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倩
(桂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農民工返鄉創業不僅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人力、技術、資本等方面的支持,而且對促進農民增收、活躍農村經濟、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具有積極作用。近年來,我國制定了多項返鄉創業支持政策。例如,2020年國家發改委等19個部門聯合下發《關于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同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15個部門印發《關于做好當前農民工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這些政策文件強調引導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激發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熱情。
在此類政策的推動下,農民工返鄉創業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掀起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熱潮,關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研究也逐漸增多。目前,學界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研究主要聚焦以下3個方面。一是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創業意愿是創業者期望從事創業活動的主觀態度,政策支持、收入滿意度、創業氛圍等都是影響其創業意愿的重要因素[1]。二是創業模式。有學者根據創業動機的不同,將返鄉創業模式分為生活導向型和興趣導向型[2];也有學者從創業項目、創業規模等視角,將返鄉創業模式歸納為發展特色農業模式、依托平臺載體模式、能人帶動模式、“互聯網+”模式等[3]。三是創業影響因素。學者從創業者個體、家庭特征等微觀層面到文化環境、地區經濟等宏觀層面,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影響因素展開了豐富的研究[4-5]。
總體來看,學者們圍繞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前因”“后果”等方面展開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現有研究中,關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研究綜述較少,尤其采用文獻計量方法開展的相關研究較為缺乏。基于此,筆者采用文獻計量方法,借助CiteSpace軟件對2008年后關于返鄉創業的相關研究進行全面梳理,總結返鄉創業研究的重要成果,厘清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以期為深入研究返鄉創業問題提供參考。
研究數據來自中國知網學術期刊庫。以2008年1月1日為起始日期,以2022年9月8日為截止日期,以“農民工”和“返鄉創業”或“農民工”和“回鄉創業”為主題詞進行文獻搜索。同時,為保證文獻的權威性和質量,筆者選擇的期刊來源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并剔除如書評、訪談等非研究性文獻。筆者最終篩選出675篇文獻構成研究樣本。
文獻計量是基于數理統計理論,用于分析某一研究領域研究歷程和趨勢的研究方法。而CiteSpace軟件可以通過可視化圖譜,呈現研究領域的文獻計量結果。因此,筆者借助CiteSpace 6.1R3軟件,對以農民工返鄉創業為研究主題的作者、機構、關鍵詞等信息進行共現和聚類,挖掘其內在關系,進而總結分析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和發展趨勢。
研究領域的發文數量反映了該領域研究的活躍度。從圖1可以看出,2008—2022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相關研究發文數量呈現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演變態勢,該變化與農民工創業實踐密切相關。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政府出臺政策鼓勵大量失業農民工返鄉創業,相關學者的研究也聚焦該領域,因此,有關農民工返鄉創業研究的發文量快速上升。隨著經濟回暖,有些城市甚至出現“用工荒”,農民就業形勢好轉,返鄉創業熱度有所下降。2013年,我國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城市低端市場崗位產生擠出效應,農民工出現結構性失業,返鄉創業再次引起學者關注。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農民工返鄉創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學者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關注度進一步提升,以期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智力支持。

圖1 2008—2022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相關研究文獻數量趨勢
核心作者即在某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作者。如圖2所示,以作者發文量為依據,王軼、張秀娥、朱紅根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從連線來看,作者之間的連線較少,說明該領域的大多數作者處于獨立研究狀態。

圖2 2008—2022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研究發文作者共現圖譜
對發文機構進行分析,可以從側面了解該領域中堅力量的分布情況。從圖3可以看出,農民工返鄉創業相關研究文獻發文機構集中于各大高校。從節點大小來看,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吉林大學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研究具有重要貢獻。同時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和管理學科。從節點之間的連線來看,研究機構之間并未形成緊密的合作網絡。因此,針對未來關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研究,應加強機構之間的合作。

圖3 2008—2022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研究發文機構共現圖譜
關鍵詞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對其進行分析可以把握該領域研究內容的特征、發展脈絡和方向等。利用CiteSpace軟件對研究數據關鍵詞進行聚類并生成圖譜,如圖4所示,共生成10個聚類標簽,分別是#0農民工、#1返鄉創業、#2創業、#3鄉村振興、#4創業環境、#5政策支持、#6人力資本、#7中部地區、#8創業動機、#9社會網絡。對10個聚類標簽進行分析,發現農民工返鄉創業研究熱點主要回答“who”“why”“how”“effect”4 個問題,即農民工返鄉創業研究熱點可以分為返鄉創業者特征(#0、#1、#7)、返鄉創業動機(#2、#8)、返鄉創業環境(#4、#5、#6、#9)、返鄉創業結果(#3)4個方面。

圖4 2008—2022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研究相關文獻關鍵詞聚類圖譜
創業環境的不確定性,要求創業者不僅要在已有的創業資源框架中進行資源整合,還要根據不斷變化的創業環境,識別機會并提升創業績效[6]。為此,返鄉創業農民工顯著區別于非創業者或其他創業者的特征,是學者首要關注的話題。早期研究側重人口統計學特征及心理學特征,發現返鄉創業農民工以中青年為主,其中男性占主體,且大多數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和市場頭腦[7]。隨著創業情景日益多元化,學者開始基于“新特質論”考察返鄉農民工的“先驗經驗”“家庭稟賦”“社會稟賦”等特質對其創業的影響。研究表明,農民工先前創業經驗、行業經驗是影響其創業機會識別、資源獲取和整合的重要因素[8]。其次,創業者的家庭人力資本、家庭社會資本、家庭自然資本、家庭經濟資本等家庭稟賦特征也與其創業意愿和創業行為息息相關。有學者認為家庭稟賦在為返鄉創業農民工提供資金、人力、信息等創業要素的同時,贍養父母、撫養子女、家庭團聚等家庭責任倫理也驅動農民工返鄉創業[9]。除了家庭稟賦,社會稟賦同樣對農民工返鄉創業有直接或間接的推動作用[10]。農民工社會資本的提升驅動“外出打工潮”
向“返鄉創業潮”轉變,且社會資本可以通過影響機會的傳播,間接影響農民工的創業決策[11]。正是由于創業者稟賦特質存在不同,面對同樣的創業環境,返鄉農民工在創業行業選擇、創業地域選擇、創業規模等方面呈現多元化特征。
大多數學者基于“推-拉”理論分析農民返鄉創業的動機。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和創業環境的不斷改善,返鄉拉力增強。同時,由于城市生活成本提高、就業競爭及工作不穩定,導致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推力增大[12]。創業動機作為農民工選擇返鄉創業的根本動力,顯著影響其創業模式的選擇[13]。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可以將農民工返鄉創業動因劃分為以下3類。一是生存型創業。此類創業者大多數是由于家庭照料等現實問題的壓力,不得不返鄉謀生[14]。相比其他類型的創業,生存型創業易受到政府方面因素影響,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采取稅收優惠、開辟多渠道籌資、貼息等措施支持生存型創業者成長。二是成長型創業。此類創業動機在返鄉創業農民工中占比最高,創業者往往因為不滿足只充當受雇者角色或者自身職業成長受到限制,為謀求自身進一步發展而主動選擇返鄉創業[5]。三是價值型創業。此類創業者往往在某一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于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以帶動鄉村發展和回報社會為目標返鄉創業。此類創業者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即使創業動機存在不同,但鄉土情結是農民工返鄉的固有拉力[15],且創業動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政府的引導下,生存型創業可借助創業支持體系,通過創新商業模式等,實現向成長型和價值型躍遷[16]。
創業環境是對創業行為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的綜合,包括政府政策、文化環境、社會服務、市場環境等。創業環境的復雜性對農民工創業企業的生存績效、成長績效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目前,學者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環境的研究主要聚焦正式制度政策支持和非正式制度社會網絡兩個視角。其中,政策支持包括財政扶持、法制環境、信息咨詢、行政審批等相關政策或措施[17]。研究表明,政府支持有助于提高返鄉創業績效,從具體政策支持效用來看,政府補貼、稅收優惠等財政扶持政策的實施均可以顯著提升創業企業績效,且對東部地區、第三產業和小規模返鄉創業企業的創新績效提升效果更為顯著[18]。相較于財政補貼,張若瑾認為金融支持對農民工創業意愿的激勵更大[19]。我國農村是以親緣和地緣關系為基礎的熟人社會,非正式制度同樣在農民創業決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社會網絡作為非正式制度環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關系、資源、結構等均會對農民工創業績效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異質性社會網絡比同質性社會網絡更能提高農民的創業績效[21]。在創業的不同階段,社會網絡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先賦性社會網絡在農民工返鄉創業生存階段有顯著促進作用,隨著創業由生存型轉向成長型,自致性社會網絡逐漸取代先賦性社會網絡發揮主要作用[22]。也有學者認為社會網絡在初期能幫助創業者獲得資源,但隨著社會網絡變為路徑依賴,將導致企業缺乏信心更新和喪失創業活力,有損企業的長期發展[23]。
創業結果包括創業績效、創業失敗和創業退出。就農民工返鄉創業結果的研究而言,學者主要聚焦創業績效,對返鄉創業失敗和創業退出的研究寥寥無幾。關于返鄉創業績效的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兩類。一是探討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前因變量。學者就返鄉農民工個體、家庭、政策、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考察其對創業績效的影響[5]。二是將農民工返鄉創業與國計民生相聯系,關注農民工返鄉創業對于農村發展、地區經濟水平的影響。研究表明,返鄉創業可顯著緩解農戶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維度的貧困[24],且有利于豐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實現鄉村振興[25]。學者通過對返鄉創業試點進行準自然試驗,發現政府推動返鄉創業可以提高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3 個百分點[26],帶動縣域經濟增長[27]。關于返鄉創業對縣域經濟的增長作用及影響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加速了人才回流,提高了農村勞動力素質[28];資金、市場、技術等要素隨著農民工回流融入鄉村,打破了經濟增長的要素瓶頸[29];引進新產業、新業態,增加了就業機會,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提高了農民收入[30]。
為進一步分析返鄉農民工創業相關研究趨勢,筆者借助CiteSpace軟件對研究文獻關鍵詞進行突現分析,得到6個突現詞(見表1)。從突現時間看,學術界的相關研究與農民工創業實踐有較高的關聯度,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歷史沿革可以劃分為金融危機、產業升級和鄉村振興3個階段[12]。

表1 2008—2022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研究文獻突出最強的前6個關鍵詞
2008—2011 年為金融危機階段,此期農民工、金融危機、影響因素是強度較高的突現詞。此階段,農民工集聚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受到巨大沖擊。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切實做好當前農民工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明確了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指導思想。學界也積極以穩就業為導向,聚焦于農民工返鄉創業相關影響因素研究,包括返鄉創業決策影響因素、返鄉創業企業成長影響因素、返鄉創業動力影響因素等,并認為資金缺乏、文化水平低是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決策的重要因素,政府應加強構建農民工返鄉創業融資、培訓等支持體系,增強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減少農民工返鄉創業風險。
2012—2017 年為產業升級階段,此期創業、社會資本是強度較高的突現詞。此階段,國家以科技強國,東部沿海地區企業不斷革新技術,傳統農民工的人力資本較難滿足崗位需要,農民工內部出現分化,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被提及。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素養較高、眼界更為寬闊,尤其在“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文化的普及下,新生代農民不愿意終身打工,創業意識更強。因此,新生代農民工更加注重提升社會資本,以期返鄉創業轉變其就業困境。在該階段,農民工的社會資本對其返鄉創業行為的影響也得到了學界的關注。農民工外出務工獲取創業行業信息、緩解融資約束,有利于提高其返鄉創業質量。
2018—2022 年為鄉村振興階段,此期鄉村振興是強度較高的突現詞。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政府在土地制度、融資方式、基礎設施、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了很大的傾斜,吸引有志青年返鄉創業。2018年農民工返鄉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接近1/2的農民工認可在農村發展的前景,農民工返鄉創業熱情持續高漲。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回流勢必給傳統的農村帶來一定的沖擊,如何激發和引導該群體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發揮積極作用尤為重要。因此,學者基于鄉村振興背景,對農民工返鄉創業面臨的問題、創業路徑選擇、創業質量影響因素等進行了理論研究。
由于關鍵詞突現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因而未來一兩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研究前沿問題依然將圍繞鄉村振興展開,返鄉創業與鄉村振興之間的互動機制是學者持續關注的領域。從關鍵詞突現可以看出,學界充分回應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現實問題,但也從側面看出,該領域對某一議題的持續性研究不足,導致研究成果呈現碎片化和深度不足的特征。
筆者借助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2008—2022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分析,揭示農民工返鄉創業問題的研究現狀、進展、熱點和前沿,得出以下結論。
從研究情況概括來看,2008—2022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研究領域的發文情況與農民工返鄉創業實踐息息相關。從核心研究成員和機構來看,研究成員和研究團隊之間呈現“小集中、大分散”的合作網絡分布特征,未來應加強機構之間的合作。從熱點和前沿來看,研究熱點集中于返鄉創業者特質、返鄉創業動機、返鄉創業環境、返鄉創業結果4個方面,研究前沿問題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
總之,農民工返鄉創業研究呈現百家爭鳴、蓬勃發展的態勢,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實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但未來此領域研究還應注重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研究機構和發文作者應進一步加強研究合作和交流,以產出高質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二是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農民工返鄉創業不僅僅是實現收入增加的方式,更是發展農村綠色經濟、引入鄉村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推手。因此,學者們除了從管理學、經濟學方面加強研究,還應引入生態學、教育學等學科,使該領域的研究更加系統、深入。三是補齊研究短板。在相關研究中,學者較少關注農民工返鄉創業失敗,然而研究創業失敗有助于農民工改進創業思維和提升創業能力。因此,學術界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失敗的本質特征和內在機制的研究,并關注創業風險感知能力及可能的風險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