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更新在一些地區深入開展,“拒絕大拆大建”已經成為該項工作的統一共識。
然而,不管是“留改拆”還是“拆改留”,城市更新的主題,始終離不開“建設”。當然,新建、翻建都是城市更新的應有之義,但是建設之后的事情,往往容易被忽視,也就會導致政府投入了大量財力和精力,老百姓卻不買賬。
歸根結底,問題就出在有些地方只在改造“硬件”設施上下功夫,例如,刷刷外墻,添置些基礎設備等,而公共服務水平和生活功能等“軟件”管理能力,卻沒能及時跟上。
所以,城市更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軟硬兼施。
就拿老舊小區改造來說,就不應僅僅停留在“刷外墻”的表面功夫上,更要通過內部的“新陳代謝”進一步煥發小區活力。
比如,物業管理能力和態度差、社區治理水平落后、業委會成立難等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都應該在完善硬件的同時,被重視起來,甚至應該投入更多精力來處置。
采訪中,某地老舊小區居民韓大爺就直言,改造過程中,政府使了很大的勁,可費勁建起來的老年活動中心等設施,竣工后卻遲遲不投入使用,不但急了老百姓的心,還傷了政府的公信力。
城市更新中,很多地方都在強調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稍稍用心,就會知道如今居民需求更加多元,更加多維,如果還僅從單一的改善硬件環境角度出發,城市更新就無法真正改到居民心坎上。
所以,不論是舊區改造還是治理“城中村”等城市更新工作,硬件建設與投入僅僅是第一步,也可以說是最簡單的一步,城市要想真正煥然一新,還要看“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