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爽 邱 玉 郭 慧
(吉首大學商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氣象災害是指大氣活動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各種直接或間接損害[1]。氣象災害具有種類多、發生頻率高、持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災情重、群發性突出及連鎖反應明顯等特征,具自然災害中最為頻繁和嚴重的災害[2]。我國地形、氣候復雜,是世界上氣象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總損失的70%以上,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3]。因此,分析我國氣象災害損失及其時空分布,對今后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我國西南地區地形復雜,地貌多樣,民族文化形態各異,屬于典型的氣候多變區,同時是一個氣象災害頻發的地域。胡學平等[4]深入研究我國西南地區2009—2013年連續4 a干旱的特征及成因,從多方面對此次連續干旱進行系統研究,有助于進一步認識該地區干旱變化的特征和成因,從而提高對該地區的干旱監測水平和預測預警能力。黃曉遠等[5]通過構建基于致災危險性和承災體易損性的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模型,對我國西南地區未來兩個時期(2021—2040年、2041—2060年)的暴雨洪澇災害綜合風險進行預估,有助于了解該地區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未來暴雨洪澇災害事件的變化趨勢,增強防洪減災工程建設,保護人們的生命安全,減少財產損失。劉曉璐等[6]利用川西南山地氣象觀測站點觀測資料,對冰雹天氣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行分析,并探討冰雹日數與海拔的關系。張甜等[7]利用1960—2011年渝東南地區造成災害的冰雹氣象資料進行冰雹突變及周期分析。李迪等[8]根據2015—2019年貴州省氣象災情直報的災情數據,分析其主要氣象災害發生頻次和時空分布特征,為貴州省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提供參考。陸芊芊、黃卓[9]通過對1965—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臺風與非臺風暴雨過程的發生頻次、過程強度、過程影響范圍等特征分別進行統計,對比分析兩類暴雨過程的時間變化和空間分布特征,進一步細化對廣西壯族自治區暴雨變化規律的科學認識,為氣象預測、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提供參考。張乾柱等[10]基于2013—2015年與2016—2019年兩個階段山洪災害調查成果,分析重慶市境內山洪災害時空分布特征,并通過地理探測器模型開展驅動因素分析。段汀等[11]利用2007—2020年四川省145個氣象臺站逐日降水資料分析四川省極端降水的時空變化特征及極端降水對總降水貢獻率的變化特征,此研究對于當地政府防洪、抗旱及防范和治理地質災害等可提供重要參考。
現有文獻對于我國西南地區氣象災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干旱、洪澇、冰雹等單個氣象災害進行分析,或者對西南地區單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災害的探討,對于整個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包含干旱、洪澇及地質災害、臺風、風雹、低溫冷凍等在內的氣象災害的相關研究較少。基于此,有必要對我國西南地區的氣象災害進行系統分析,厘清其時空分布及發展趨勢,并以此為這一地區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筆者基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民政統計年鑒》《中國農業年鑒》《中國氣象災害統計年鑒》及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統計年鑒數據,還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五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應急管理廳和民政廳發布的數據,針對受災人口、農作物受災面積及直接經濟損失3個災情指標,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對該地區氣象災害特征開展研究,并為當地減輕災害損失、完善防災工作提出參考建議。
如圖1所示,2001—2020年,我國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災害受災人口數量在2014年以前隨年份表現為明顯的波動變化,2014年以后整體呈平穩的下降趨勢,2018年開始又逐步上升。統計年份內年均受災人口為1 687.95萬人次,2006年、2010年、2011年受災人口總數處于前三高位,年總受災人口數量均超過1.3億人次。

圖1 2001—2020年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災害受災人口年際變化
21世紀以來,我國西南地區五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農作物受災面積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2001年以來西南地區主要氣象災害導致的農作物受災面積總體呈下降趨勢。四川省和重慶市2001年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該省(直轄市)統計年份最大值,分別為371.7萬hm2和180.0萬hm2;云南省2005年和2010年的農作物受災面積均超過250.0萬hm2,且2019年農作物受災面積較2018年有大幅度增加,增幅達470.92%;貴州省2011年的農作物受災面積最大,達到257.0萬hm2;廣西壯族自治區2008年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到230.5萬hm2。

圖2 2001—2020年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農作物受災面積年際變化
圖3統計了2001—2020年我國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年際變化。為了獲得具有可比性的氣象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時間序列,以2020年為基年,對氣象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數據利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標準化處理。具體來看,四川省2010年和2013年因氣象災害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處于高位,分別為622.9億元和599.6億元;同時,四川省在2018年的損失較前幾年顯著增加,原因在于該年平均降水量偏多,僅洪澇及地質災害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占該省全年損失總額的93.1%。廣西壯族自治區2008年因氣象災害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達468.2億元,云南省在2010年同樣超過400.0億元;貴州省2008年和2011年的直接經濟損失共計595.3億元,重慶市2006年與2014年直接經濟損失均超過100.0億元。

圖3 2001—2020年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年際變化
為了更好地探究2001—2020年我國西南地區氣象災害損失的空間分布特征,筆者將研究年份劃分成4個時間段,即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通過ArcGIS軟件對3個災情指標進行可視化分析,并從整體上根據各指標數值大小確定設色深淺,由此得到西南地區氣象災害損失的空間分布圖,進而探究各災情指標的空間差異。
由4圖可知,2001—2020年我國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災害受災人口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
從空間變化來看,2001—2005年、2006—2010年研究區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受災人口總數均在7 000.0萬人以上,且這兩個時段受災人口總數最多的是均四川省,在2006—2010年達19 052.7萬人;2016—2020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受災人口相較之前有明顯下降,受災人口最多的地區由四川省變為云南省,但云南省的受災人口數也不超過5 000.0萬人,這可能與人們防災減災意識總體提高、信息傳播快捷及時、基礎設施建設和災害應急預案不斷完善等密切相關。從地理空間分布來看,四川省在四個時段中有兩個時段的受災人口數居首位,2001—2020年四川省氣象災害受災人口總數近5億人次;其次是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其受災人口總數均超過3億人次;重慶市在各個時段受災人口數都處于低位,2001—2020年其累計受災人口為2.06億人次。但從受災人口比(年均受災人口數/年均總人口數)來看,從高到低依次為貴州省、云南省、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比值分別為0.446、0.362、0.351、0.339、0.305。


圖4 2001—2020年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災害受災人口空間分布
由圖5可知,2001—2020年我國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農作物受災面積隨時間推移呈遞減趨勢。

圖5 2001—2020年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農作物受災面積空間分布
從空間變化來看,2001—2005年、2006—2010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作物受災面積總數均在400.00萬hm2以上,且這兩個時段農作物受災面積最多的四川省均超過1 000萬hm2;2011—2015年、2016—2020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作物受災面積較之前有明顯下降,此時農作物受災面積最大的云南省在2011—2015年的受災面積僅667.08萬hm2。從地理空間分布來看,四川省在各時段的農作物受災面積均處于高位,2001—2020年累計受災面積達3 022.85萬hm2;其次是云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受災面積總數均超過2 000.00萬hm2;貴州省和重慶市是西南地區農作物受災面積相對較小的兩個省(直轄市)。
由圖6可知,2001—2020年我國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剔除通貨膨脹影響的直接經濟損失總額,4個時段損失總額出現先增后減的變化趨勢,2006—2010年直接經濟損失處于最高位。

圖6 2001—2020年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空間分布
從空間變化來看,川貴渝地區從2001—2005年到2011—2015年氣象災害直接經濟損失不斷增加,2016—2020年才有所下降;2001—2005年、2006—201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直接經濟損失較大,均超過800億元,2011—2015年、2016—2020年直接經濟損失明顯下降。從地理空間分布來看,2001—2020年受氣象災害影響損失最嚴重的是四川省,其累計直接經濟損失總額高達5 174.84億元;其次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省、貴州省,2001—2020年累計直接經濟損失額均超過2 000.00億元,分別為2 656.36億、2 604.52億、2 211.90億元;該區域直接經濟損失最小的區域是重慶市。
筆者基于對21世紀以來我國西南地區氣象災害受災情況的統計,系統分析了該區域氣象災害所造成的受災人口、農作物受災面積、直接經濟損失的時空格局,并探討了各氣象災害造成損失的差異性,主要結論如下。
①在氣象災害受災人口方面,2001—2020年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災害受災人口數量總體呈下降趨勢,四川省受災人口最多。
②在農作物受災面積方面,統計年份內西南地區主要氣象災害導致的農作物受災面積波動顯著,但整體呈下降趨勢,四川省、云南省農作物受災最為嚴重。
③在直接經濟損失方面,21世紀以來西南地區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呈先增后減的變化趨勢,2006—2010年直接經濟損失處于最高位。
3.2.1 樹立“治災于未災”的災害治理理念。災害治理貫通災前、災中、災后的全過程,其中未雨綢繆的防災環節至為重要[12]。因此,各級政府應對群眾加強宣傳防災減災知識與技能,建立健全長期的防災減災動員機制,讓人們養成常態備災、防災習慣。
3.2.2 加大防災減災投入。西南部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氣象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從而影響了該地區防災減災工作的落實。因此,各級政府一方面應加大對地方氣象事業的資金投入力度,強化氣象災害防御設施保障,提供精確和及時的氣象災害信息;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對氣象事業人力資本的投入,提高氣象工作人員的服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3.2.3 加強防汛抗旱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旱災、水災及其衍生災害是我國西南地區最為嚴重的氣象災害,加強該地區的水利工程、巖土工程建設是抵御、減輕水旱災害的重要途徑。因此,西南地區相關部門應根據氣象災害種類、災害成因制訂個性化、科學、可行的防治方案,同時應確保防汛抗旱體系、地質災害防治體系與現代技術、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增強城鄉易災多災地區的抗災能力,有效解決水旱災害防治體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3.2.4 提升農村防災減災能力。我國西南農村地區應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進一步健全農村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加大農村防災減災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素質過硬的農村防災減災救災隊伍,加強農村防災減災預測預警能力建設,及時研究分析農村災情的時空分布,掌握災害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及時對災害風險進行應急處置。
3.2.5 推動災害保險、農業保險全面普及和覆蓋。各級政府應加大對氣象災害保險的宣傳力度,通過多種渠道向農戶宣傳保險的相關知識。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完善農業氣象災害保險法規和標準體系,提升農業氣象災害保險的科學性、標準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