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會衰老,怎樣才稱得上是“健康老人”?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中國健康老年人標準》,明確了“健康老人”的9 點要求。那么,健康老人什么樣?我們該如何努力向標準靠攏?
人人都會衰老,怎樣才稱得上是“健康老人”?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中國健康老年人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明確了“健康老人”的9點要求。
《標準》指出,健康老年人是指60 周歲及以上生活可自理或基本自理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在軀體、心理、社會三方面都趨于相互協調與和諧的狀態。
以往的衡量標準,更多將健康視為一種理想狀況。根據2013 年的評估標準,達到健康標準的老年人不足5%。《標準》通過進一步完善衡量指標,以更適老的方式去理解健康的含義,希望傳遞更積極的生活理念——老年人帶病生活是常態,只要能有效控制,就是一個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年人。
《標準》中規定了中國老年人健康標準應滿足9 個要求,看看你符合幾個?

老年人帶病生活是常態,只要能有效控制,就是一個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年人
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這一條排在老年人健康首位,意味著社會觀念的轉變。我們不僅要求生命的長度,更要求生命的質量。
老年人自理能力是身體健康的直接體現,也是多項能力的綜合表現。保護好自理能力,要從多方面努力,比如勤動腦、少操心、平衡膳食、鍛煉身體、學會獨處等。
重要臟器的增齡性改變未導致明顯的功能異常《標準》承認老年人與年輕人身體狀況的差異,只要重要臟器功能未改變,就不應視為病理性改變,再一次強調功能的重要性。對于一些可糾正的功能改變,仍然可以視為健康,比如老花眼、聽力障礙等。
每個人都需要正確認識并面對衰老,不必把衰老當病治,更不必和年輕人比數據。
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控制在與其年齡相適應的范圍內老年人多病共存是一種常態,哪怕有疾病,只要指標能控制在與年齡相適應的范圍內,就符合健康或基本健康要求。
盡量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少吃動物內臟和甜食,有助于控制膽固醇水平;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慢跑、快步走、打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營養狀況良好營養對老年人至關重要,缺鈣易發生骨質疏松、缺鉀會導致低鉀血癥,這兩者會增大跌倒幾率;缺蛋白質可能導致小腦萎縮,增加老癡風險。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代謝能力下降、咀嚼和消化能力下降等。
老年人應該做到三餐定時定量;每餐吃到七八分飽即可,晚上尤其不能吃太飽;多蒸煮,少油炸;營養搭配;堅持活動都對改善營養有益。
認知功能基本正常認知功能對維持老年人的生活自主性、晚年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因衰老帶來的感覺知覺減退、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等,只要不影響日常獨立生活能力,不給家庭和社會增加負擔,可視為認知功能基本正常。
老年人應該保證充足的睡眠,學會靜心;多吃些魚類、綠葉蔬菜等;培養一些休閑愛好,如養花、學習樂器;適當進行益智類活動。
樂觀積極,自我滿意老年期大多有很多疾病困擾,這是自然生命規律。良好的情緒會對老年人的整體健康產生正向促進作用,提高晚年幸福感。除了老年人自我調節外,家人也應給予積極引導和鼓勵,幫助老年人改變觀念,擁抱老年生活。
具有一定的健康素養,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標準》牽頭人于普林教授指出,老年人罹患慢性病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控制慢性病要長期堅持,從小事做起,而當務之急在于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養,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積極參與家庭和社會活動研究發現,不參與社會活動的老年人,患心臟病、腦卒中和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增加。而那些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老年人,常常會有一種自豪感,以及“我還行”的幸福感,有利于延年益壽。
所以,家庭和社會都應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交活動。作為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老年人自己也要建立積極的老齡觀,主動融入社會。
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如今不少老年人進入商超不會掃健康碼,購物不會用手機支付,這都是沒有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一種體現。
提升老年人社會適應能力,就要進一步加強社會支持,細化老年健康服務。更重要的是,老年人要培養主動學習的心態,活到老學到老,成為與時俱進的時髦老人。
上述9 個要求的提出,是建立在總結國內外老年人健康評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同時廣泛征詢了包括老年醫學、老年社會學等多學科領域90 余位專家的意見和建議。
于普林介紹,中國老年人健康狀態評估總分為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3 個維度的評分之和:80 至100 分且健康評估3 個維度均為“健康”的老年人,為健康老年人;不滿足“健康”和“不健康”評估標準的老年人,評估為基本健康;59分及以下,或軀體健康維度為不健康或心理健康維度為不健康,或社會健康維度總分為零的老年人,為不健康狀態。
總的來說,上了年紀帶病生活是常態,積極鍛煉,保持年輕心態,每個人都可以優雅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