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洋平
(寧波大學海洋學院,浙江 寧波 315832)
黃顙魚(見圖1)喜歡棲息在水流緩慢的多水草區域,如靜水灘、淺灣處、淤泥或者腐殖層比較深厚的地方,白天經常集群躲在水體下方。黃顙魚最適生長環境溫度為25~28 ℃。5月,黃顙魚大量繁殖,當年生黃顙魚體長一般不超過10 cm。野生黃顙魚個頭一般較小,最長30 cm。市場上銷售的魚體一般長約15 cm,100~200 g/尾即達商品魚標準[1]。

圖1 黃顙魚
交通條件直接決定了養殖場的運輸能力,擁有便利的交通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運輸成本,并間接提升養殖場的市場競爭力。前期建廠過程中的材料運輸、飼料運輸、藥物運輸,以及后期成魚的運輸都需要便利的交通作為支撐[2]。
“養魚先養水”,水是養殖業的生命線,良好的水源條件是養殖場能正常運行的基本要求。黃顙魚養殖要求水質好,懸濁物少,透明度超過50 cm,含氧量大于5 mg/L,pH值在7.0左右,氨氮含量低于0.01 mg/L。優質的水環境能促進黃顙魚快速生長,從而縮短養殖周期,提高經濟效益。
養殖池建在通風大棚內,一般為水泥池或土池。水泥池以圓形、方形為宜,一個池的水域面積約9 m2,池深大于80 cm。黃顙魚喜陰暗,為了給黃顙魚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養殖人員可在池底鋪放一層鵝卵石、砂礫,在池中加入有縫的石頭等作為“躲避屋”,并在養殖池上方鋪一層約占1/2養殖池水域面積的遮陽網。
養殖場應配置沉淀池、蓄水池、生物過濾池等污水處理系統,養殖池應建有進水口、排污口、排水口。為便于排水放污,排污口和排水口建在養殖池底部。為防止魚逃跑,排水口、排污口上需要配備過濾網,且約30 d更換一次。為利于排水,養殖池底部設計為中間低、四周略高的樣式。養殖池內配置增氧機或者通氣管,通氣管要保證質量,且應安裝一套備用增氧設施,以便在緊急情況下使用[3]。
修建好水泥池后,養殖人員可用漂白粉、生石灰進行全池消殺。消殺時,須帶水清塘,水深1 m,每667 m2水域面積用漂白粉13.5~15.0 kg。需要注意的是,漂白粉對人體有一定危害,養殖人員在使用漂白粉時要注意做好防護措施。消殺完成后,養殖池需要暴曬 3 ~ 5 d[4]。
挑選體表顏色正常光澤明亮、大小均一、游動性好、體質健壯、身體無傷和活潑好動的黃顙魚魚苗。黃顙魚的背鰭有刺,養殖人員在挑選時要帶上防護手套[5]。
放苗宜選擇在晴朗的上午,在夏季炎熱高溫天氣下,可在清晨或者傍晚放苗。為避免黃顙魚因養殖環境改變而出現應激,養殖人魚員應在放苗前于池內施用抗應激藥物(如葡萄糖、維生素C、芽孢桿菌等),并將裝魚苗塑料袋直接放入養殖池水中10~15 min,待袋內水溫和養殖池水溫一致后,再將塑料袋打開,將魚放入池內[6]。放入池內后,養殖人員可全池施用維生素C等,以增強幼魚苗的免疫力。
新放入養殖池的魚苗應停食2 d,再投喂飼料,以保證其適應新環境。養殖人員要嚴格遵循“定時、定量、定點、定質、看魚情、看水質、看天氣”的原則進行飼養管理。定時,即每天投喂的時間要固定。定量,即每次投喂飼料的量一般要統一。定質,即投喂飼料的質量要有保證。定點,即每天投喂的地點要一致。看魚情,即觀察魚的死亡情況、吃食情況、排便情況等。看水質,即觀察養殖水體的顏色、透明度,聞水體有無異味等。看天氣,即提前查看天氣預報,特別是在極端天氣情況下,要注意防護[1]。
對剛入池的規格為5 cm左右的黃顙魚幼魚,可于08:00、17:00投喂粒徑1.5 mm的商業飼料。投喂后1 h,養殖人員要巡塘查看魚吃食情況,及時撈出處理未吃掉的飼料,避免影響水質。
在臺風、雷暴雨、高溫炎熱等極端天氣情況下,養殖人員要嚴格控制投食量,盡量少投喂或者停食。待極端天氣過后,第一天投喂7分飽即可,后續再逐漸增加到之前的投喂量。
腹水病又稱大肚子病,是一種細菌性疾病。黃顙魚感染腹水病的主要癥狀為體表發黃,腹部腫大(見圖2),黏液增多,肛門紅腫,鰭條發生潰爛并長出一層短短的白色絨毛,腹腔積累大量半透明膠狀物,腸內干凈無內容物,肝臟失去色澤,變為偏黃色[7];病魚食欲下降,運動失調,反應遲鈍,常浮于水面,無法長時間自由游動,還可能發生魚體打轉的情況,不久后就會死亡。高溫季節腹水病常發,具有來勢猛、傳播快、死亡率高等特點。針對少量魚出現腹水病的情況,養殖人員可用氟苯尼考10 g拌飼料10 kg,攪拌均勻后喂服;大量魚出現腹水病時,可按照每立方米水體用氟苯尼考20~30 g的用量進行全池施藥。

圖2 腹水病
黃顙魚裂頭病又稱紅頭病、爆頭病,是一種細菌性疾病,從幼魚到成魚期間都容易發病,每年6—9月是發病高峰期,一般冬季不會發生。病魚頭部充血、紅腫,鰓部潰爛,頭部皮膚裂開,嚴重時甚至出現頭頂穿孔。裂頭病病程長,但溫度降低時有一定好轉[8]。針對患病魚,養殖人員可用10 g鹽酸多西四環素+20 g膽汁酸拌料10 kg飼料喂服。如果魚不吃食,養殖人員可按照每立方米水體用15 g鹽酸多西四環素+30 g膽汁酸的用量進行全池施藥。
水霉病又稱白毛病。病魚魚體長“白毛”(見圖3),食欲減退,行動呆滯,體表黏液脫落,魚體兩側發生潰爛,潰爛邊緣有淡黃色附著物,并帶有異味。水霉病潛伏時間長,初期不易發現[9]。為避免該病發生,養殖人員可在水溫低于15 ℃時用加熱棒將水溫控制在15 ℃以上。如果發生大面積感染,養殖人員可用1.5%~2.0%鹽水將病魚浸泡15~20 min。

圖3 水霉病
小瓜蟲主要寄生在魚體的皮膚、鰓部、魚鰭、頭部等部位,形成小白點狀胞囊,肉眼也能看到。病魚常集群浮在池邊,反應遲鈍,不吃食,游動性差。當小瓜蟲大量寄生時,魚體表面附著一層白色膜,鰭條、鰓部布滿白色點狀孢囊;嚴重時,病魚后期會發生全身性潰爛[10]。為防治小瓜蟲病,養殖人員可每1 000 m3水體用復合碘250~300 mL進行消毒,嚴重時再用10 g氟苯尼考+10 kg飼料,攪拌均勻后喂服。
指環蟲病屬多發性鰓病,主要通過指環蟲蟲卵和幼蟲傳播。指環蟲寄生于黃顙魚鰓部,每個鰓片超過200個寄生蟲就容易導致黃顙魚窒息死亡,并且在吃食時也很容易出現炸群現象[11]。針對患病魚,養殖人員可每立方米水體用20 g高錳酸鉀浸泡病魚15~20 min,并將10 g維生素C拌入10 kg飼料,攪拌均勻后喂服。
每年5—8月是車輪蟲暴發期,車輪蟲寄生在黃顙魚體表或者鰓絲,寄生在魚體表面的車輪蟲來回游動,病魚魚體發黑,離群獨游。黃顙魚剛患病時,不易被察覺;發展到中期,病魚會出現離開群體、獨自狂游的現象;等到后期,病魚會出現呼吸困難、窒息死亡的情況[12]。針對患病魚,第一天按照每立方米水體用0.7 g硫酸亞鐵合劑的用量進行全池用藥,第三天按照每立方米水體用聚維酮碘3 mL的用量進行全池潑灑;如果病情無好轉,第七天再使用一次聚維酮碘溶液,和第三天用量一樣。
病害的發生是環境、魚自身免疫力、人為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結果。為保障養魚業經濟效益,做好魚病預防十分關鍵[13]。
使用老池進行水產品養殖時,池中可能會殘留一些病毒、細菌等潛在威脅。因此,加強老池的消毒工作至關重要。每667 m2魚塘用生石灰75~100 kg或漂白粉3~4 kg進行消殺,并通風暴曬。
養殖人員每天應至少巡池3次,特別是在暴雨、高溫等極端天氣應當時刻關注養殖場情況,必要時可安裝監控設備,便于隨時掌握養殖場情況。發現病死魚后及時進行處理,并防止出現用電、用水等安全事故。定期檢查養殖場內增氧設備、排水系統、進水系統等,一旦發現設備無法正常運行,進水、排水系統管道出現破損等情況及時進行更換。養殖人員要做到勤檢查、早發現、早更換,一月至少檢查1次。
養殖水應“肥”“活”“嫩”“爽”。為此,養殖人員應向池中投放微生物制劑,如硝化細菌、光合細菌、乳酸菌和芽孢桿菌等;也可投放優質藻類,如小球藻、綠藻、硅藻等,確保水中藻類生物量為100~300 mg/mL。
黃顙魚身體帶刺,高密度養殖容易互相劃傷,導致養殖質量不佳。因此,養殖人員要根據養殖場規模,合理確定養殖密度。規格為20 g/尾左右的黃顙魚,一般每667 m2養殖2 000~3 000尾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