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代華
“老舊小”換新顏,“面子”“里子”雙提升;社區服務,善使巧勁;社區治理,守望相助……在遵義,各地不斷探索社區建設,社區正逐漸成為百姓的“幸福驛站”。(見《遵義日報》,2022 年8 月28 日)
近年來,遵義市各社區不斷探索社區建設:洗馬路街道洗馬社區“兩委”將治理單元從“網格”縮小到“樓棟”,通過組織群眾會、院壩會,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匯川區根據老舊型社區特點,把治理單元從“小區”細分到“樓棟”,以“五在樓棟工作法”為抓手,著力將黨建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的資源優勢和發展優勢,有效打通城市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紅花崗區結合各地實際,以自協委、共治委推進大事共議、實事共辦、急事共商、難事共解,打造“同心企業”,開設“同心客廳”,發揮“360 度小微圈”服務作用,構建形成“15 分鐘便民服務圈”……
社區建設的新思路使遵義市各個社區建設有聲有色,從而實現社區建設成社會生活共同體的目標。要“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近年來,我國基層社會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日益完善,基層治理能力不斷提高。《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強調指出,統籌謀劃城鄉社區治理工作,注重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優勢互補、共同提高,促進城鄉社區治理協調發展。
城鄉社區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場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加強社區建設,做好城鄉社區治理工作,對于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維護和發展群眾切身利益、促進城鄉基層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隨著社會轉型發展,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面臨城鎮社會結構日趨多元、群眾利益訴求復雜多樣、信息傳播方式深刻變化、基層治理難度加大等多重考驗。
用心用力把老舊社區建設成百姓的“幸福驛站”,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小社區大社會,社區治理是社區體制機制創新和社區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管理過程,在社區范圍內發展政府、社區組織、企業、社區居民,各主體間的合作、 協商和伙伴關系,建立起多元主體參與的體制機制,實現將社區建設成社會生活共同體的目標。提升了城市治理“精治、共治、法治”水平。形成社區多元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實現社區治理組織良性互動和順暢溝通。把老舊社區創建成文明幸福的新社區,成為百姓的“幸福驛站”,提升群眾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