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西游記》開篇,孫悟空被封了個“弼馬溫”的官職,這是一個專門負責養馬的職位。不過,這個稱呼似乎與古代官職的命名大有不同,也讓很多人困惑于“弼馬溫”三個字的含義。那么,古代是否有與之相似的官職?
眾所周知,在《西游記》(《四大名著》本刊有售,全4冊,原價980 元,現價180 元)開篇,孫悟空被封了個“弼馬溫”的官職,這是一個專門負責養馬的職位。不過,這個稱呼似乎與古代官職的命名大有不同,也讓很多人困惑于“弼馬溫”三個字的含義。
其實,在討論如何安頓孫悟空時,天庭人事部門用的正式名稱是“御馬監正堂管事”,而玉皇大帝隨口說的“弼馬溫”,只是一個習慣說法而已。
不過,“弼馬溫”已然暗示了這個職位的低微,但孫悟空對此并不清楚。他對工作非常負責,“晝夜不睡,滋養馬匹”,把天馬都養得“肉膘肥滿”。直到酒席上,孫悟空一問才知道自己“沒有品從”“未入流”。一怒之下,他便脫崗而去。
悟空不知道自己品級的時候,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好,知道后反而心里不平衡,沒心思工作。這其實就是明朝真實的“馬政”情況。從孫悟空的案例會發現,馬政難的地方不是養馬,難在于成績沒法體現出來,讓人沒了積極性,部門也進入惡性循環狀態。如何破局?可看看明朝的“弼馬溫”楊一清是如何改進工作的。
明廷在中央設置太仆寺和苑馬寺管理全國馬政,在地方設置行太仆寺和行苑馬寺,下轄有幾個苑、監。太仆寺負責馬政管理,如馬匹調配、監督馬匹使用;苑馬寺負責養馬事宜。

楊一清畫像
雖有專職養馬機構,但當時各地的馬卻越養越少、越養越瘦。明孝宗就感嘆,在洪武永樂年間“凡遇邊方缺馬,動輒來京奏討,所費不貲”。這是因為在和平或戰爭頻率較低的時期,馬政這樣的專業部門相對于治民機構,吸引力確實低,士大夫“見兩寺衙門無權,多不樂為,用人者因而俯就之。凡遇缺員,茍取充數,積習既久,遂為遷人謫宦之地,人人得而輕之”。
當別人開始輕視,就會造成部門地位甚至會比規定的品級還低。比如在成化年間,按規定陜西的馬政考核應當由巡撫負責,但巡撫卻直接交給負責考核府、衛所的人來負責。這一舉動讓兩寺馬政官員接受了府、衛的待遇,相當于不知不覺給降級對待了。甚至兩司(布政司、按察司)官員不屑與太仆寺一同查驗馬匹。這樣也導致衛所對兩寺的態度變差,兩寺開展工作的時候“進不能展,退無所訴”。至于部門中的人,工作狀態大體是“勢分既輕,職任愈廢,雖有才能,一統是職,終身不展,垂首赍志,坐待罷黜”。馬政部門最終成了養老部門,哪還能做好工作。
人沒有了盼頭,也就沒了干勁,這一點明朝的馬政官員和孫悟空一樣。不一樣的是,孫悟空可以選擇離開,他們只能就地混日子,讓馬政更加凋敝。
進入成化、弘治年間,蒙古部落大舉南下,邊關動蕩,邊防危機逐步加深,加之馬政衰敗到了極點,明孝宗、內閣、兵部都坐不住了,與軍務有密切關系的馬政問題就吸引了各方注意。
明孝宗在給三邊總督、陜西巡撫的敕書中一再指出,“廷臣建議修舉馬政,慮各寺種數少,宜先添補……爾宜用心提督”。兵部也一直在想辦法解決問題,比如增加采買馬匹的銀兩、派遣部員外郎出理馬政等。
但馬政積弊太深,達不到預期效果,于是就只能加大力度,比如從人事安排入手,將馬政事務專項化,并選擇有能力、有級別的官員負責,如果還不行,就選擇級別更高的。
太仆寺是兵部的系統部門,兵部尚書劉大夏、侍郎熊翀直接向皇帝推薦了楊一清擔任“督理陜西馬政左副都御史”。
楊一清,成化八年進士,先后擔任山西提學僉事(按察使司僉事)、山西按察副使督學、南京太常寺少卿等職位,尤其是在陜西的8 年時間里,對陜西和陜西官場相當熟悉,在南京任上治水成績突出。顯然,劉大夏考慮到了他的業務能力、對西北官場的熟悉程度和工作風格。
之后,楊一清成功被任命為督理陜西馬政左副都御史。就級別而言,楊一清此時和陜西巡撫一樣,都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不一樣的是具體分管領域不同。敕書給楊一清明確了任務內容,也給了考察官員的權限。系統內優秀的可以推薦,差的可以罷免;只要涉及馬政,整個陜西三司需要配合并開會討論。相當于成立了陜西馬政工作委員會,兩寺負責常規事務,其他部門全力配合執行。同時朝廷也承諾,做得好還會有更大的上升空間。
1503 年秋,楊一清到達陜西,駐地為平涼城,正式開始督理馬政工作。
楊一清和孫悟空做的差不多,親自查勘馬場草場,熟悉了工作,這一過程中自然考察了系統官員,隨即將行苑馬寺卿等幾人免職,并替換上陜西行太仆寺少卿李宗商等人。人事整頓讓系統內官員非常震驚,風氣為之一改。
要想更長久解決問題,還需要著手提高陜西馬政系統地位,解決“人輕權卑”的問題。首要就是恢復行太仆寺和行苑馬寺主官的地位,使兩寺與布政司、按察司成為一個層次,既讓其不再自卑,也有助于在衛所系統開展工作。相應的,在會議等場合,兩寺主官位次僅在布政使、按察使之下。規格高、事體重就能吸引更多人才,政由人舉,事就成了。
在提高系統規格和完全掌握系統后,楊一清開始用左副都御史銜和敕書的權限,加大對其他部門的介入力度。馬場需要修建或完善城堡、馬廄、營房、官署,就需要所在地方行政部門配合;馬場的安全,需要附近駐軍配合。強勢和進取的行事風格,讓楊一清在這方面強力推進,以前府縣和駐軍不愿配合,現在為了烏紗帽積極參與。
經過一系列操作,馬政系統能協調的資源變多,官員地位和前程變好,工作的積極性和工作條件都得到了解決,剩下執行方面的操作問題就由各級官員負責了。截至弘治十八年(1505 年)底,陜西草場達到12.8 萬頃,陜西各苑共有馬匹11620匹,衙門、倉庫、營房、馬廄共4100 余間,選設操丁1000 名。整個陜西馬政面貌煥然一新。
臨事不辭難的“弼馬溫”楊一清解決了問題,對國家大政大有裨益,他很快得到了提拔。他于1504 年冬任巡撫,1506 年任三邊總制,最后進了中樞,官至內閣首輔,號稱“出將入相,文德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