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主義”,是指國際研究中對于普京二十年來治理俄羅斯的政策、理念的總結,包括普京主義、普京經濟學等概念、術語。研究國際視野中的“普京主義”,有利于我們更全面地理解俄烏沖突及俄美、俄歐對抗的政治經濟背景。
“普京主義”,是指國際研究中對于普京二十年來治理俄羅斯的政策、理念的總結,包括普京主義、普京經濟學等概念、術語。在俄烏沖突——這場所謂“普京一個人的戰爭”——瞬息萬變而又膠著滯結的當下,結合國際研究的成果,對于“普京主義”做一個概覽,有利于我們更全面地理解俄烏沖突及俄美、俄歐對抗的政治經濟背景。
中國學者龐大鵬等研究者在《俄羅斯政治經濟外交(2000—2020)》一書中指出,普京上臺之初,就提出了強國戰略,并貫穿其執政過程始終。普京的強國戰略旨在糾正葉利欽時期全盤西化的改革路線,致力于恢復強大的俄羅斯。
二十年來,俄羅斯在政治、經濟、社會及外交等領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符合俄羅斯國情的治國思想和治國策略,持續保持政治和社會穩定。俄羅斯在外交領域取得了進展,強勢重返中東,與亞洲國家的合作得到加強,歐亞經濟聯盟一體化有所加強。但是,俄羅斯與西方關系陷入長期對抗之中,進入了二十年以來的冰點期。
可以說,“普京主義”以俄羅斯的文化保守主義為底色,結合了俄羅斯聯邦憲法的民主主義、自由主義傾向,兼具俄羅斯的傳統國家主義、威權主義色彩,是適合俄羅斯國情、民情的治國方略。

研究國際視野中的“普京主義”,能使我們比較全面地理解俄羅斯的政治、經濟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普京主義”的內涵與俄羅斯國家特征和歷史上的治理路徑是一脈相承的。俄羅斯的國家特征是對內集中管理、對外建立安全緩沖區。對內集中管理,集中優化一切政治資源,實現跨越式發展,建立大國和強國,這是俄羅斯國家性的體現。對外建立安全緩沖區,以實現國家安全,這是聚合性的體現。國家性和聚合性的結合,形成了普京治國理政的兩個基本特點:一是以大國主義、強國思想、國家作用和主權民主為內核的俄羅斯保守主義成為觀念共識;二是以動員型模式實現追趕型發展成為路徑依賴。
龐大鵬認為,西方國家期望俄羅斯徹底放棄目前在獨聯體的利益范圍要求,變成一個滿足于周邊睦鄰關系的內向型國家,這是不可能的。俄羅斯實現復興的根本目標,如力爭成為歐亞國家、堅持走符合俄羅斯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堅守地緣戰略底線不動搖等,都與歐美對俄羅斯的戰略目標存在著潛在的結構性沖突。一再上演的格魯吉亞危機、烏克蘭危機乃至現在的俄烏沖突及潛在的俄羅斯與歐盟、美國的沖突,正是這種結構性矛盾的激烈爆發。
美國學者克里斯·米勒在《普京經濟學:復興的俄羅斯的權力和金錢》一書中,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普京的經濟策略及其面對的挑戰和危機。
米勒指出,2000 年普京執政時,繼承的是幾乎無法運轉的稅收體系、陳舊的工業基礎和違法的私營部門。“普京經濟學”比較成功地挽救了后葉利欽時代瀕臨崩潰的俄羅斯經濟——盡管俄羅斯經歷了2008 年的金融危機、債務違約和盧布大幅貶值,但其經濟政策仍保持著保守的正統性。
不過,米勒也指出,“普京經濟學”面臨著嚴峻挑戰。到2030 年,俄羅斯大約1.43 億的人口將減少到1.36 億,到2060年將減少到1.26 億。俄羅斯需要各種技能水平的移民,但中亞移民所做的是粗活,工資很低,待遇也很差。俄羅斯的油氣資源已經受到頁巖油的競爭,而且很快將面臨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使用量增加的雙重現實。其能源依賴、原材料依賴的經濟增長模式日益無法持續。普京雖然度過了早期的經濟動蕩,但如今正受到一系列威脅:俄羅斯在克里米亞、頓巴斯和烏克蘭東部的軍事冒險;2008至2012 年“梅普交替”期間,梅德韋杰夫未能實現其構想的工業和技術現代化;政府內部腐敗,人民怨恨日增;大眾的健康和教育水平低下。
美國休斯敦大學教授保羅·格雷戈里在《重新評估普京的俄羅斯:經濟》一文中,系統地評價了普京的經濟治理成就及缺陷。
格雷戈里將普京的執政分為兩個時期。在第一個時期(2000-2008 年),即普京的前兩屆總統任期,俄羅斯經濟迅速增長,從20 世紀90 年代葉利欽時代的大蕭條中恢復過來,并受益于“普京主義”最自由的時期。俄羅斯在金磚國家中被列為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養老金和工資按時發放,空氣中彌漫著樂觀情緒。
但是,這一時期的快速經濟增長掩蓋了許多失敗。第一,普京沒有兌現他對經濟多元化的承諾,俄羅斯仍然是一個石油國家,一半的收入來自石油和天然氣。第二,盡管普京承諾要讓國有企業成為效率和價值的典范,但其國家資本主義模式已被證明是腐敗的、低效的。第三,普京對法治的漠視及其外交上的失敗,正使俄羅斯日益孤立于世界經濟之外。
普京的第二時期始于2008年“梅普交替”。隨著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俄羅斯經濟增長開始下滑,在2012 至2014 年期間陷入停滯,勉強維持了正增長。隨后俄羅斯經濟陷入嚴重衰退,這種衰退一直持續到2017 年,原因是低油價、烏克蘭問題導致的制裁以及缺乏結構性改革。面對經濟衰退,普京沒有提出新的經濟改革方案來重振經濟,而是開始了在格魯吉亞、克里米亞乃至烏克蘭的軍事冒險。
格雷戈里指出,俄羅斯經濟基礎脆弱,且未能得到改善。俄羅斯經濟與發展部2018 年預計:俄羅斯到2035 年經濟增長都將停滯不前(低于2%)。同時,由于俄羅斯的前景有限,投資已經崩潰,必須進行根本性經濟改革,才能將俄羅斯從長期的經濟停滯中拯救出來。
綜合來看,國際視野中的“普京主義”,能使我們比較全面地理解俄羅斯的政治、經濟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大國實力說到底是由經濟決定的。如果經濟形勢不斷惡化,最終會影響到俄羅斯國內政局的穩定與普京的執政地位。“普京主義”要持續下去,還是要進一步夯實、鞏固經濟發展這個基礎性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