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鑫
(海南大學林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濕地被認為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整個地球的生態循環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和休閑提供了豐富的生態資源和環境資源[1]。建設濕地公園是對濕地的一種特殊保護模式,這種保護模式皆在濕地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之間尋找一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2]。海南省海口市作為中國六大國際濕地城市之一、“一帶一路”的支點城市,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對當地濕地公園的建設十分重視。筆者采用SWOT 分析法,以海口市邁雅河濕地公園為例,分析其建設的優勢與劣勢、面臨的發展機遇及潛在的威脅,以期為邁雅河濕地公園的營建設計提供參考。
濕地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從已經建成的濕地公園來看,通過對濕地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人類對其進行破壞,從而保護濕地的生態資源和生態環境。在保護的基礎上,相關部門可充分利用濕地獨特的生態資源與景觀資源進行適度開發,能夠為游客提供一定的游憩空間。因此,濕地公園的建設可以起到保護和開發的雙重作用,是保障濕地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3]。
邁雅河濕地具有天然的濕地資源及豐富的濕地類型。目前,當地政府十分重視邁雅河的保護與恢復工作。邁雅河濕地公園的建設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濕地資源進行保護,使濕地充分發揮生態作用,而且能夠滿足邁雅河濕地區域村民和附近城市居民的休憩活動需求。同時,邁雅河濕地是海口市的“城市綠肺”,具有改善城市空氣質量、調控城市水體的作用[4]。
海口市處于熱帶地區,屬于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海口市春季溫暖、雨水較少,夏季氣溫較高、雨水多,秋季多臺風暴雨,冬季寒冷時間較短,全年日照時間較長。海口市年平均氣溫24.2 ℃,氣候宜人。當地年平均降水量達1 664 mm,年平均蒸發量1 834 mm,平均相對濕度為85%。海口市常年風向以東南風和東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3.4 m/s。
邁雅河濕地位于海口市北部沿海區域,面向瓊州海峽,是海口市東北部重要的濕地片區,位于江東新區北部,江東大道以北,瓊州海峽以南。邁雅河濕地建設規劃總面積567.80 hm2,其中濕地面積368.94 hm2,濕地率達到64.98%(見圖1), 包括濱海濕地、河流濕地和人工濕地3種濕地類型[5]。

圖1 邁雅河濕地鳥瞰圖
3.1.1 自然資源豐富。邁雅河濕地是典型的濱海濕地,包括淺海水域及沙石海灘,典型海陸交互界面受陸海相互作用最為明顯;不僅有獨立入海的河流濕地,還有熱帶稻田、熱帶灌草叢及零星紅樹等典型的熱帶植被分布,熱帶濱海濕地特色明顯。邁雅河濕地范圍內的主要植被類型為熱帶灌木林、人工林和農田。其中,熱帶灌木林包括露兜樹群落和許樹群落,人工林主要是人工種植的木麻黃海防林,農田主要種植水稻。邁雅河濕地內的省級保護植物有木欖、鹵蕨、老鼠簕和見血封喉,并且生長著紅樹、半紅樹等植物及招潮蟹等底棲動物。
3.1.2 人文資源豐富。邁雅河濕地人文資源豐富,主要表現在以下4方面。一是漁家文化。邁雅河濕地附近的東營港建設歷史久遠,見證著漁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從出海捕魚到生態養殖的轉變;海灘上仍然有以前的舊漁船擱淺,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二是廟宇文化。江東新區鄉土的廟宇文化濃厚,多個村落都建有關公廟、婆祖廟等,廟里供奉有天妃娘娘(媽祖)、火雷娘娘、懿美夫人、南海婆等,廟宇的建筑也獨具特色。農歷五月十三為當地公期節日,村民以公廟為聚集地進行節日祭祀慶典活動。三是紅色文化。邁雅河濕地周邊保留多處歷史遺跡,紅色文化濃厚,有林宜華故居、吳元猷故居、敦篤亭、林市村東寨港海底村莊遺址等。邁雅河濕地區域內溪頭村及周邊的仲愷村系海南省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底蘊深厚。2019年,新管村委會被海口市委組織部授予“五星級基層黨組織”稱號。四是非遺文化。瓊劇,又稱瓊州劇、海南戲,是海南省十分重要的一大劇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瓊劇是一部海南省的活態歷史,記載著海南省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是大陸傳統劇種的傳承與發展。除了瓊劇之外,邁雅河濕地區域內還有冼夫人信俗,同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唐代沿襲至今,已經有1 400多年的歷史。邁雅河濕地區域內的瓊劇與冼夫人信俗蘊含了海南省的民俗與民生,充分體現了海南省的傳統文化[6]。
3.1.3 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捷。邁雅河濕地位于江東新區,處于海口市北部沿海區域,面向瓊州海峽。海口美蘭國際機場、環島高鐵、美蘭機場站等都位于該區域內,同時邁雅河濕地緊鄰江東大道,與海口市區往返便捷,其內外交通條件十分優越。
3.1.4 氣候宜人,旅游適宜期長。邁雅河濕地氣候宜人,生態環境優異。由于海口市溫差較小,氣溫舒適、宜人,旅游適宜期就相對較長,并且海口市空氣質量常年位居全國74個重點城市之首,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1%。因此,“冬季候鳥”這一特殊人群常年來海南省過冬,并且世界衛生組織將海口市選定為中國第一個世界健康城市試點地。
3.2.1 生態系統脆弱。邁雅河濕地的生態系統較為脆弱,主要原因有以下3方面。一是海防林植被連續性不足。邁雅河濕地內的海防林以木麻黃人工林為主,混交椰子樹、大葉相思、黃槿等,原生常綠植物較少,林分質量較低,導致海防林生態穩定性較差,抵抗病蟲害的能力較弱,易發生大規模的病蟲災害。同時海防林有些樹木枯死,形成林窗,導致邁雅河濕地的植被連續性不足。二是生活、生產污染嚴重。邁雅河濕地周邊村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問題,還有附近居民魚塘養殖所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亟待解決。三是外來物種入侵。經現場踏勘,邁雅河濕地研究區發現有外來入侵生物,外來有害植物鳳眼藍主要分布于魚塘、河邊等區域。此外,邁雅河濕地研究區內飛機草、假臭草等對河岸原生植被危害較大。如果不加以控制,外來入侵生物就會迅速形成優勢種并大量繁殖,擠占原有生物生存空間,破壞區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穩定性,影響邁雅河濕地生態平衡。
3.2.2 資金投入不足。邁雅河濕地在恢復利用之前,主要用于周邊村民魚塘養殖,后因魚塘養殖嚴重破壞生態平衡,政府出資對邁雅河濕地進行保護和恢復。由于邁雅河濕地面積較大,建設及維護所需資金較多,且后續對資金的管理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此,資金問題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7]。
3.2.3 生態功能區劃不明確。由于邁雅河濕地與周邊城市往返交通十分便利,越來越多的居民前往休憩游玩,邁雅河濕地成為海口市居民休閑娛樂的一大場所。但是隨著人為的干擾,邁雅河濕地生態系統也在慢慢地遭到破壞。因此,相關管理部門應進一步明確濕地保護范圍,加速完善各生態功能區的定位與規劃,以減少人類活動對邁雅河濕地生態系統的干擾與破壞。
3.2.4 基礎設施建設待完善。邁雅河濕地生態系統曾被附近村民的農業種植、蝦塘養殖等破壞,生態恢復項目尚未完成。邁雅河濕地資源開發利用也處于初級階段,并且邁雅河濕地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屬于生態用地,被政府嚴格限制各類建設活動。邁雅河濕地雖然資源豐富,但是由于沒有足夠的建設用地,無法落實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所以旅游產品比較單一,配套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3.3.1 政策支持。2016年8月,為逐步恢復紅樹林濕地,海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海南省林業生態修復與濕地保護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確保全省濕地面積穩定在320 160 hm2。由海口市規劃委組織編制的《海口江東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提出推進濕地生態修復,逐步取締河口地區養殖、圍墾等破壞濕地的設施和行為,濕地保護率要超過75%,以進一步提高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2019年1月23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中通過。該會議提出要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支持海口市國際濕地城市建設。
3.3.2 市場需求。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生活壓力日益增大,人們更加向往美好的自然環境。邁雅河濕地緊靠城市、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生態良好,具備為城市居民服務的休閑游憩功能,可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前往游覽觀光[8]。
3.3.3 科普教育。近年來,許多國家開始重視學生的自然環境教育,我國也開始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對大自然的認識,所以市場上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機構引領、非政府組織助推的環境教育專項,以此促進學生親近自然,并且在實踐中學習。作為一個良好的科普教育場所,濕地公園的建設為濕地更好地發揮科普教育功能提供了契機,同時為學生提供了認識大自然的機會[7]。
邁雅河濕地公園的建設主要存在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在國土空間規劃用地分類體系中,國土空間被劃分為生活、生產、生態三類基本用地。在這種用地分類的框架下,由稻田、藕塘、坡塘等構成的人工濕地屬于農業生產用地;另一部分天然濕地被劃定為生態保護用地,邁雅河濕地就屬于這類用地。為了保護生態系統及生態資源,邁雅河濕地被嚴格限制開展各類建設活動。邁雅河濕地因緊靠城市、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生態良好而具備休閑游憩功能,所以一些居民會前往游覽觀光。但由于該區域沒有建設用地,無法建設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導致其潛在的休憩功能無法得到有效發揮,游客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不利于邁雅河濕地生態旅游的開發。
筆者根據邁雅河濕地的水文、景觀、生態特征及資源分布狀況,結合未來發展需求與《海口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實施方案》《海口江東新區水安全保障總體方案》《海口江東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和海南江東新區陸海統籌提升濱海生態功能示范項目等相關規劃銜接,將邁雅河濕地公園細分為海防林保護修復區、濕地修復區、村落有機更新示范區、村落基礎設施提升區(見圖2),后期應在此基礎上進行統籌規劃。

圖2 邁雅河濕地公園功能分區
4.2.1 加大林地保護力度。邁雅河濕地的林地主要為海防林。海防林以木麻黃人工林為主,混交椰子樹、大葉相思、黃槿等,樹種較為單一,局部林地裸露。針對這種情況,相關部門可選擇適宜與木麻黃混交的樹種,對裸露林地進行補種,以提升海防林的生態穩定性,增加海防林物種多樣性。
4.2.2 改善水環境污染。邁雅河水環境污染主要來自農田種植污染與水產養殖污染。相關部門應構建沿河植被緩沖帶,以此攔截農田種植污染,并推進有機肥利用,加快稻草等秸稈粉碎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積極開展漁業生態養殖工程,推廣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養殖,改善水體環境;創新發展池塘魚菜共生綜合種養、稻田綜合種養等生態養殖模式,實現養魚不換水或少換水、種菜不施肥的資源循環利用和“一地兩用、一水雙收”的效果。
4.2.3 防治外來入侵生物。邁雅河濕地水體富營養化是鳳眼藍迅速繁殖生長的重要原因,相關部門要想從根源上防治鳳眼藍,就要先防治水體污染。相關部門應控制水產養殖尾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同時推進種植業的減肥增效。對鳳眼藍蔓延危害比較大的濕地水域,相關部門可采用人工與機械方法將其清理。對于飛機草,相關部門可以在飛機草幼苗時期人工或使用機械進行大面積根除治理。
在邁雅河濕地附近生活的村民大多建有魚塘、蝦塘,從事魚、蝦養殖等農業活動。這些水產養殖活動對邁雅河濕地造成較大的污染,影響邁雅河濕地公園建設。同時,越來越多的海口市居民前往邁雅河濕地觀光娛樂,影響了其生態環境。邁雅河濕地正在進行的濕地恢復項目采取一部分退塘還濕的措施,使附近村民得到一定的生態補償用地。同時,相關部門可以利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三塊地”政策改革等良好機遇,征集附近村民的集體性建設用地,在此建設用地上營建濕地公園建設所需的服務游憩設施。這不僅能完善邁雅河濕地公園的濕地服務設施,還能使附近鄉村得到更好的建設,村民也可以得到旅游業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因此,針對邁雅河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相關部門可以將重點放在濕地周邊的鄉村等更廣闊的空間上,尋找更好的平衡開發與保護的方法,促進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平衡。
邁雅河濕地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建設用地不足,相關部門可通過征集附近鄉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方式解決這一難題。目前,濕地內部的服務游憩設施還屬于建設初級階段,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對邁雅河進行資源整合及體系化開發。另外,相關部門需要盡快完善邁雅河濕地公園管理辦法、服務體系等。在積極爭取政府支持的同時,相關部門可以利用其他途徑爭取資金支持,如招商引資、自主籌款等,完善其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9]。
開展濕地相關知識的科普宣傳教育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濕地知識,認識濕地保護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促進濕地保護工作開展。相關部門在制定邁雅河濕地科普宣傳工作方案時,可以將保護優先、整體規劃和以人為本作為主要原則,為游客營造舒適的游覽和學習環境,達到最優的科普宣傳效果。
邁雅河濕地的景觀特色明顯,有一定的旅游開發潛力。邁雅河濕地公園建設的劣勢條件正在逐步解決,威脅因素可以克服,機遇也需要相關部門把握和珍惜。因此,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邁雅河濕地豐富的資源,解決開發過程中的問題,建成兼具觀光、游憩、科普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濕地公園旅游地,將邁雅河濕地打造成江東新區的綠肺,提升其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