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雄
(安徽省建筑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601)
農村居民點不僅是農村居民十分重要的活動場所,還是人們進行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亦是溝通人地關系的紐帶[1]。但當前我國農村居民點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如基數較大、建設用地超標嚴重、耕地分布松散、土地拋荒嚴重、居住人口逐年減少以及人口老齡化現象日漸凸顯等,都嚴重影響農民的生產生活,制約農村經濟、文明、生態等方面的建設和發展。農村居民點的相對集中,不僅可以實現土地集約化利用,還可以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的配置與服務水平。因此,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村居民點規劃體系,有效引導農村居民點適度集聚,已成為當前農村發展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在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國內學者圍繞農村居民點的空間分布特征[2]、格局演變[3-4]、空間布局優化[5-6]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并結合地形地貌特征[7-8]、地理區位條件[9]、居民意愿訴求[10]等因素制訂了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方案。在已有的研究中,農村居民點優化主要依據用地適宜性評價和空間力場模型,評價結果較為理想化,評價過程沒有結合區域的經濟發展因素和農村居民點的自身特征,對指導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的作用有限,難以滿足實施需要。因此,筆者通過對農村居民點的空間環境品質進行評價,尋找與空港影響區相適應的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模式,以期為農村居民點的搬遷整治、村莊建設、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等提供依據。
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地處安徽省合肥市西北郊區,位于北緯31°85′~32°48′,東經117°17′~117°27′,總面積185.85 km2。示范區地處江淮分水嶺,域內丘陵起伏,崗沖交錯,水塘遍布,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海拔26.6~73.9 m。農村居民點均勻分布于地勢略高的崗地之上。安徽省合肥市新橋國際機場于2006年4月落戶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歷經7 a建設,于2013年5月正式啟用。為加快發展航空經濟,安徽省政府于2013年9月批準設立總面積為32.5 km2的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受空港經濟示范區建設的影響,機場東側的農村居民點已經基本搬遷完畢,現存的353個自然村主要分布于機場西側??崭鄣陌l展成為影響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的重要因素。
研究用到的數據及其來源為: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1∶10 000地形圖、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三調數據,來源于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②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總體規劃(2013—2030年)、合肥市交通圖(2021年)等,來源于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③醫院、學校等要素資料,來自谷德地圖(2021年);④其他成果資料,主要來源于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各村(居)資源性資產清查登記總表過錄表(2021年)及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人居環境改造村莊統計表(2021年)等。
筆者借鑒部分學者對農村居民點環境質量的評價指標研究,同時參照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及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美麗鄉村建設評價》(GB/T 37072—2018),以自然村為評價單元,采用單一篩選法和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方法對農村居民點進行研究。
3.1.1 單一篩選指標體系的建立。以自然村為評價單元,從發展限制、規劃控制、文化保護、村莊建設等4個方面9項指標,構建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農村居民點單一篩選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農村居民點單一篩選指標體系
發展限制指標包括生態紅線區域、機場建設影響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影響區。生態紅線區域反映農村居民點周邊的生態環境敏感性強,機場建設影響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影響區反映農村居民點的受環境干擾影響較大。
規劃控制指標包括城鎮建設區、發展備用地。城鎮建設區、發展備用地反映農村居民點區位條件較好,可受到城鎮公共服務設施或產業發展的輻射。
文化保護指標包括典型的歷史建筑、傳統的村落格局。典型的歷史建筑反映農村居民點存在一定數量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等;傳統的村落格局反映農村居民點富有地域特色的形態格局,空間環境優美。
村莊建設指標包括美麗鄉村建設點、新農村安置點,反映農村居民點近期已經進行改造或新建,人居環境質量得到改善。
3.1.2 單一篩選單元統計。根據現場調研和數據資料梳理,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的353個自然村中有147個自然村符合單一篩選條件。
3.2.1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以自然村為評價單元,從人口規模、房屋建設、人居環境、交通條件4個方面出發,選取可比性強、具有針對性的15項指標,構建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農村居民點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結合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分法確定各因子權重。

表2 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農村居民點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人口規模指標包括戶籍人口占比、常住人口占比、農村居民點集中度。戶籍人口占比反映農村居民點的人口規模大小,常住人口占比反映農村居民點的外出務工人員情況,農村居民點集中度反映農村居民點的空間分布特征。
房屋建設指標包括房屋建筑面積占比、擬保留建筑面積占比、戶均宅基地面積回歸度??偡课萁ㄖ娣e反映農村居民點的建設規模大小,擬保留房屋所占比例反映農村居民點的房屋質量情況,戶均宅基地面積回歸度反映農村居民點的土地使用集約度。
人居環境指標中,居民點內部道路硬化率反映農村居民點的內部交通質量,安全飲用水普及率反映農村居民點的市政供水能力,垃圾收集設施覆蓋率反映農村居民點的垃圾集中收集水平,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反映農村居民點的污水處理能力,公共廁所覆蓋率、屋內衛生設施普及率反映農村居民點的衛生條件水平,公共照明覆蓋率反映農村居民點的亮化水平。
交通條件指標包括道路通達指數、居民點外部道路硬化率。道路通達指數反映農村居民點的外部交通便捷性,居民點外部道路硬化率反映農村居民點的道路出行條件。
3.2.2 綜合評價級別劃分。在構建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農村居民點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206個自然村(除去353個自然村中符合單一篩選條件的147個自然村)的綜合分值采用加法模型進行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式(1)中:Z表示農村居民點的綜合分值,Fi表示第i個因子指標的標準化分值,Wi表示第i個因子指標的權重。
依據綜合分值將206個評價單元根據相等間隔進行分類,劃分為6個級別,分別為0~10、10~20、20~30、30~40、40~50、50~60。
通過對符合篩選條件的147個自然村進行單一篩選,發現受到發展限制影響的自然村有50個,建議予以搬遷;受到規劃控制影響的自然村有89個,建議予以搬遷;因文化保護建設的自然村有2個,建議予以保留;已經進行村莊建設的自然村有6個,建議予以保留。
4.2.1 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農村居民點綜合評價結果。對206個自然村進行綜合評價,其中2個自然村綜合分值為0~10;6個自然村綜合分值為10~20;40個自然村綜合分值為20~30;35個自然村綜合分值為30~40,110個自然村綜合分值為40~50,13個自然村綜合分值為50~60。
4.2.2 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農村居民點綜合評價分析。根據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農村居民點綜合評價結果,結合土地增減掛鉤指標控制、村民搬遷意愿調查以及農業生產距離等因素,對206個自然村提出予以保留或搬遷建議。在206個自然村中,83個自然村綜合分值為0~40,建議予以搬遷;123個自然村綜合分值為40~60,建議予以保留。
基于農村居民點單一篩選法和農村居民點綜合評價法研究結果,結合空港建設時序,得出3種空港影響區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類型。
在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現存的353個自然村中,共有17個自然村建議近期搬遷,包括部分單一篩選建議予以搬遷的自然村和部分綜合評價分值為0~40建議予以搬遷的自然村。此類農村居民點或受已建機場、高速公路的影響,或地理位置偏遠、分布散亂,已不適宜居住,建議納入政府近期搬遷計劃,將居民就近遷移到中心村或城鎮片區,并做好相關的經濟補償工作,使村民盡早進入新的生活家園。
在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現存的353個自然村中,共有205個自然村建議遠期搬遷,包括部分單一篩選建議予以搬遷的自然村和部分綜合評價分值為0~40建議予以搬遷的自然村。此類農村居民點受二期機場建設、發展備用地的影響,交通不便捷,村莊環境較差,空心化率較高。建議將該類農村居民點進行遠期分步搬遷,就近遷移到中心村或城鎮片區,調解好村民的社會經濟矛盾,引導村民融入新的生活環境。
在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現存的353個自然村中,共有131個自然村建議永久保留,包括單一篩選建議予以保留的自然村和綜合評價分值為40~60建議予以保留的自然村。此類農村居民點可作為城鎮服務范圍的延伸,是城鎮和其他農村居民點的聯系紐帶,也可作為農村居民點的搬遷安置點。建議逐步完善該類農村居民點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提升農村居民點的空間環境品質;同時,根據《安徽省村莊規劃編制工作指南(試行)》,考慮適度增加部分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用于安置從其他農村居民點遷入的村民,并做好村莊規劃,合理調整村莊用地結構,發展特色農旅產業。
筆者采用單一篩選法和綜合評價法兩種指標體系對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農村居民點發展的相關影響因子進行了全面詳細地梳理。單一篩選結合重點影響因子對部分農村居民點進行了客觀地優化建議,綜合評價結合農村居民點的多重影響因子對其人居環境質量進行了量化統計,從而為農村居民點的布局優化建議提供數據參考,為未來農村居民點的搬遷整治、村莊建設、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等提供依據。