置沒有切中快速跑的課時重難點,很難通過此情境練習,針對性地提高學生快速跑的動作要求。
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和學情的問題是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源泉,只有符合學生年齡的認知水平,才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一旦教師設置的問題脫離學生實際,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欲望。當問題設置難度過高,情境的創設相對復雜時,很可能會降低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而當問題設置太過簡單,不符合學生實際認知和學習水平,課堂教學效果又勢必會低效[2]。例如教師在高年級體育學習中教學情境的創設過于少兒化,會提不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反而顯得教學情境的創設畫蛇添足。
對教材的分析和教學主題內容重難點的把握程度是保證體育教學實施的關鍵所在,決定著教師問題設置的選擇方向。基于問題導向的體育教學情境創設,一定要緊扣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進行有效設計,讓學生置于符合學習實際的教學情境中[2]。以初一年級《前滾翻》為例,重點是團身緊、方向正,難點是滾動順暢、連貫、圓滑。在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師通常會講解示范動作要領讓學生模仿練習。這樣枯燥無味的被動學習,不利于學生掌握動作的重難點和實際運用。而通過創設情境,比如學生在籃球跑動中不慎向前摔跟頭,如何利用前滾翻的動作保護自己防止受傷,從而導入學習主題的核心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只有團身緊、滾動順暢連貫才能利用前滾翻的動作在籃球跑動時“化險為夷”,從而幫助學生充分體會并掌握前滾翻動作重難點對于實際生活的價值所在。
一方面,創設體育教學情境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段的學生認知水平參差不齊,需要不同水平、不同層次和形式的教學情境去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和親身體驗技術動作學練、小組合作和團隊配合,幫助學生在情境參與中收獲運動知識與技能,提升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另一方面,創設體育教學情境要分析學生學情,依據學生現有運動基礎和經驗進行問題的預設和教學情境的創設,如果情境創設脫離了學生現有的運動基礎,將很難引起學生參與情境學習的共鳴,勢必會降低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比如,初一學生的實際學情是學習和掌握運、傳、投的籃球基本技術,那么情境創設就應該以欣賞精彩技術集錦為主題,提高學生基本技術的學習興趣,而非創設欣賞精彩戰術配合的情境,讓沒有籃球基礎的學生越過技術去欣賞戰術配合,反而會一頭霧水降低學習興趣,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反之,如果結合學生實際學情,創設學生觀看因運球、傳球、投籃穩定性差而在籃球實戰中失誤的案例情境,引出學生現階段籃球學習的核心問題——掌握籃球基本技術的重要性,從而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積極思考,投入基本技術的認真學練,也更加有助于培養學生在基本技術學練中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
當教學主題內容單一枯燥時,教師要適時進行情境創設,首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情緒和積極性,然后幫助學生引出游戲和比賽與主題學習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引導出為什么要學主題內容的核心問題。比如,在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的課時教學中,如果一開始就進行單一枯燥的雙手胸前傳接球動作的學習,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降低。教師可以創設“傳球捕魚”的游戲情境,學生通過雙手胸前傳接球完成“捕魚行動”,通過趣味性的游戲體驗,教師導出教學主題的核心問題,幫助學生明白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的重要性,不僅提升了學習趣味性,還增加了練習密度,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質量。
一方面,基于問題導向的體育教學情境需要將學生置于真實的情境中才更有利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4],然后樂于主動探究學習解決問題。如果創設的情境屬性過于虛無,預設的問題過于淺顯,那么情境創設的價值將微乎其微,所以要避免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當然,如果預設問題的難度過于深奧,超出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也可能使情境創設適得其反,阻礙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另一方面,情境的創設是為了使學生與學習內容產生共鳴,如果情境的創設內容冷門生僻,脫離了生活實際,也將很難吸引學生加入到學習情境中去。因此生活化、新穎的情境更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學習,持續激發學生保持高專注度投入學習。
比如,在力量訓練的體能單元,如果創設籃球實戰中身體對抗的情境可以很好地引導出身體對抗中力量體能的重要性,如果選擇橄欖球等相對冷門運動項目的身體對抗案例進行情境創設,則沒有籃球項目案例更加貼近學生校園體育學習的實際。學生在校園體育學習中可以體驗籃球實戰中身體對抗時力量體能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白力量訓練不是枯燥的體能訓練,也可以是結合籃球項目的專項力量訓練。因橄欖球復雜的運動規則以及身體對抗的不可控性,所以用橄欖球身體對抗的體驗創設情境就相對不太合適。
切合實際的問題預設和情境創設能促進學生更好地投入到體育學習中去,如何科學合理地創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情境化教學手段,這也對一線體育教師提出了考驗。這將要求教師樂于學習、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并總結身邊的素材,適時選擇真實的、合適的、新穎的情境進行創設并提出問題,才能引導學生樂于體驗、探究和深度學習,從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本文以高一籃球大單元《籃球:防守技術配合》中的某一課時設計為例,分析基于問題導向的體育教學情境創設的設計思路與實施策略。
如何優化傳統體育教學方式,將三個維度的核心素養目標在體育教學中實現有機統一,筆者總結運用了“體驗—問題預設—學習探究—反思”的教學思路,以期達到學生核心素養目標培育的目的。“體驗—問題預設”即通過比賽、游戲情境創設引導學生發現自身問題,驅動學生自身內部的學習動力。“學習探究”即通過實戰化、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體驗運動知識和健康行為的內容。“反思”即通過自身的體驗和探究學習,對自己的收獲和學習體會進行總結反思,達到收獲體育品德目標內容的目的,同時也是課堂評價的重要環節[3]。
基于筆者“體驗—問題預設—學習探究—反思”的教學設計思路,現以高一年級大單元《籃球:防守技術配合》(籃球防守意識的建立為教學內容)為案例,從一節完整體育課的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三個課堂教學環節進行具體的設計分析。
首先,在教學目標設置上,通過游戲、比賽和學習情境的學練、體能練習以及小組學練、團隊合作[4],學生建立籃球防守的概念并樹立籃球防守的意識(運動能力目標),提高籃球學習和比賽的參與度和存在感(健康行為目標),收獲同伴間互助合作的成功體驗和被隊友需要的歸屬感(體育品德目標)。然后,具體描述如何利用問題導向的情境創設,將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的三個課堂教學環節有機融合為一個整體。
準備部分:在準備部分的熱身環節,通過預先分析高一籃球專項基礎班的學情,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基礎,高一籃球專項基礎班學生雖然具備運、傳、投的基本籃球技術,但在實戰比賽中缺乏進攻和防守配合的意識和經驗,導致比賽中進攻配合不暢;同時隊友之間的進攻缺乏溝通聯系,導致出現過多的配合失誤,被提高班學生打出搶斷球后的快攻反擊。所以基于此學情基礎,筆者創設了“傳球捕魚”的游戲情境:由兩人的傳球開始,通過傳球夾擊,貼近身邊的同伴捕獲更多的“魚”,同時捕到的“魚”將被擴充到“抓魚”的隊伍里,直至小組里所有人通過傳球夾擊被捕,游戲結束。
通過這樣一個游戲體驗,學生達成以下目標:第一,通過被捕過程中躲避追捕的主動跑動,提升學生的跑動擺脫意識;第二,當學生被捕成為捕魚者后,快速轉換場上角色,隊友間積極溝通,迅速移動,就近完成傳球配合,實施一次成功的“捕魚行動”。這個過程提升了學生球場上攻防轉換角色快速切換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隊友間溝通配合的團隊防守水平。這個游戲體驗的情境創設不僅起到了專項課的熱身效果,還復習了傳球技術,同時把學生引入到建立防守意識的情境中去,提升了學生投入主題學習的積極性。“傳球捕魚”游戲越往后面越考驗“捕魚”與“被捕者”的體能水平,同時也考驗學生敢于拼搏、堅持不懈的體育品德。
基本部分:在經歷帶有防守屬性的“捕魚游戲”體驗后,學生雖然能在游戲規則要求下完成游戲中的主動跑動擺脫和積極溝通配合,但在籃球比賽實戰中還不能建立自如的防守意識,所以經歷游戲體驗后如何幫助學生真正建立籃球比賽實戰中的防守意識,還需要學生在籃球實戰體驗中檢驗自己。所以筆者在課的基本部分一開始就讓學生進行實戰比賽的攻防體驗,學生在經歷過傳球捕魚游戲后,場上的跑動明顯變得更加積極,但是尚未建立有效的防守意識,而導致在比賽的防守回合頻頻失誤丟分。這時教師主動叫停比賽,首先肯定學生積極跑動的進步之處,然后提出課前預設的問題“為什么會在比賽的防守回合頻頻失誤丟分”,從而引出本課教學內容的主題——建立籃球防守意識的重要性。
引出教學內容主題之后,進入教學實施的活動一環節,基于如何培養學生建立防守概念和意識,提高學生比賽中積極追防的意識和能力,教師創設了“你追我趕”游戲的練習方式。練習規則要求所有學生分為兩大組,一組持球進攻,一組追防,持球進攻人底線一排做運球進攻準備,由后場底線向前場籃下推進。追防的一組人背身站立于持球進攻人身前三米外。當持球人開始運球推進,需要追防的人通過余光時刻注意,當發現持球人運球超過自己的身位則開始追防,在前場底線前追上并破壞持球人進攻的運球,算作防守成功。第2組練習互換攻防身份。學生在經歷“捕魚游戲”和籃球實戰體驗后,帶著如何建立防守意識的問題思考,在活動一的練習中自主探究如何在追防的游戲中提升防守意識并提升防守的移動速度。活動一練習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如何在追防的游戲中時刻保持防守專注度,觀察進攻運球人的移動身位,快速做出防守啟動反應,進行追防的跑動,實現成功破壞對方進攻的追防目的。
在完成活動一環節練習后,教師適當提升活動一練習方式的難易程度,增加學生追防難度,創設更加貼合實戰情境的活動二練習場景:先前背身站立的防守人,改由背身坐在地上,要求追防的人在快速起身后加速追防持球進攻人。學生帶著思考,在練習中繼續自主探究如何在背身坐在地上的不利身位下最合理、最快速地起身跑動完成追防。活動二練習結束后,學生反饋分享自己練習中如何克服不利身位、實現成功追防的心得,總結出如何最快方式起身實現加速跑動的方法。
在經歷實戰比賽的初體驗和不同難易程度的追防游戲練習以后,在基本部分學練的末尾,以賽促學,在活動三環節筆者設計了“碰不得”全場攻防轉換的游戲比賽情境。游戲比賽規則要求在傳球攻防轉換的游戲比賽中,攻防雙方各5人參與,比賽場地為籃球半場,要求進攻方在不得被防守方觸碰到球的情況下完成8次傳球配合,比賽過程中進攻方一旦球被觸碰或者完全搶斷,將球交給場地中圈的教師重新進行開球,雙方轉換攻防角色,直至有一方成功完成8次傳球。在游戲比賽環節,進攻方傳球隊員在傳球配合中要探究如何溝通、如何移動才能減少傳球失誤,成功完成8次傳球配合。防守方斷球隊員同樣要探究如何選取站位、如何快速預判傳球人的傳球意圖,在傳球方向上最快作出判斷,完成移動實現搶斷球的目的。
通過以上傳球攻防轉換游戲比賽,學生感受到對自身體能輸出要求很高,同時防守方學生需要自己一直在積極防守,爭取搶斷球,自己的防守能力和意識快速建立起來,而進攻方學生也鞏固了傳接球技術。在防守配合的過程中,團隊的5人始終要口令互相提醒,達成防守共識,布局防守區域,成功配合完成斷球。學生在比賽配合中收獲了學生之間建立信任、互助合作的意志品質。
結束部分:經歷了準備部分和基本部分的三個活動環節學練和結束部分的放松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次課學練活動環節的思考和收獲,學生分別針對“捕魚游戲的熱身體驗”“不同難度的追防游戲”“‘碰不得’的傳球與斷球比賽”三個活動環節的學練反思自身的成功與不足之處,并總結每個學練環節自己關于防守意識建立的收獲,通過教師的引導回顧,學生快速回憶整個課堂中不同學練環節的經歷和收獲,鞏固自身課堂學習成果。
通過學生反思自身課上的表現,是否積極投入學習情境中,是否收獲教學主題內容帶給自己愉悅體驗,是否收獲和同伴合作的成就感,然后教師總結學生的課堂表現,在跑動積極方面給予肯定,在兩人配合、多人配合防守的不足之處給予改進意見,同時引出防守單元下一課時的主題方向,鼓勵學生一步步穩扎穩打,踏實進取,逐步建立出色的防守意識,掌握牢固的防守技術。同時教師在課后總結中反思課中自身的情境創設是否引起學生的共鳴,是否解決課前預設的問題,然后在下一課時中更加精準地針對學生學情創設教學情境,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
綜上所述,問題導向的體育教學情境創設貫穿一堂完整體育課的始末,不同的情境創設指向不同核心素養目標的發展,將課的不同教學環節有機聯系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將教師的啟發教學、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師生的共同反思評價有機串聯在一起,也驗證了“體驗—問題預設—學習探究—反思”的教學思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