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月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該文件的出臺不僅是我國教育理念的一次重大變革,也是我國教育生態的一次重要調整。“雙減”政策的核心任務是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以保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在學校體育又一輪改革的浪潮下,該政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學校體育教學的深化與發展。體育課堂提質增效勢必要從源頭——課程設置開始做“加法”,“選項走班制”為“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學校體育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選項走班制”課程設置的首要考慮因素是學校的場地條件和師資條件。目前,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小學擁有田徑場1個、足球場2個、網球場2個、排球場3個、籃球場6個、羽毛球場2個,場地面向從小學到高中的所有班級的體育教學與訓練。小學學段專職體育教師12人,教師專項包含足球、籃球、排球、網球、羽毛球、田徑、武術、健美操。
在國家開足開齊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要求下,學校小學部在2021年4月就啟動了“每天一節體育課”的教學工作,經過近一個學期的實踐,在結合小學部現有體育課程人力資源與設施資源的基礎上,“3+2”課程模式應運而生,3節常規體育課以人教版《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為根本,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行政班的常態化教學,體育公選課分為兩大類,其中Ⅰ類包含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網球項目;Ⅱ類包含體能、田徑、武術、健美操、跳繩。公選課的教學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劃分,以項目為首要因素進行同年級的混班教學。
總體來看,“3+2”體育課程模式的設置是在學校現有物資條件和人力條件并結合學生興趣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設置的,合理科學的課程設置為課程的有效實施打下了基礎。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體育課擁有了更大的時間和空間。“3+2”課程的設置具備原點性、發展性、現實性和層次性,即以基礎體育知識理論與技能為起點,通過多樣化的課程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挖掘學生的運動潛能并實現專項運動技能的發展。“3+2”課程中的基礎體育課和體育公選課互為補充,部分公選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基礎體育課的延伸和拓展。
例如,田徑公選課以走、跑、跳、投為基礎單元,在進一步優化學生已掌握的各項技術基礎上,教會學生保護與幫助、科學鍛煉的方式等內容;體能公選課目標重點在于補齊學生體質健康的短板,側重于發展學生力量、速度、靈敏、柔韌等素質,并在課堂上引入一些新穎的體能訓練方式,給學生不同的課堂體驗;籃球選修課在原有小籃球教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競賽能力以實現“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目標;排球選修課在水平三教材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拓展傳、墊、扣、發、攔的技術,同時結合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對抗、競賽練習,并在學期教學設計中融入排球理論知識的學習。
綜合來看,Ⅰ類公選課以專項運動技能的發展為重點,以“教會、勤練、常賽”作為基本要求,強調從興趣化到專業化的發展路徑;Ⅱ類公選課以提升學生基本運動能力為根本,通過實施具有較強針對性的練習來實現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現奠定基礎。“菜單式”的體育課表通過課程內容的增加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了多樣的平臺,在充分尊重學生興趣和經驗的基礎上多維度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選項走班制”教學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教學秩序,因此在課程的管理方面要有所突破。在學生正式選課之前,召開“選項走班制”課程介紹,分別從課程結構、課程內容、選課事項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以便學生能夠了解并正確地進行選課。
選課管理要科學。在選課過程中,六年級學生利用已有的選課系統進行體育公選課的選擇,三至五年級學生進行線下報名方式的選課。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選課結束后會與行政班級班主任進行對接與年級內的公示。在課程開課2周內學生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進行小范圍的更改,某些學生通過兩周的學習發現所選項目并不適合自身,可以進行第二次的再選項。需要指出的是,這種選項的調整只針對個別學生,因此對于“選項走班制”教學班級的班額影響并不是很大。
除了教學以外,對于打破行政班級的課堂來說,課堂管理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3+2”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是同一時段一個年級所有的學生都會來到操場,因此課前統一組織、課后統一集合是保障學生安全的關鍵,每節課之前教師會在固定地點組織全年級學生按照項目進行集合,清點人數之后再由教師帶隊到教學區域,課后也會按照此流程進行,做到課堂有序。由于同年級混班教學,學生在課堂心理方面會存在一定的不穩定因素,這也對教師的課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明確的公選課常規、嚴格落實點名考勤制度等都是在實踐中利于課堂順暢進行的基礎。
集體教研精心備課。在全面實施“選項走班制”教學之前,教師利用暑期培訓時間進行了詳細、科學的集體教研與備課,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制定出了10門選項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進度以及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內容要基本涵蓋明確的教學活動開展目的、突出教學重點及難點、設計有效的教學方式與手段[1]。
因材施教重視課堂。在“選項走班制”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按照指定的教學計劃、進度和教學設計進行授課,并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手段的創新。如在跳繩課堂上,會針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層教學,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提升以提高學生體質測試數據為目標,基礎較好的學生進行個人花樣跳繩的教授,通過學習讓每個學生在“選項走班制”的課堂上都能夠有所收獲。
以學定教,教學反饋要及時。所謂“以學定教”總體來說是根據學情確定教什么、如何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以學定教”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是基于學情去選擇內容、確定教法、合理評價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是將學生置于課堂的正中央,是基于學情,為了學生的發展注重新時代新要求的體育課堂[2]。在踐行“選項走班制”的初步階段,教師要根據學生課堂的技能反饋和情緒反饋來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在本學期“選項走班制”課程實施的中后段,對三年級、五年級部分班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側重于學生對“3+2”課程的評價、收獲等方面進行主觀性的評價。
在發放的72份問卷中,有70.83%的學生對“3+2”課程整體很滿意,19.44%的學生表示滿意,由此可見“3+2”課程的實施得到了學生的喜愛。針對在“3+2”課程中的收獲選題中“能夠掌握到新的體育技能”“參與體育的興趣越來越濃”“了解更多體育專業知識”“體驗到不同于體育課的活動方式”四個選項排在前四位。由此可見,“3+2”課程讓學生擁有了更多的體驗,課程的實踐擁有一定的價值。
除了學生的認知評價反饋外,教師還利用課堂進行技能評價,如三年級排球公選課將下手發球作為課堂評價的指標之一,六年級網球公選課以正手擊球擊打目標區域作為學期學習評價指標,可以說學生技能評價可以直觀地反映課堂的教學效果。
“選項走班制”課程的實施重點是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對于學情的掌握是順利開展課程的根基。一方面在學生前期的選項階段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興趣愛好等因素給予方向性的選項指導;另一方面在中期課程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發展情況等因素開展針對性的分層教學。差異化教學、個體化發展是提升“選項走班制”體育課程效果的重要前提。
“選項走班制”的實施對于教師的專業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在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是教學情境的設計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同時還是學生活動的指導者與自主鍛煉的促進者,因此教師的引進和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提升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一向是打造高質量體育課堂的要點之一,在“選項走班制”的背景下分層分類的專項培養是教師重要的自我提升途經,針對性較強的培訓工作使得每位體育教師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得以提升和發展,個人駕馭課堂和提升教學質量的綜合能力也將得到提升[2]。
“選項走班制”的實踐關乎學校體育的改革,因此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個方面的協同配合,頂層設計提供方向與政策保障,學校管理打造實踐途經、教師提升奠定實踐基礎、家庭協同提供全面保障是真正落實“選項走班制”的關鍵。
學生運動參與的積極性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評價和激勵方法密切相關,每一名學生都希望教師可以對自己的學習進行隨堂即刻評價,這也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全面掌握課堂的前提下還要為學生設計更為合理的評級和激勵機制,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從而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雙減”政策的貫徹與落實極大加速了學校體育的改革進程,建立在學生運動興趣和自主選擇基礎之上的“選項走班制”是學校體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該課程所采用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實施是培養小學階段學生運動興趣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選項走班制”強調選擇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突出了課程旨在技能培養的重要教育目的。在實踐中課程內容的豐富實現了“可選”,課程管理的創新實現了“能走”,課程評價的優化實現了“想走”。基于實踐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選項走班制”教學模式也將會成為越來越多課程的選擇。但總體上看,“選項走班制”帶來收獲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選項走班制”教學的效果還沒有得到最大化體現。因此,針對“選項走班制”教學的具體需求,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要配合合理的引導和落實,做好相關的基礎保障,將“選項走班制”教學的優勢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